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管理心理学论文

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心理原因与对策

来源:实验室科学 作者:谭洪卓;张涛;李福君;
发布于:2018-11-09 共6915字

  摘    要: 通过分析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普遍性的实验室不安全行为心理学特点、实验室危险事故的因素和易致人为失误的心理原因(疲劳、时间、睡眠、社会心理、事故前心理等),提出实验室安全行为管理的基本原则以及用心理学方法解决实验室违章违规操作行为的各种措施,如安全行为的强化、完善监督检查的机制、科学用人安排工作、必要的心理训练、尽可能采用防错容错措施、安全培训弥补遗忘缺陷、安全文化宣传等,实现真正“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

  关键词: 安全心理学; 实验室安全; 管理; 应用;
 

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心理原因与对策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universal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safe behavior of research specialist staff in universities and institutes in China,the factors leading to the dangerous accidents in the laboratories and the psychological causes of those human errors( fatigue,time,sleep,social psychology,psychology before accident),we put forwar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ab safe behavior management,and solved the problems of illegal operation in laboratories by psychological methods,such as strengthen the safe behavior,improving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scientific selection to arrange work,essentially psychological training,fault tolerance,safety training to remedy forgetting defect,safety culture propaganda,to achieve a real people-oriented safety management.

  Keyword: safety psychology; lab safety; management; application;

  安全心理学是以生产劳动中的人为对象,从保证生产安全、防止事故、减少人身伤害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1]。由于人的心理千差万别,影响人的行为安全因素也多种多样: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安全行为表现,不同的人在同一条件下也会有各种不同的安全行为表现。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就是要从复杂纷纭的现象中揭示人的安全行为规律,以便有效地预测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使作业者能按照规定的生产和操作要求活动、工作,以符合安全生产的需要。安全心理学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控制人的失误,同时激励人的安全行为[1]。纵观国内实验室安全事故,大多是人为事故[2],与实验人员安全素质和管理水平有极大的关系,咎其根源,与不了解人的心理行为特点有着非常大的联系。目前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者,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制度、措施、监控等方面研究较多[3,4,5],也有学者从管理学角度创新管理模式,如推行实验室安全生产标准化[6]、实行安全准入制[7]、创办“实验室安全周”[8]等,但从人的心理学特点入手探索科研工作者实验室安全行为的研究尚属空白。探索如何结合科研实验工作者的安全心理规律来管理实验室安全工作,改变实验人员与管理者的相互抵触情绪,以激励实验安全行为,避免和克服不安全实验行为,营造和谐自觉的实验室安全氛围,对于预防实验室安全事故管理有积极意义。

  1、 科研实验室的不安全行为及特点

  在我国,科研实验室主要分布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研发实力较强的生产企业和社会第三方专业检测单位等,是生产科研成果的重要阵地。对于有科研实验室的单位而言,实验过程就是生产科研成果的过程,实验室就是生产场所。实验室的重要功能是探索未知,这一特性决定了实验室工作具有挑战性和潜在的危险性。实验室中不仅有各种具有潜在危险的仪器设备,室内往往集中地存放了大量的危险化学物品。常年与这些危险仪器设备、化学物品相伴,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灼伤、火灾、爆炸、中毒、辐射、电击等各种灾难性事故[9]。

  随着国家近年来对各行各业科研硬件投入的加大、科研课题经费的增加,科研实验任务量整体攀升。尽管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新建了实验大楼,但科研实验室空间仍然整体偏紧,使用频繁,人员集中,学生流动性大,这对实验室安全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手册及各种安全规则规程可谓严格齐全,但大部分科研人员思维习惯以科研任务为重,实验室安全工作口头上重视,落到实际中却有难度,常常以繁忙的科研实验为由忽视安全细节,造成不安全行为和隐患随处可见。

  实验者在实验室中的不安全行为,实际上就是实验活动或实验操作的违章违规,其表现出以下特点。

  (1)普遍性:在复杂多样的科研实验活动中,由于科研实验者的大部分违章违规没有直接后果或没有显见后果,因此实验违规带有普遍性;

  (2)潜在性:事实上违章违规后果有潜在性,违章违规操作有较大潜在风险;

  (3)生理局限性:由于人的生理存在局限性,任何学历、经历、专业、年龄、工龄、工种的人都可能违章违规,而且可能重复同样的违章违规行为,可以说凡是人都可能有违章违规的行为;

  (4)心理局限性:实验操作者会因大部分违章违规没有直接后果或没有明显后果而存侥幸心理,管理者也会因此而放松管理,使违章违规总是难以杜绝,甚至发展成为习惯性违章违规,给人身安全、环境、单位都带来极大的风险[1]。

  2、 导致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心理原因分析

  2.1、 导致实验室危险事故的因素

  导致实验室危险事故的因素有三个:(1)人(科研实验工作者、研究生、实习生等);(2)实验对象(仪器设备、实验物品等);(3)环境(实验楼大环境、实验室小环境)。在这三大因素中,人的因素是决定性因素。而实验对象的因素和环境因素也是与人的因素分不开的。据统计生产事故中,70%80%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操作行为发生错误或违章违规操作)造成的,而95%以上的不安全行为都与人的种种不良心理状态(如麻痹心理、侥幸心理、逞能心理、从众心理、逆反心理、省能心理、好奇心理、无关心理、冒险心理等等)密切相关[10]。李志红[2]在对国内100起实验室安全事故统计中得出,因违反操作规程和操作不当造成的人员伤亡接近80%。人的行为是由人的心理状态支配的,要研究和分析事故的原因,就必须研究和分析发生事故时操作人员的心理状态。事故的预防,从人的失误入手,才是治本之策[1]。

  2.2、 易致人为失误的心理因素

  2.2.1、 疲劳因素

  作业疲劳是国际上公认的主要事故致因之一[10,11]。很多科研实验往往具有连续性,在一个8小时工作日内很难完成,需要晚上或周末继续完成,容易因休息不当导致人的疲劳状态。过度疲劳时的最大危险主要源于反应迟钝和动作不准确。在实验人员遇到危险时往往不能及时发现,或发现了不能快速地做出反应。在实际的危险发生时,躲避危险的时间常常在几秒钟之内。因此,防止过度疲劳是安全实验的关键。

  2.2.2、 时间因素

  人的各器官系统不能在长时间内保持均匀的工作能力,这种能力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点。昼夜生理节律是事故的一个潜在原因。国外有人曾把凌晨3点左右发生事故较多的现象称之为“魔鬼的凌晨3点”[1]。因此一些科研工作者刻苦钻研实验到夜间的精神固然可嘉,但从安全的角度看,是很危险的工作习惯。

  2.2.3、 睡眠与意识

  轮班、倒班工作被认为是引起睡眠紊乱的主要因素[1]。在现行的科研体制下,科研工作者有时需要短时间内提交项目申报材料、验收材料等,常需加班加点撰写,睡眠不足对次日的实验安全有着严重的不利影响,如注意力集中困难,感觉知觉迟钝,意识清醒程度下降等,导致实验操作的可靠度下降。

  2.2.4、 社会心理因素

  家庭关系、生活灾难事件或过度兴奋事件、节假日前后的综合症、人际关系等都会影响实验人员的工作集中度和操作准确性。受不良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环境的影响,发生事故的概率比正常条件下要高,特别是上、下级关系紧张的地方,更容易发生安全事故[1]。

  2.2.5、 事故前的心理状态

  安全事故发生前,实验操作人员有麻痹大意、精力不集中、操作技术生疏、过分依赖他人、紧张导致判断错误等心理状态。其心理活动往往认为自己追求的是以最小代价得到最大的效果,主观认为是省时省力的做法。他们错误地把违章违规的风险和违章违规导致事故发生的概率等同起来。这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所以实验活动违章违规有存在的基础。我们知道,风险等于事故严重程度与事故概率的乘积。即使该事故发生的概率很小,其风险也是不容许忽视的[1]。

  3、 安全心理学在实验室安全行为管理中的应用

  如果管理者能把安全心理学理论引入实验室安全管理尤其是科研实验者安全行为管理中,单位的安全工作不仅会具有严肃性,也会带有较多的人情味和感情色彩,体现真正“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从而不断增强科研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技能和自我防范能力,使安全管理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

  3.1、 行为强化带来安全科研

  安全心理学就要利用人对安全需要的正效应心理,做好激励措施,强化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确保实现期望的安全。在一定条件下,虽然惩罚和批评也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和荣誉感,要刺激和鼓励人们的上进心,正面表扬或奖励更容易调动积极性。充分运用正向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员工依靠自身力量对自己的安全行为和意识进行自我指导、自我控制、自我实现提高安全积极性和安全“兴趣”[10]。

  在科研实验中,要使安全操作行为得到巩固,或使安全规程能够贯彻到每个科研人员的实际实验过程中,就必须有个长期不断强化的过程。在一些高校或科研单位,安全科研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安全行为的“自然”强化现象,即违章违规操作成为习惯性行为模式,变得很巩固,这需要结合人的心理学特点有技巧地采取一些措施。笔者所在单位运用激励手段,将本单位实验室安全检查评分结果、良好典范、存在隐患等情况图文并茂进行公示。对优秀团队每人发放健康安全用品,以资鼓励,并附上管理部门精心设计制作的安全提示卡,让每个人都感觉到原来严肃紧张的安全工作还可以如此温馨,这种体验在每个人心里留有特殊的印记,在往后一段时期内,个体会觉得自己的安全行为不仅是在为自己、为他人,还会得到组织的认可,便会发自内心将安全行为变为自觉行动。检查评分排名靠后的团队,有难为情的心理反应,整改积极性和决心大,不用管理者批评也自然转化为自觉行为了。这种方式对于促进每个人的安全意识效果较为明显。

  3.2、 完善监督检查机制

  任何措施均不可能尽善尽美,任何设施和方法的改进都不可能完全满足操作者的要求,所以,还必须有一套针对违章违规的检查、监督机制和奖惩制度。加强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核查和监护,一旦发现违章违规行为立即采取措施补救,对造成事故的,要追究个人责任,对由于有意违章违规而导致事故者要严肃处理,迫使有违章违规倾向者正确估计自己行为的风险,使一向遵章者更有自我约束的动力。上述各项管理措施基础上的监督,不是简单地管、卡、压,而是符合安全心理学的纪律教育和警示效应。

  3.3、 科学用人安排工作

  合适的人才可以做好适合他的工作。利用安全心理学理论来甄选实验人员和安排工作。根据从业人员的爱好、气质、动机、心理素质、动作协调性、智力等方面,选拔心理素质好、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安全管理人员和从事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人员。要尽量提高人与岗位的相互适应性,工作越特殊、工艺越复杂,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越高[10]。有些人心理素质差,容易走神或紧张;有的人心理抵抗能力差,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无法适应当天的工作;有些人责任心不强,就不适于让其独自负责重要工作。这些都应被安全管理者或团队负责人重视,合理安排研究任务和强度,以免对实验室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3.4、 必要的心理训练

  管理者要运用安全心理学知识,做好科研人员的安全心理训练,用一个人对安全的积极性来带动一大批人对安全的积极性。尤其要把加强人的心理素质锻炼作为培养科研职工安全心理的切入点,提高安全管理者及全体员工的感知能力、反应能力、心理调适能力、注意力、耐受力等心理品质,这点十分重要。通过心理训练提高个性特征的稳定性,使其善于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挖掘身体潜力,保持最佳安全状态。通过自我调节,避免精神状态的高潮期或低潮期两个情绪不稳定期对工作的影响,调整个人在工作过程中处于精神稳定期的中间状态,使能力发挥最稳定,工作有条不紊。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员工做好安全工作的心理欲望、积极性和安全“兴趣”,让其在行动上自觉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程,真正保证安全能控、可控、在控。同时对一些经常出现不安全行为的实验人员,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10,11]。

  在生产活动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得亲身经历一场事故后才去注意改变不良性格,而应该把别人的事故当作一面镜子,检讨自己在性格等方面是否与肇事者有相似的不良特点,引以为戒,克服缺点。避免实验过程中的急躁、烦躁情绪,加强责任感、自制性等。

  3.5、 尽可能采用防错容错措施

  “不注意”是人的心理缺陷,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防止不注意产生差错的措施:譬如仪器设备建立冗余系统以实现多重保护;为防止下意识状态的失误,在重要操作之前,对操作内容确认后再动作;改进仪器仪表的设计,使其对人产生非单调刺激或悦耳、多样的信号,避免误解等[1]。譬如笔者所在单位实验室中央供气系统就有多重防错容错措施来确保实验安全。首先,各种气体钢瓶被放置在工作区外的一个安全区域(中央供气室),该区域装有防爆墙、防爆门、防爆灯、监控摄像头等安全硬件设施;第二,中央供气室内部气体钢瓶储存区的合理布置可以保持可燃性容器和助燃性容器间的安全间距,工作场所附件不再有高压设备,有毒或可燃气体泄露的潜在危险也得以避免;第三,除了气体钢瓶自身的减压装置、过滤装置、气体管路的防泄漏防腐蚀管材等安全保护外,各终端用气实验室和中央供气室均安装气体泄漏报警装置,实验人员可以通过配备的远程切断系统在紧急状况下切断气体供应;第四,气体钢瓶的操作必须由培训合格的专门人员来操作以减少重大事故发生的机率。

  3.6、 安全培训弥补遗忘缺陷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人对事故信息的遗忘会在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和时间上得以体现。因为一个安全事故的发生就形成一个包含大量内容的事故信息,这种信息在事故发生初期,对大脑形成强烈的刺激,此时信息量也最大,人的大脑就会根据原有的安全意识和知识对外来刺激做出反应,就会在后续生产工作中形成安全意识和预防事故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事故信息量的保持逐渐减低,也就是遗忘。当信息保持量处于越低的水平,人对危险的警惕性越低,安全意识越弱[10]。依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定期对科研职工、研究生、实习生进行安全培训、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来强化其安全警惕性和防御性。使实验操作人员建立安全的基本概念,树立风险意识。有了风险意识,就能理解违章违规可能是零事故,但决不是零风险。不能让违章违规成为一种习惯。还要使实验操作人员了解人的基本心理特性,人性的弱点,了解人为什么会失误。通过管理者的反复教育,使得其安全意识以及对于事故的记忆重新活化,以达到降低事故率的目的。

  3.7、 安全文化宣传

  安全宣传工作的重点在于从心理学角度激活人们的安全需要,增强其安全动机和自觉性,善于利用人们趋利避害的本性,从实际出发,通过结合以往典型事故案例,进行信息量和思想上的双管齐下,一并灌输,通过加强记忆,提高对事故的警惕性,从而提高并满足个人及社会的安全需要[10]。另外需培育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虽然实验室违章违规发生在个人身上,但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如果周围的人都有很强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都把违章违规视为绝对不可容忍的行为,都有良好的按操作规程操作的习惯,那么违章违规操作就没有生存的土壤[1]。所以,必须培育安全文化氛围,加强和提高安全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这是一项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和长期工程,最终使违章违规的风险趋于零。

  4、 结语

  相比企业的安全生产,各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有其特殊性、各异性和复杂性,是一项需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管理者不能凭传统的制度上墙落实责任就可高枕无忧,而要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随时系统观察、系统思考,应该运用安全心理学理论,对本单位的实验室不安全行为心理学特点加以分析,探索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对科研实验工作者安全实验操作的影响,分析实验违章违规行为发生的各种人为心理因素,将心理学融入到安全管理中,不断尝试创新,提出相应的适合本单位的解决措施,让科研工作者潜意识里就有自觉主动的安全行为,实现真正“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从而体现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栗继祖,张侃.安全心理学[M].6版.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6-7,117,118,121,128,135.
  [2]李志红.100起实验室安全事故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4):201-213.
  [3]李丁,曹沛,王萍,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3):274-277.
  [4]侯永平,余树全,赵丽华,等.构建实验室安全监控防范体系促进实验室和谐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226-229.
  [5]孙明涛,何旸.关于高校实验室安全的管理精细化讨论[J].中国电力教育,2014(2):184,197.
  [6]何泳.高校实验室安全生产标准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1):240-243.
  [7]姚婧婧,徐善东,孙品阳,等.高校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9):218-221.
  [8]杜云翔,吴福根,刘贻新,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新思路——实验室安全周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2):279-282.
  [9]姜忠良,齐龙浩,马丽云,等.实验室安全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
  [10]杨阳.安全心理学及其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11]孙富贵.浅谈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云南电业,2014(4):47-48.

原文出处:谭洪卓,张涛,李福君,范维燕,邹海杰,曹阳.安全心理学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实验室科学,2017,20(02):208-211+215.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