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公共关系学论文

耗散结构视野下的科技安全体系建设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14-06-21 共6889字
论文摘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科学技术和知识作为经济增长方式主动力的一种新经济形态,谁掌握了科技与知识,谁就掌握了制高点。对我国而言,科技与知识创新至关重要,既关系到是否能够顺利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也关系到是否能够切实保障国家的经济主权与国防安全。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美欧等国家对科技情报工作愈益重视,尤其是涉及军工、国防的科技,更是其情报工作的重点。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科技交流与合作变得日益频繁;信息化、网络化的普及,使得科技泄密的风险变得十分巨大。此外,市场竞争的加剧,也使得科技成果的保护变得愈加重要。科研院所是我国产生知识成果最多、最集中的地方之一,也是各方科技情报工作的主要对象。加强其科技秘密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其增强创新实力、促进成果转化有着重要意义。
  
  一、耗散结构的内涵
  
  (一)耗散结构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是自组织理论的一种,其创始人是比利时物理化学家伊里亚·普里高津教授。他认为,对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来说,无论是生物学的、物理学的、化学的,还是经济的、社会的系统,通过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在其内部某个参数的量变达到一定的阈值(临界点)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自行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因需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故称之为“耗散结构”。
  
  他指出,任何一个对外开放的系统熵的变化均有:dS=diS+deS。其中deS为系统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时而引起的熵变,其值可正可负可为零;diS为系统内部因不可逆过程而引发的熵变,其值总是正的。若一个系统通过对外开放从外部引入负熵流,补偿或抵消系统内的熵增(deS<0,且|des|>diS),则此时系统总熵减少,会形成自组织现象,从原有混乱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从较低有序向较高有序转化;开放系统的自组织现象普遍存在。
  
  与此相呼应的,还有一种源于信息论的熵概念。美国数学家、信息论的创始人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把通信过程中信息源的信号的不确定性称为信息熵,而把信息看作可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他直观地将信息量定义为:不肯定程度的减少量。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越小,信息熵也就越小;反之,信息量越小,不确定性越大,信息熵就越大。显然,信息和熵是互补的,信息的获得意味着熵的减少,信息就是负熵。
  
  (二)系统管理理论中的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被系统管理理论引入组织和企业管理之中。系统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1)组织是一个具有代谢功能的开放系统。组织与外部不断地发生着相互作用,组织既从外部吸收各种资源、能量和信息,又把经过其转换后的生成物输送到外部。在交流中,组织进行着熵的耗散,若输入负熵的绝对值大于组织产生正熵的绝对值,则组织总熵值将降低,并形成一个低熵的耗散结构。(2)组织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包括目标与价值、技术、社会心理、组织结构、管理等五个子系统,且可继续分为更小的子系统。在其目标实现过程中,包含时刻都在进行的、各子系统内部以及相互之间的作用,其整体功能的实现是各子系统功能实现后的总体表现。(3)组织是具有非线性动力机制的系统。其内部具有正负反馈机制,据此,其具有维持功能和适应功能。维持功能来自于保持其各组成环节的协调均衡,而适应性则使其能快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三)管理熵和管理耗散结构
  
  将熵和耗散结构的概念引入组织管理系统,就产生了管理熵和管理耗散结构的概念。可解释这样一种现象,即组织内部任一新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组织文化、经营策略,因其产生总是顺应当时的各种环境条件的,故在初期易表现出较高的实用性和高效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相对封闭的组织运动过程中,总会呈现出有效能量逐渐减少、无效能量不断增加的一个不可逆过程,即组织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混乱,而管理效率也逐渐下降,这就是组织管理效率递减规律。之所以如此,主要在于复杂组织运动和管理过程受到各种不确定性、又相互影响的变量要素的控制,从而持续地表现出这种趋势,并服从一定的数学规律。
  
  与管理熵相对应的,管理耗散的过程就是促使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复杂组织,通过不断地与外部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并在内部各单元的相互作用下,促使负熵增加,提高组织有序度,把握有利的环境因素,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和产生新的能量。而这一过程中形成的自组织和自适应组织就是管理耗散结构。
  
  二、科研院所科技安全工作内外部环境分析
  
  (一)科研院所的组织内涵及其管理运营机制科研组织,在此尤其是指我国主流的国立背景科研院所,与其他组织,包括企业、政府机关、公益性机构等存在显著的差异。其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以形成创新成果和培养科研人才为组织的主要目标;(2)从事知识生产活动,知识管理是组织运营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特征;(3)科技专业人员是构成组织的主体和知识创新的原动力,人的因素和主观能动性在组织内的作用尤其重要;(4)组织运营的资源来自于国家、社会的资助或创新成果的经营;(5)组织内的科研活动服务于市场、经济活动对科技成果应用的需求,服务于社会发展对科技进步的需求,服务于国家整体对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知识创新的需求。
  
  科研组织管理运营机制的核心在于知识生产的全过程管理,从知识的挖掘、整合、存储到知识的共享和转化。而科技安全工作,也是这一全过程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维度,渗透到其中的各个关节。
  
  历经多轮渐进式的管理体制改革,科研院所逐步产生了分化。多数进行了企业化转制,部分保留了事业单位性质,或变为独立的中介服务机构,涉及军工、国防或以基础理论等为主的继续作为国立科研机构由国家拨款。
  
  (二)科研院所的外部环境
  
  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环境因素对科研院所生存发展及知识创新功能的实现有着重要影响。外部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主要包括国家、市场和竞争者。国家、政府既是科研院所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也是知识创新成果的主要需求和使用者,还是不少科研院所的上级。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国防军工等科研,主要需求均来自于国家。同时,国家经济战略和产业政策,也对应用技术研究有重大影响。科研院所必须时刻关注国家需求,并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防止因泄密对国家安全造成损害,或削弱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市场为科研院所的科研选题提供了最灵敏、最切实的需求信息,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供了最广阔的出路。在市场环境中,科技成果的价值更加凸显,科技情报工作也日益重要,科研院所需加以保护。科研院所在遵守市场竞争规则的前提下,可自由寻求其活动方式和发展方向;另外,市场这只无形之手,也使得科研院所必须承担创新投入风险、人才流失风险、被淘汰风险。即使是非营利的基础研究、国家采购的国防军工研究及战略性研究,也同样如此。
  
  (三)科技安全工作在科研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研院所内部与其他企业组织一样,也存在着研发、经营、生产、人力资源、财务等功能子系统,而科技成果保护则可以被看作科研院所特有的一个功能子系统,它是科研院所管理运营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科研院所的知识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是保护创新成果、保障知识生产流程实现良性运转的关键机制。如果没有科技安全保护措施,创新成果得不到有效保护,无法实现知识产权转化的应有收益,也无法提升科研院所在相关领域内的地位,科研院所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化为乌有,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就会破坏科研院所“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
  
  下图1是科研院所系统运行的一般流程,而图2则是添加了科研安全保密体系之后的科研院所系统运行流程。
论文摘要  
  如图所示,科研安全保密体系需要介入科研院所知识生产的全过程之中,一方面是在组织系统与外部环境发生信息、知识交换时进行监控和过滤、筛选,另一方面是参与管理组织内部知识创新的各个环节,包括知识的输入、挖掘、存储、共享、转化和应用等,而在形成科技成果后,科研安全保密体系需要合理运用专利、技术秘密等不同手段确定知识产权归属并加以保护。
  
  对于科研院所而言,切实加强科技成果保护、完善科研安全保密体系具有重大意义,可以激励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促进技术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为科研投入创造资金来源,增强科研院所的持续创新能力,解决源头创新及应对国际竞争。
  
  (四)科研院所科技安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科技成果保护工作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科技泄密与知识产权侵权。这可能发生在科研组织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知识交换的各个不同节点。
  
  科技成果流失与泄密的途径主要有:(1)在接待外部人员参观考察中泄密;(2)科研人员外出交流时泄密;(3)在科技教学和培训中泄密;(4)从报刊广播等公开媒体上泄密;(5)从网络渠道泄密;(6)科技文档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泄密;(7)科研人员流动造成科技成果流失。
  
  其产生的系统性成因主要包括:(1)科技成果保护意识不足;(2)科技成果保护理念存在偏差;(3)科技成果保护专业性和系统性不足;(4)科技成果归属的产权界定不清楚;(5)科技成果保护与科技创新工作之间缺乏融合。
  
  从管理耗散结构和管理熵的角度考虑,若将科技安全视为科研院所内相对独立的一个功能子系统,则科技成果流失就是源于该系统内部的原有管理机制不能适应日趋复杂多变的组织内部与外部环境,导致正熵增加,管理效率逐渐下降。而造成科技安全系统内正熵增加的主要因素包括:(1)制度条文;(2)组织架构;(3)信息渠道;(4)成员行为模式和组织文化。
  
  三、耗散结构视野下的科技安全体系建设
  
  (一)科技安全体系形成耗散结构的策略
  
  构建科研院所科技安全体系的目标,就是使其作为科研院所的一个功能子系统,不仅自身建立起自组织和自适应的有序结构,在科研院所中持续稳定地发挥保护作用,也促进科研院所整体向形成管理耗散结构的方向前进。其构建过程,就是一方面在科研院所内外寻找有利的因素,引入负熵流,提升科技成果保护的有序性和系统性,形成具有实效和适应环境要求的安全管理机制;同时,尽量消除可能导致正熵增加的不稳定因素、减少导致泄密的漏洞,提高内部的协同度和目标一致性。
  
  1.使科技安全体系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科技安全体系在必要的情况下须对技术秘密进行封闭性的保护,但其作为一个管理系统本身则应开放,应扬弃各种固化的、陈旧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勇于面对客观环境变化,这样才能从外部吸收负熵,即各种信息、人才和资源,如启发性的管理思想、网络安全技术、保密和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和知识、专业的人才、监控设备等。
  
  2.在科技安全体系内建立非平衡机制
  
  对于改革中的科研院所而言,平衡只是相对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是常态。因此,科技安全体系必须努力建立非平衡机制。
  
  在安全保密与知识产权维护等专业人员的选聘上,采用市场机制,在内部缺乏人才积累的情况下,通过考试选拔积极引入外部人员(如擅长知识产权领域的律师);在专业人员使用上,奖惩分明,加强责任考核,依据实绩晋升,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将科研成果保护纳入对科研院所内部的整体考评体系,促进科研人员和团队重视该项工作,同时对违反安全保密纪律和侵犯院所知识产权的人员或团队坚决给予应有的处罚。在科研成果的利益分配上,听取科研群体的意见,打破平均主义,拉开收入差距,激励科研人员专注科技创新,同时使科研人员与院所的利益紧密结合一致,促进其主动参与和配合科技安全保密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3.改善科技安全体系内外部的非线性关系
  
  对于科技安全体系而言,其本身是科研院所内的一个职能管理系统,与院所的直线管理系统,即各下属研究所、科室或经营性企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是不对称、不均匀的,如果能调节得好,就可以使科技安全体系的职能,即科技成果保护,与生产业务部门的职能,即科技创新之间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对科技创新产生额外的推动作用,增进科研院所的整体业绩。因此,对科技安全体系的管理需要格外关注处理好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在科技安全体系内部,则需要解决条块分割的管理格局的问题,即避免科技安全工作变成科技安全专职部门一家的事情,而生产业务部门、其他职能部门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必须打破本位主义,使科研院所内各相关部门和子系统,都意识到科技安全保密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切身性,并积极展开合作。此外,科技安全系统内相关机构设置、规章制度和组织文化等的完善,也是提高非线性特性的必要手段,能够起到放大革新效应的作用。其中规章制度对于科技安全工作在科研院所内的全面执行具有广泛和有力的指导性与约束性,而强调科技安全的组织文化一旦能够成功培育形成,就更能够深入人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员工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加强凝聚力、团队合作意识和主体意识,减少不必要的内耗,依靠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驱动科技安全系统成为自组织的耗散结构。
  
  4.驾驭和把握科技安全体系内外部的涨落
  
  如同耗散结构理论所阐述的,企业系统的有序演化也是依靠涨落的触发来实现的,如一条市场信息的获得,一项政府经济政策的出台,一次科技创新的成功,一项新管理方法的应用等,在适宜的条件下都可能形成巨涨落,使企业系统产生质的飞跃。当然,涨落也具有二重性,既可以是使组织走向新的有序状态的杠杆,也可以是对组织稳定有序状态的干扰。因此,一个有组织的企业,所需要做的就是能够辨明涨落的性质,甚至通过一些变革手段创造小涨落,在到达临界点之前,调节优化企业内部的非线性关系,在涨落到来后,因势利导,及时控制参量的变化,使企业系统通过涨落向管理者所希望的机制完善的方向发展。对于科技安全系统而言,其自身的建立或革新就需要利用好涨落,一是引入新的管理思想或者发起科研院所内部就科技成果流失等问题的讨论,创造变革的契机;二是做好预先准备工作,包括规章制度的拟定、安全理念的宣传等,营造适宜变革的内部环境;三是把握好变革的时机,比如某一项重大科技秘密的泄漏,或者政府对科技安全工作的强调,顺势而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在变革发生后,乘胜追击,迅速调整科技安全工作的组织架构,培养科技安全的组织文化,从而使变革后科技安全系统达成新的稳定有序状态。而对于科研院所来说,科技安全系统的变革也有可能成为整个组织实现跃迁,更上一层楼的涨落契机,推动组织面对新形势和新定位,完成企业化改制后内部管理运营机制的适应性调整。
  
  (二)科技安全体系降低管理熵值的途径
  
  如上所述,使科技安全体系形成耗散机构,必须通过对内外部因素的适当管控,降低管理熵值,使科技安全体系的内力通过内部复杂的非线性机制,充分发挥自组织功能,使科技安全管理的微小涨落放大为巨涨落,从而促进科技安全体系的运行状态有发生质变和飞跃的机会。
  
  降低科技安全体系管理熵值,必须从科研组织与科技安全体系的理念愿景、组织架构、管理模式与制度体系、组织文化与行为习惯、信息沟通渠道等方面着手,换言之,这些方面就是构建科研组织科技安全体系的核心要素。通过在这些维度中建立良好的机制,实施有效管理,增强组织内部与外部负熵的流入,降低组织的混乱度,在耗散过程中,通过内部非线性机制,诱导和放大变革带来的涨落,促使其向科研组织期望的方向演变,使组织的科技安全体系不断从有序走向新的有序。科研组织科技安全体系的管理熵值,可以用以下公式表达:
  
  ds=∑αjdsi+j+∑βjdsi-j+∑λjdso+j+∑θjdso-j其中,dsi+为内部正熵流,dsi-为内部负熵流,dso+为外部正熵流,dso-为外部负熵流。αj、βj等分别表示各个熵值在总熵值中所占的权重。
  
  科研院所科技安全体系的愿景理念、组织架构、管理模式与制度体系、组织文化、信息沟通渠道等,均是产生管理熵值的主要因素,当这些因素能够适应科技安全体系本身的目标需求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时,就可能产生管理负熵流dsi-,反之,则可能产生管理正熵流dsi+。
  
  总之,耗散结构理论带给我们诸多启示,科研院所参照其相关规律和原则,从产生管理熵值的主要因素同时入手,创建新型的具有耗散结构特征的科技安全体系,可以使科研成果保护工作更为有序和有效,更好地适应当前科研创新活动的需求和外部经济科技环境的变化,并推动科研院所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在动态变化中持续迈向新的有序状态,更好地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大局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邱莞华.管理决策与应用熵学[M].北京: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童国华.我国科研院所结构调整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3.
  [3]任佩渝,张莉,宋勇.论管理熵、管理耗散结构与我国企业文化的重塑[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4]黎同炎.耗散结构理论对企业管理的启示[J],商业经济,2004,(1).
  [5]张辅松.企业管理中的耗散结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8).
  [6]任佩渝,张莉,宋勇.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管理熵、管理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在企业组织与决策中的作用[J].管理世界,2001,(6).
  [7]许宝红.耗散结构理论在公司运营管理中的运用[J].商场现代化,2009,(8).
  [8]曹效业,赵丽丽.国立科研机构的战略定位与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J].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2002,(1).
  [9]杨晓慧.浅谈加强科研院所知识产权的保护[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