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饭店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市场行业的开放,如何能使的饭店在同行业中站稳脚跟,同时具有一定的冲击力,那么就一定要改善绩效考核机制,因为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绩效考核机制的改善和优化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的热情和提高工作效率,为饭店的服务质量的提高推波助澜,同时,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带动了人力资源成本的降低,更有助于饭店未来快速的发展。而作为H 饭店,虽然具有很多考核机制,奖惩办法,培训手段,但管理水平有限,与实际考核有些脱轨,没有形成完整的考核优化体系,而作为饭店的管理层没有切身的走入员工的身边了解职工的真正需求,以企业的利益为主,甚至是流于形式,并没有改变员工的绩效,反而增加了成本的支出。所以,转变观念,深抓绩效考核是 H 饭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H 饭店绩效管理的现状
1.绩效考核内容单一
作为一个拥有 15 年历史的四星级饭店,并没有十分健全的考核机制,面对来势凶猛的国内外大型饭店的入侵,饭店自身并没有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恐惧性,对员工的考核只是在规章上写的,而且是 10 年前的产物,十分落后,与现在市场无法对接,极大的干扰到绩效考核的真正意义。另外,企业绩效考核主要是在讲与企业的利益水平相挂钩,而没有真正意义上把员工超额完成任务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最后考核只是体现在罚多奖少,没有从员工的角度考虑,造成员工有不满情绪,极大的干扰到员工的工作效率。
2.考核方法存在弊端
绩效考核的指标多是采用领导定量评价,与员工互相评价两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存在。而作为一个大的饭店并没有真正意义的让职工提供展示自身特点,发挥个人优势的广阔平台,多是领导的评价占据主导,带有许多感情色彩,并没有体现出评价考核的真实性。另外,有些员工与领导搞好个人关系,直接导致绩效考核优秀,破坏了考核的公平性,直接造成内部员工矛盾,制约了饭店的正常发展。
3.考核体系不健全
H 饭店对员工绩效考核不健全,主要体现在考核的主动权主要控制在几个单位主要领导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而体系的建立中,只是简单的标明绩效考核的指标和方法,没有在体系考核中说明需要何种专业知识,如果目的只是为了完成考核任务,在整体考核过程中,会存在极大的偏差,所以建立一套完整的考核方法和目标体系,不仅仅对饭店的考核质量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同时,需要更权威的部门对考核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考核方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H 饭店绩效考核优化的对策
1.优化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对员工绩效考核激励和优化的先行保证。在 H 饭店内部应逐步建成和完善各类考核机制与员工绩效考核效益全面挂钩。我们应该很清楚的看到,饭店的组织管理者和每一名为饭店服务的员工,都是绩效考核的责任人和受益人。不断的优化绩效管理,让管理者意识到员工的真正价值,发掘员工的真正潜能,展示员工的培训风采,为员工找到家的温馨感,为饭店的发展提供可靠的评价依据,推动饭店的快速发展。
2.完善考核体系,形成闭环管理
完善考核体系,不仅仅要从员工抓起。因为考核体系的完善,包括一线的考核,技术人员的考核、管理人员的考核三部分构成。只有达到全员参与的模式,考核才能真正体现出公平的意义。在饭店内部,要实现每一个职工在考核体系的建立相互监督的机制,有问题,形成时时反馈的模式,形成一个闭环式管理的模式。另外,在考核中,做到饭店管理的科学性,用查找到的问题方案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在定量考核中,定期对员工进行激励奖励,在不断的结果反馈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形成良好的循环模式。
3.建立适合 H 饭店发展的绩效考核模式
作为一个大型的四星级饭店,要寻找能适合自己发展的绩效考核模式,而能照搬照用,要在经营中突破自我,寻找契合自己发展的模式。比如:针对饭店的现有与国际接轨的情况,可以适当采用外语考核机制,外国礼仪考核机制,可以鼓励员工了解客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风俗。在绩效考核中适当的渗透,不断的引导员工向更高的空间发展,让每个员工都有对饭店的职责具有时代赋予的使命感。
4.注重员工沟通,促进绩效考核
有效的绩效沟通是绩效管理的核心,绩效沟通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绩效管理的效率。因为绩效沟通包括绩效考核的计划、管理、实施的全过程,当员工与管理者有效的沟通的时候,我们能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有巨大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制度的制定,另一方面有利于制度的执行和企业文化的引导,是贯穿于绩效管理整个过程的核心。例如,可以在饭店营造“以顾客提供优质服务为核心”的价值理念,以激励职工更好的为顾客服务,形成员工与上级沟通的稳定桥梁。
绩效考核的优化为 H 饭店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稳定提供坚实的保证,也为员工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同时,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了依据,也使员工明确了自我发展方向,从而起到了有效激励员工的作用。饭店的员工绩效考核的方法和模式还有需要值得探索的地方,为企业的腾飞增添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苏唯珂。 经济型酒店员工绩效管理探究 [J]. 现代商业,2009(30):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