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立医院绩效薪酬分配现状
2006年以来,公立医院作为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人员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国家规定的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政策和标准。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实绩和贡献,是收入分配中活的部分,而国家对绩效工资 (奖金) 分配没有统一政策指导。绝大多数医院采取了与收支结余挂钩的利益驱动分配方式,这种以“利本位”为核心的绩效薪酬分配模式,加剧了公立医院的趋利行为,背离了医学与医疗服务的本质,与医改要求、患者需求和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相违背。同时,医院内部分配实行“平均主义”或“大锅饭”,医生、护理捆绑一起核算,不同技术岗位之间没有拉开分配差距,同类技术岗位不同工作量、工作业绩之间也没有体现出差异,内部分配的不公平也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
国家卫生计生委明确提出,“严禁将医疗卫生人员奖金、工资等收入与药品、医学检查等业务收入挂钩”,“严禁医疗卫生机构在药品处方、医学检查等医疗服务中实行开单提成”.卫生主管部门在明令禁止“经济利益主导”分配方式的同时,并没有对公立医院绩效薪酬改革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全国各地公立医院主动改革,大胆尝试,探索出了基于标化工作量、岗位系数法、出院病历及劳动价值等多样化绩效薪酬分配模式,为城市大型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贡献了不同改革样本。2012年,河南省人民医院把握医改政策要求,遵循医学发展规律,学习借鉴现代绩效管理理论和管理工具,建立了基于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绩效薪酬分配体系,医务人员绩效薪酬多少与医疗产出工作量及其技术难度、风险程度、劳动强度相关,与医疗服务的效率、质量、成本、资源消耗等关键绩效指标挂钩[1-2].
2设计绩效薪酬方案考虑的要素
薪酬激励是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的核心,是推动医院发展与改革的原动力。薪酬激励导向决定着医院的发展方向和职工的行为取向,直接影响着医院的持续发展和员工积极性的提高,因此,绩效薪酬制度设计要充分考虑医改政策导向、社会及患者需求、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等要素[3].
2.1把握医改政策导向
医改政策决定着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激励方向,“三个转变”和“三个提高”,要求公立医院必须转变传统粗放发展方式,调整病种结构,优化经济结构,建立重质量、重薪酬的内涵发展模式,尊重和激发医务人员技术、知识、劳动的要素价值,激励导向要体现公益性、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在绩效薪酬制度设计中,要切断医务人员薪酬与服务收入之间的利益联系,医务人员薪酬应与医疗服务的“产出”数量及其效率效益、质量安全、资源消耗等相关相连[3].
2.2体现社会及患者需求
社会及患者对医疗服务有三大要求,即“看起病、看上病、看好病”,前两者是政府的主导责任,近年来的医改有很大成效,有效地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而“看好病”则是公立医院的主导责任,尤其是大型公立医院,应把提高诊疗技术、保障生命安全、解决疑难重症为己任,要围绕“看好病、看重病”下功夫,在绩效工作量核算中,应将收治疑难急危重症、新项目、新技术作为绩效激励重点。
2.3把握好持续发展与提高薪酬的关系
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既要提高职工积极性,也要保持医院的持续发展。处理好“吃饭”与“建设”的关系,要统筹把握好三个核心指标,绩效奖金总量增长要不高于核心工作量(出院人次、手术台次)的增长幅度,绩效奖金占医疗收入比重、人力成本占业务支出比重控制在合理水平之内。原则上,一个财务年度内,有结余才激励,无结余不激励,提高薪酬待遇要通过挖潜增效、开源节流等精细化管理去实现。
2.4解决好薪酬分配内部公平问题
公平是绩效薪酬激励的基准线,医院薪酬分配内部公平主要体现两个环节,首先是由医院分配到核算单元,主要解决临床医生、护理、医技、管理等不同技术岗位之间分配级差,合理体现不同技术岗位之间价值差异。临床医生因其成长周期长、价值贡献大,其绩效工资水平要高于其他技术岗位,分配级差应至少保持在2倍以上,同时要分类建立医疗、护理、医技等技术岗位的绩效考评体系,实现分开核算、分类考核、同工同酬。其次是核算单元的二次分配环节,要解决相同技术岗位不同工作量、不同年资之间分配差异,科室二次分配要综合考虑工作量、岗位责任、工作效率等因素,适当拉开分配差距。
3建立基于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绩效薪酬核算模型
建立基于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绩效薪酬制度,关键要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医务人员工作量如何科学计量与核算的问题,也是绩效薪酬制度设计的难点,更是绩效改革操作的重点;二是医务人员的工作绩效如何科学考核的问题。医务人员绩效奖金=∑绩效工作量×绩效单价× KPI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