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公共关系学论文

新时期政府处理公共关系的主要原则

来源:管理观察 作者:韩培培;温明振
发布于:2020-08-25 共3884字

  摘    要: 政府公共关系是公共关系的新发展,是现代公共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公共关系基本原则是政府协调各方关系的指导思想,深刻且全面理解新时代政府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优化政府治理水平与能力的基础。因此,本文展开新时代背景下政府公共关系基本原则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政府公共关系; 基本原则; 新时代; 新发展;

  政府公共关系是指政府运用传播等活动处理与协调社会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从而更好地进行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的相关活动。政府公共关系是公共关系的新发展,是现代公共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公共关系基本原则是政府协调各方关系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对我国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提出了全面升级,更加强调多元化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充分理解并把握新时代背景下政府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1 、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是指政府在处理公共关系时,要以事实为依据,向社会传递真实且全面的信息。通过传播信息与交流沟通树立形象,是政府公共关系的一种职能。因此,信息的真实性成为公共关系成功的基础与基本原则。真实性,是政府必须遵守与践行的信条之一,唯有真实,才能赢得公众信赖,获得社会美誉。要做到信息的真实性,就要据实、客观与公正。所谓据实,就是依据实情,尊重事实。所谓客观,就是客观反映事情真相,不经过主观处理。所谓公正,就是给公众与其他社会组织同等机会,做到不偏不倚。

  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真实信息可以提高政府权能。在公共关系中,将真实、一致的信息传递给公众是政府承担的一种无可争议的责任。虚假、滞后信息的传递,不仅会降低政府自身的整合力,而且会破坏政府在公众群体中的良好形象,甚至会引起社会恐慌,进而影响政府权能的效率。其次,信息真实可以驱动政策目标的实现。政策接受者只有获取真实有效的政府信息,才能实现与政府的良性友好互动。信息失真会阻碍政策的贯彻与执行。再次,真实信息可以缓解、消除政府与民众之间的隔阂。传递真实信息是政府建立权威形象与形成公信力的重要途径。只有提高政府信息的真实度,才能消除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误解,缓解隔阂。最后,信息真实可以推进改革措施的执行。信息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政策举措是否传递到位,直接影响改革措施的推行。

  2、 互惠互利原则

  互惠互利原则是指公共关系应以公众利益为导向,既要考虑国家、社会的整体利益,也不能忽视特定公众群体的利益,谋求主客体共享发展成果。公共关系是以利益为纽带。公共关系并不是仅考虑组织自身的利益,而是在满足与实现公众利益的基础上,实现组织的利益与发展。只有坚持互惠互利原则,将公众利益作为重要考量因素,才能实现组织与公众的沟通与合作。可以说,没有互惠互利原则就没有公共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惠互利原则已经成为建立公共关系的基本与前提。为实现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在此过程中,政府与公众之间可能会产生利益冲突。在认真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政府公共管理者要努力培养比较各方利益的习惯,要认真分析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与利益协调进而找到平衡各方利益的最佳解决方案,不负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政府公共关系中,诸多社会利益群体共同参与,各自投入资源,发挥自己的优势与能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公共服务购买、征地拆迁等一些领域,会与社会公众发生直接的经济关联。作为最大权利的象征,政府是公众利益的维护者。在公共管理过程中,政府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决策管理过程中,政府要发挥好各职能作用,做好规划与控制,理清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新时期政府处理公共关系的主要原则
 

  3 、公开性原则

  公开性原则是政府公共关系的基本思想。政务公开是政府与公众实现互动交流与多元参与共同治理的制度性安排,是近年来公共治理与政府职能转变的系统工程。为了获取民众信任与支持,打造良好的公共关系,政府必须进行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这也是实现人民群众监督并反馈政府工作权利的重要保证。

  政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良好的政务公开机制:一是建立与完善政府公示制度。公示制度实现了民众的知情权,应进一步扩大公示内容,不能过于保密政务信息。只有及时公开并更新政务信息,公众才能明白政府的行动与作为。其次,畅通公民表意渠道。通过广泛听取民意与集中民智,不仅可以克服体制惰性、官僚主义,也可以树立政府良好的公共形象;二是提高政府回应力。公众提出改进意见后,相关政府部门应及时作出积极回应,否则,会造成公众对政务公开执行力的误解,影响双方的良性互动;三是发挥监督机制作用。一方面,加强内部监督,监督政务公开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另一方面,增强外部监督的作用,充分发挥人大或政协、新闻媒体、公众的力量,由他们对政务公开的规范化进行监督。

  4、 长远观点原则

  政府公共关系的实现一般需要经历四个阶段:信息分享、感情沟通、态度转变和引起行为。从信息共享到引起行为这一过程,也是互惠互利关系建立的过程,一方面,向社会大众传递信息;另一方面,树立政府形象,甚至会改变或打破政府的原有形象。公共关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必须经过多方且长期的共同努力。因此,为了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公共关系组织及其成员要拥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坚持不懈地付出与投入,提高政府美誉度。

  公共关系的长远观点原则,要求政府合理安排与统筹调度公共资源,制定公共关系的长远规划,使政府阶段性目标与国家的顶层设计相契合,杜绝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然而,行为经济学认为,行为主体在跨期选择时会更看重成本收益比,而忽视长期目标,存在短期认知偏误;一是政府的治理能力与水平不一,短视行为难以避免;二是党政领导职务每届任期为5年,但官员频繁调动、任期不满等情况时有发生。在此弹性任期背景下,加之晋升考核的政治压力,某些官员可能会忽视长远规划与长远绩效,而主动选择短视行为以实现任期内的即期目标。在此情况下,要改革绩效评估标准,统筹兼顾“内部目标”投入产出率与“外部目标”公众满意度。在外部责任模式下,绩效考核要以公众满意为目标,注重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主观评价,公开评估结果并接受社会监督与问责。

  5、 双向沟通原则

  所谓双向沟通是指,基于公共治理的需要,在一定规则和程序下,建立互动共享平台,完成政府与公众的互动交流,进行信息的有效传递。政府公共关系强调双向沟通。一方面,政府需要不断地进行社会调研,随时追踪与更新民意民情与社会舆论;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将自己的信息及时对外公开,使人民群众能够认识与了解政府。在信息爆炸时代,包括政府在内的每一组织都需要进行不断地宣传,与公众进行双向互动与沟通。

  新时代背景下,构建政府与公众的双向沟通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政府与公众进行双向沟通,为公众提供多元公共服务,可以推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二是有利于降低科层制对信息的截阻,提高政府对公众的信任度与满意度;三是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与信息化。这种双向沟通机制不仅可以促使公众积极表达民意与政治价值取向,而且可以使政府获取大量的真实信息,避免对社会现状的误判,从而进行科学决策。

  6、 遵守国际惯例原则

  世界各国在长期国际交往过程中会逐步形成一系列的规则与程序,尽管没有成文的法律制约,但却是国际通用惯例。在经济全球化与新时代中国加快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中外政府部门在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环境保护、技术共享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愈加活跃、形式愈加多样、领域愈加广泛。然而,在各国社会制度、文化传统、语言风俗等差异的现实背景下,客观要求各国积极主动采取相关策略与方式进行有效沟通以解决各国之间的冲突、摩擦,实现各国双赢与共同发展。此外,可以通过国际新闻发布会、国际博览会、国际峰会等活动展示国家繁荣与政府形象。在此背景下,国际公共关系随之产生。

  作为公共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公共关系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国际公共关系承担着对外交流与合作、展现大国风采的重大责任,是国家形象的有效传播途径。例如,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截至2018年底,中欧班列已经联通亚欧大陆16个国家的108个城市,累计开行1.3万列,运送货物超过110万标箱;“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目的地覆盖全球六大洲76个国家和地区的180个港口;中国与47个国家签署了38个双边和区域海运协定。“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国情复杂、文化差异等对我国的国际公共关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带一路”的成果是我国政府运用国际惯例的伟大实践,协调现实矛盾、文化差异、利益冲突,展示了真实且全面的中国,扩大了我国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参考文献

  [1] 战旭英.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失范的原因及治理[J].理论探索,2019(5):75-80.
  [2] 高慧军,黄华津.新时代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优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9(6):16-21.
  [3] 齐秀梅,庞崛夫.论“放管服”改革与政务公开的协同推进[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9(3):7-12.
  [4] 叶蔚云.“一带一路”环境下我国国际公共关系的战略转变[J].探求,2017(6):105-110,114.
  [5] 范小东.论社会治理视野下地方政府与公众双向互动式沟通机制的构建[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33-37.
  [6] 刘梦琴,刘智勇.论政府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J].软科学,2012,26(1):59-61,67.
  [7] 徐金菊.政务公开是构建良好政府公共关系重要机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6(1):19-20.
  [8] 王晓成.公共关系原则与政府危机管理互动性探析[J].学术月刊,2004(5):37-42.
  [9] 孙晓光.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15-18.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原文出处:韩培培,温明振.新时代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J].管理观察,2020(03):115-116+119.
相关标签:公关学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