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广播电视论文

纪录片《轮回》中的隐喻与反思

时间:2018-09-06 来源:视听 作者:苏陶然 本文字数:4409字

  摘  要: 隐喻不仅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段, 更是一种认知思维模式, 人们通过隐喻来理解抽象事物。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视域, 隐喻不仅运用于文学阐释的范畴, 更是被运用在视觉背景时代下的今天, 对电影文本进行深层次分析批评。因此, 本文将从符号隐喻的角度解读纪录片《轮回》中所折射出的人类文明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并对现代文明中人性生存的现状进行反思。

  关键词: 符号; 隐喻; 自然; 文明;
 

纪录片《轮回》中的隐喻与反思
 

  一、纪录片《轮回》主题隐喻

  纪录片《轮回》是一场跨越25个国家的视觉之旅, 罗恩·弗里克花费了五年时间捕捉各种文化中令人震撼的场面, 以旁观、冷静的视角展现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片名“Samsara”一词来自藏语, 表示生命流转循环的意思, 罗恩·弗里克使其诉诸逻辑的文学意义被影视文本的镜头所替换和改写。索绪尔曾把符号视为能指与所指的结合, 通过符号载体, 人们能够对特定对象事物进行概念联想。在片中, 导演从技术和哲学的角度不断讲述着生与死、人类与地球、生存与环境、宗教与文明相互轮转循环的主题, 将观众不断带入到冥想当中, 并运用大量非生命体元素符号的交织来呼应现代社会文明与冲突之间的主题。如影片中的大量宗教仪式活动, 社会学认为仪式性事件表现为那些行为高度程序化、形式化, 并具有非功利性目的的集体活动, 而宗教信仰正是最早的一种仪式性活动。人们通过仪式性的活动来唤起个人的集体记忆, 因此各种具有代表性的宗教仪式活动在影片中反复出现, 象征着人类各自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人们通过宗教背后所潜藏的象征和隐喻, 将其凝聚成作为集体表象的神话, 而属于群体性的宗教, 往往也标志着一种文明的诞生。人类自有部落意识开始, 就产生图腾, 人类文明的诞生也无不伴随着宗教, 宗教与文明总是互相交织, 因此导演通过各类宗教仪式的镜头表现着人类的共性与文明。

  影视作品中, 相对持久而稳定的隐喻可以被称为象征。纪录片《轮回》中反复出现川流不息的人群、车水马龙的城市, 将受众立即带入到人类的现代世界中。机械化的生产, 流水线的运作是现代文明的象征, 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镜头符号, 如原始部落原住民质朴的生活, 与现代社会发展格格不入, 不禁让观众反思自己的生存环境, 同时呼应现代社会文明与社会冲突的主题。

  二、纪录片《轮回》视听语言隐喻

  (一) 视觉隐喻

  爱因汉姆曾说:“电影是一种手段, 但它并不一定产生艺术效果。” (1) 电影之所以具有艺术性, 是因为其通过银幕上运动的画面和声音表达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同样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符号才能传达, 这种审美意识形态因其蕴于影像这一感性的、具体的电影本体之中, 而体现了其视觉隐喻的特征。为实现视觉隐喻, 一是对视觉元素造型进行设置, 二是对视觉元素进行选择和组合。影片中反复出现“圆”的视觉元素, 这些视觉元素的设置时刻呼应着主题“轮回”。另一方面, 该片在视觉元素的选择与组合上, 通过蒙太奇, 调整叙述元素的组接和顺序, 使其产生新的意义。麦茨认为, 每部影片都可被视作庞大的组合群, 这些非语言符号在电影中隐喻极其丰富的涵义。在《轮回》中, 我们可以看到大量人物的特写镜头, 在这些特写镜头中, 人物通常面无表情地看向镜头, 此时观者成为被凝视的对象, 使得其能反观自身, 启发观众产生更多的思考和解读。战争与和平, 生存的困境与精神的欲望, 肉体的满足与精神的空虚, 没有任何台词解释, 却处处表明观点。

  影片中大量延时镜头与全景镜头的使用, 同样使片中的视觉元素颇具隐喻意味。在拍摄土耳其内姆努特山的古陵墓遗迹时, 导演使用延时镜头, 将日月星河的变迁、遗迹的沧桑感表现到极致。延时摄影展现的时间之美, 具有放大速度、压缩时间, 使人感到强烈时光流逝的作用, 运用在该片中, 正能表现人类文明经历岁月变迁的感觉。《轮回》中, 罗恩·弗里克全片使用70mm胶卷拍摄, 保证了影像画面质感, 全景镜头的运用使每一帧画面都能成为一张精致的照片, 如加利福尼亚州莫诺盐湖和亚利桑那州羚羊峡谷的镜头画面, 让我们对大自然的神奇美好感到震撼。但当用全景镜头展现迪拜棕榈岛及城市全貌时, 又让我们看到人类文明的象征与反抗, 让我们想到自然与人类间的关系, 导演对镜头的选择和组合孕育于头脑中, 体现在屏幕上。当发送者的意图意义通过符号信息传达给接受者, 并与接受者产生的解释意义相一致时, 便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影片对视觉符号元素的把握, 以具有规约性认同的符号为载体, 运用隐喻的手法, 与观众产生强烈共鸣。

  (二) 声音隐喻

  早在无声电影时期音乐就被用作默片放映的伴奏。音乐作为人类创造的纯符号, 本身携带意义, 但有声电影形式的出现, 使其成为电影声音中重要的符号元素, 并逐渐成为了影视艺术叙事、抒情和造型的重要表现手法。电影中的音乐具有特殊的艺术表现与作用, 它自成系列, 却能够与全片情绪基调保持一致, 或对影片内涵起到注解的作用。影视文本的音乐符号感知中, 受电影自身意义的影响, 与影视文本中其他符号一同发生作用, 构成完整文本。苏珊·朗格认为, 由人类创造出并运用的符号分为两类, 一为推理性符号即语言符号, 二是表象性符号。 (2) 其中音乐便属于表象性符号的范畴, 其认为音乐符号体系能表现出语言符号所不能传达的人类主观经验里的东西, 即人类的情感活动内容, 它是人类的一种重要情感符号, 是主观情感、生活的对象化。《轮回》全程无对白台词, 音乐符号在影片中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影片中, 背景音乐配合着全片的视觉符号的变化, 总体从开始的缓慢舒柔过渡到后来的节奏明快再到最终的归于平静, 声音配合主题和画面隐喻出一种轮回往复之感。当音乐符号配合着自然风光的镜头时, 多采用埙、箫、笙等古老乐器, 节奏平静舒缓;而在表现现代都市的城市景观时, 音乐则紧张明快, 配合着大都市的镜头画面, 给人一种紧迫压抑无法喘息的感受。音乐使得看似流畅的画面充满不安, 巧妙地隐喻了情节的发展与情感的共通。真实是纪录片最大的特征, 声音的真实记录是纪录片的通约性原则, 而电影音乐的层级结构往往容易被音响或对话所破坏。因此, 罗恩·弗里克去掉同期声, 全程无台词, 对旁白这样陌生化的处理方式, 使观众在观看影片时能一改对台词语言符号的依赖, 转而将重心放到人物的行动和非语言符号上, 关注影像本体, 以更加冷静和旁观的角度, 审视电影中的画面。影片中的影像符号或是听觉符号都表达着人类的共同主题和生存环境, 因此虽然去掉解说词和对话, 却不影响世界各地的受众观看。

  音乐符号能够从不同维度反映人类思维, 作为电影中另一个重要的声音元素, 当音响出现时, 同样可强化视觉符号, 加深情感体验。如《轮回》中, 当镜头中出现现代养殖生产厂的奶牛时, 出现了低沉的吟咏声, 我们看到无数奶牛如同机器一般在狭窄的挤奶机内, 不停地生育, 不停地挤奶, 直至死亡, 是机器冰冷还是人心冰冷, 欲望与物质的过剩, 使得人麻木地、妄为地以为人类自己便是世界的主宰, 肆虐地杀害其他动物, 伴随着颂念吟咏的声音, 隐喻出的不仅是动物悲惨的遭遇, 更是为人类自己的罪行而悲鸣的声响, 这样的杀害最终只会毁了人类自己。

  三、纪录片《轮回》的叙事隐喻

  影视作品的创作者凭借着非凡的艺术表现力, 在视听文本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隐喻的文化形象, 如罗兰·巴特所言:“这是一场意义和形式之间不间断的捉迷藏游戏。” (3) 该片不仅在视听语言上随处充满隐喻, 更是在整体叙事结构上运用隐喻呼应主题“轮回”。段落式的叙事手法, 总分总的影片结构, 让看似不同的内容之间又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而呼应“万物归一”的轮回关系。影片开头从三位跳着具有佛教仪式的舞蹈开始, 到藏区绘制沙画坛城, 再到自然的时代变迁和人类文明的遗迹, 高潮处对发达的现代机械工业、战争、贫富差距等现代文明的展现, 最后, 镜头又回到拉萨沙画坛城的制作。全片以宏观俯瞰的视角, 极其冷静地展现自然、宗教、科技、文明, 在整体结构上通过各个板块间的连接形成隐喻, 从前半部分的自然到后一部分的现代社会生活再到最后的回归自然, 首尾呼应, 体现了叙事结构的完整性和对主题的呼应。

  人物的设置及其功能是叙事的重要元素之一, 该片通过选择不同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 起到隐喻的功能, 引发受众的思考。诸如在教堂接受洗礼的婴儿与卡普其尼修道院存放的女孩木乃伊干尸对比, 表现出生与死;超仿真的充气娃娃与精致妆容的日本艺伎的对比, 形成真与假的对比;站在墓碑前毁容的幸存士兵与天安门广场上气势恢宏的阅兵队伍的对比, 表现悲痛的反战气息。

  四、纪录片《轮回》隐喻的反思

  导演震撼人心的真实记录, 让我们直面现代社会的一系列问题, 文明的冲突是对未来世界最大的威胁。片中展现的每人一支枪的Mursi族人, 站在墓碑旁满身荣誉奖章却毁容畸型的军人, 这些极具讽刺意味的隐喻镜头, 让我们以不同的角度看到现代文明与社会冲突的一面。随着现代社会丰裕时代的到来, 商品变为形象, 符号消费成为生产型社会转向消费型社会的标志, 也是社会生产大发展以及物质由匮乏走向过剩的必然。人类毫无节制地消耗着自然的资源, 片中各类成群饲养的动物成为人类餐桌上的美食, 物质不断的丰盛, 而精神上的慰藉需求却越来越难以满足, 匆忙和焦虑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常态。片中拥挤的不夜城, 办公室内通宵加班的职员, 各色休闲娱乐的方式, 生活循环往复, 在看似多元的社会中, 却早已没有自己的思想, 舒适的不自由, 否定力量的消失, 人如机器般地运作生活。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进步, 我们早已迎来了一个崭新的现代文明时代, 信息智能技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现代科学技术的文明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同时也带来了人性异化。片中出现的仿真机器人, 如真人般质感, 而工厂流水线上工作的工人, 却如同机器人一般, 重复着同样的动作, 表情冷漠, 毫无交流, 这些具有强烈对比的隐喻镜头, 都让我们思考人的主观能动性到底在哪。现代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 是否会使人们丧失思想自由?过度繁荣的技术是否会反过来控制整个人类世界?我们是否会在虚幻的极乐中沦为现代文明技术的奴隶?一切都是轮回, 人类也只是万物中的一种, 这些镜头都使我们开始反思现代社会人类的自然处境与其文明间的冲突, 若我们继续放肆我们的行为, 最终毁灭的将是人类自己。

  参考文献:

  [1].高文.循环的冥想---评析新纪录电影《轮回》[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17 (22) .
  [2].张蒙.纪录片《轮回》中视听语言的运用[J].新闻世界, 2015 (7) .
  [3].束定芳.论隐喻产生的认知、心理和语言原因[J].外语学刊, 2000 (2) .
  [4].陈仕国.电影:存在的视觉隐喻---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电影艺术品位与大众趣味的契合[J].创作与评论, 2013 (8) .
  [5].[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 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6].[法]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M].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注释:

  1 [德]鲁道夫·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M].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 2003.
  2 邓理峰.拟社会互动:重新审视电视与受众的关系[J].现代传播, 2001 (6) :127-128.
  3 [法]罗兰·巴特, 让·鲍德里亚.形象的修辞[M].吴琼, 杜予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17.

    [1]苏陶然.纪录片《轮回》的符号隐喻研究[J].视听,2018(09):77-78.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