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D背景下大学生职业规划工作现状与对策(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原来是喵
发布于:2016-08-25 共4307字
2、职业规划工作缺乏体系性、连续性和专业性。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工作的开展基本上还是一种短期性行为,缺乏体系性、连贯性和专业性。比如,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只有一个笼统的目标而没有分阶段目标以及相关配置以保证最终目标的实现;有些高校只对新生和毕业生安排就业指导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让学生认识到就业的严峻形势、就业政策的宣传、就业信息的搜集方法、简历的写作、求职的方法和技巧培训等有限的几个方面,缺乏对职业规划教育的整体把握。例如没有形成从学生的自我认知开始到社会职业分析,再到个体才能匹配,最后到以正确的就业观为指导选择职业这种环环相扣的体系化教育模式。而且授课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采取大课堂教育的形式,缺乏互动性和针对性。另外课时安排较少,在某些高校仅存在于大学新生教育和毕业生教育,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缺乏连续性辅导。同时,缺乏对课程的评估机制,授课教师缺乏专业性,他们或为辅导员老师或为专业课老师,一般为兼职代课。他们没有相应的职业指导培训资格,授课水平有限。因此对于学生个体的职业规划意识、方向、目标等缺乏个性化引导和科学化培养。
四、HRD背景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工作新路径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理论的“终身学习”理念、“ADDIE五步培训模型”对我国高校进一步完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可以以HRD理论体系为指导从如下 两个方面推动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1、以HRD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打造专业化授课团队。各高校应当建立专业的就业指导部门负责学校就业工作和职业规划工作的统筹安排。各学院应当有一定比例的取得职业指导资格的专职指导老师。一是要将授课教师的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高校职业规划工作涉及到许多学科和领域。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测评与统计、就业求职心理研究、毕业生就业与管理、劳动人事制度及相关的法规研究、人才市场营销、国外就业制度比较等等都与职业规划工作紧密联系。还有像求职技巧、职业道德修养、职业咨询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内容。这些理论知识和实践都是每一个指导教师应该掌握的,因此学校或上级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有计划地对在岗人员和新上岗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培训方法可以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并规定在线学时以及在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测评。二是要建立良好的学术交流与研究平台。定期组织职业规划教育人员开展研讨会,把指导过程中的问题案例化,集体进行案例学习研究,并提供研究成果,于教于学,打造教学相长的职业规划教育模式。
2、以ADDIE培训模型为指导,建 立完善的课程体系。一是充分分析所在院校的职业规划工作的优势和不足;根据高校现阶段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分析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方向;正确理解当代大学生毕业后“人职匹配”困难的问题所在,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二是在分析的基础上设计符合本校师生特点的职业规划工作体系。一方面设置常规就业指导课程。根据不同的年级和不同的专业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开展具有不同特色的就业指导课程。课程内容除了以往设置的传统教学内容以外,对大一新生进行自我认知教育;介绍符合自身职业发展路径的选修专业类型及相关课程选择;收集发布社会实践和实习信息等。对大二、大三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引导。主要内容有:通过课程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职业兴趣、能力定位及价值观;根据自身兴趣加入学校内部或社会上的与专业相关的行业组织进行锻炼;介绍简历制作,并不断进行更新;组织职业生涯规划读书会活动,分享心得。对大四的毕业生的指导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权衡好考研与就业;开展模拟面试培训环节与简历修改环节;以及入职前的准备工作等。另一方面要成立就业心理辅导咨询部门,协助学生缓解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以及其他疑难问题。在构建完成课程体系后要建立评估机制。对所实施的职业规划教学与培训方案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与改进,监测工作的开展是否偏离组织目标,是否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之后要对监测结果进行有效评估和反馈,检测结果与目标的契合性,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葛秋萍,《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第一版次,p85-120.
[2]李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人 力资源管理新课题》,《合肥学院学报》2008,p57-60.
[3]杨振海,《大学生职业生涯 规划教育探讨》,《当代青年研究》,2009,p59-62.
[4]李萍、卢政,《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在我国实践的反思》,《中国科技教育》2012,p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