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西方创伤理论起源于精神病理学, 到20世纪90年代逐渐发展成为文学批评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视阈。相较西方学界, 我国的创伤叙事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 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对十余年来国内“创伤叙事”研究的论文、专着和获批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统计分析, 可以归纳总结出国内前期研究的特点, 从而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期待可以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启示。
关键词: “创伤叙事”; 研究述评; 特点; 趋势;
Abstract: Western trauma theory originated from psychopathology.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 it gradually became an important perspective in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1990 s.Compared with western academic circles, China's research on trauma narrative is still in its initial stage, which makes the large potential for future development.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different forms of relevant research, the paper aims to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and explore the following trend of studies in the field.
Keyword: trauma narrative; research review; characteristics; trend;
在人的一生中, 创伤是不可避免的一种存在。古往今来, 无数的作家通过文学作品这一媒介, 向读者展示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创伤, 并积极地探寻创伤治疗的有效方法。学界一般认为, 创伤理论始于西方的精神病理学。在弗洛伊德、凯西·卡鲁斯等学者的推动下, 西方创伤理论研究不断发展, 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视阈。到了20世纪90年代, 创伤理论被广泛地运用到文学研究领域, 成为一种新的文艺批评理论。相较西方学界, 我国的创伤叙事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 因而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对十余年来国内“创伤叙事”研究的论文、专着和获批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统计分析, 笔者尝试归纳总结国内研究中呈现出来的特点, 继而对未来研究的趋势与方向进行展望, 期待可以为推动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一、论文成果纵览
根据知网数据库的检索结果, 截止2018年12月8日, 国内研究者以“创伤叙事”为主题发表的文献总量为271篇, 其中包括期刊论文203篇、硕博学位论文64篇以及辑刊文献4篇。2007年, 李敏发表了《时间的政治——以“伤痕”和“反思”小说中的创伤叙事为例》[1]一文, 拉开国内创伤叙事研究的帷幕。此后的5年间, 学者们陆续发表一些论文成果, 但年均发文量皆不足10篇。自2012年起, 国内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良性态势, 到2016年达到顶峰, 发文量达57篇。最近两年, 国内研究的总体情况趋于稳定, 年发文量为50篇左右。在国内的研究者中, 发文4篇以上的学者有4位 (见表1) , 分别为:杨澜、郭先进、李曼曼和王建会。此外, 共有8位研究者的发文量超过3篇。
表1 国内“创伤叙事”研究论文发表数量作者排序
从研究机构来看, 发文量排名前3的院校皆为研究实力一般的省属本科院校 (见下表2) , 这折射出国内的创伤叙事研究尚未引起名校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目前仍然处于研究的初始阶段。另一方面, 共有3所大学在发文总量的排名中并列第4, 其中上海外国语大学为研究实力突出的外语类名校, 苏州大学和上海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这意味着已经有部分名校的学者加盟到该研究领域中, 也预示着“创伤叙事”研究在未来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表2 国内机构发表“创伤叙事”研究论文数量排名
南京大学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公布的2017—2018 CSSCI (含扩展版) 来源期刊共收录7种外国文学类期刊, 统计发现, 除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俄罗斯文艺》外, 其余6种刊物皆刊载过以创伤叙事研究为主题的论文, 表3对这些顶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 6本权威刊物总共刊登了创伤叙事研究论文25篇。其中, 南京大学主办的《当代外国文学》共刊登11篇相关研究论文, 发文数量排名第1。北京大学主办的《国外文学》杂志刊登5篇论文, 排名第2。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的《外国文学》和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外国文学研究》均刊载了3篇研究论文。此外, 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原《外国文学动态》) 和《外国文学评论》也分别刊载了2篇和1篇相关论文。外国文学类核心期刊数量稀少, 发表难度极大, 6种刊物均腾出有限的版面, 刊发“创伤叙事”的研究成果, 这表明编委们对于该研究领域的青睐与认可。
表3 外国文学类核心期刊发表“创伤叙事”研究论文情况纵览
发表论文的被引频次历来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表4中统计了以“创伤叙事”为主题发表的论文中被引频次最高的5篇文献。其中, 林庆新发表于《国外文学》的《创伤叙事与“不及物写作”》[2]一文被引达到105次, 是所有论文中最高的被引文献。此外, 王欣、黄丽娟、曾桂娥和柳晓发表的论文被引均超过30次, 在被引频次排名中分别位列第2至第5。值得一提的是, 所有排名前5的高被引文献均发表于核心期刊上。除1篇论文刊发于《四川大学学报》外, 其余成果均发表于外国文学类权威期刊上。此外, 根据知网数据库统计, 被引超过20次的文献共有9篇, 超过10次的有19篇。
表4 以“创伤叙事”为主题发表的论文被引次数排名 (前5)
对于作者而言, 发表的文章可以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是对该论文学术水平的肯定与认可。相较其他学科, 文学研究领域的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数量偏少, 因此难度较大。在历年来发表的“创伤叙事”研究论文中, 共有4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如表5所示, 这些被转载论文的原发期刊绝大多数都是外国文学研究领域中的权威期刊。
表5 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创伤叙事”研究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一般都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与创新性, 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与价值。根据知网博士论文数据库的统计, 历年来以“创伤叙事”为主题撰写的博士毕业论文共12篇, 其中有3位作者的培养单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 其中周颖博士的《创伤视角下的石黑一雄小说研究》[11]一文被引25次, 是所有博士学位论文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值得一提的是, 山东师范大学李敏博士的《“伤痕”与“反思”文学中的创伤叙事研究》[12]是国内首篇以创伤叙事研究为主题的博士学位论文, 被引用22次, 是一篇重要的经典文献。此外, 天津师范大学洪春梅博士的《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伤叙事研究》[13]被引用14次, 该文对菲利普·罗斯小说中的创伤叙事进行深入地研究, 对于后续的研究者也颇具参考意义。除了博士学位论文, 历年来以“创伤叙事”为主题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共有51篇, 培养单位排名前两位的分别为江西师范大学 (5篇) 和华中师范大学 (4篇) 。其中, 张利平的《〈微物之神〉中的创伤与创伤叙事》[14]和魏广振的《创伤体验叙述研究》[15]皆被引4次, 是其中优秀论文的代表。
从研究视角上来分析, 国内的学者主要从国外创伤理论梳理、作家作品中的创伤叙事、电影中的创伤叙事、专着的评介以及研究综述等视角对创伤叙事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创伤理论是一个新兴的文艺批评研究视阈, 因此国内不少早期的研究者对西方的创伤叙事理论进行了译介和述评。如季广茂的《精神创伤及其叙事》[16]通过对西方一些着名创伤理论的总结, 分析了精神创伤的本质与成因。在《创伤叙事批评理论渊源探究》[17]一文中, 宁宝剑也分析了创伤批评具备的虚拟性、滞后性和反复性的特征。在200余篇论文成果中, 占比最大的是对作家作品中创伤叙事的分析与解读。如史敏的《莫里森小说中的创伤叙事》[18]以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小说为切入点, 展示了黑人在白人社会中所遭受的各种创伤, 随后探索了创伤治疗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国外文学》2014年4期刊载了王江的《疾病与抒情——〈永别了, 武器〉中的女性创伤叙事》[19], 该文以海明威的小说《永别了, 武器》为例, 分析了疾病和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多维创伤。除了对作家作品的解析外, 不少研究者关注一些影视作品中蕴含着的创伤叙事。如余韬的论文《断裂的创伤叙事——魏德圣电影的文化解析》[20]以魏德圣编导的《海角七号》和《赛德克·巴莱》为视角, 分析了两部电影中的创伤叙事, 继而表达了台湾民众的文化诉求。除了上述几种主流的研究视阈外, 少数研究者对国内创伤理论的专着进行评介。如刘东方的《创伤叙事:新时代文学研究的新维度——〈新时代文学中的创伤叙事研究〉评介》[21]对张婧磊2017年出版的学术专着进行介绍与评价。值得补充的是, 十余年间, 共检索到综述类文献2篇。向玲玲的《“创伤批评”国内外研究综述》[22]简要介绍了中外创伤理论发展的历程与知名学者。袁洪智的《“创伤叙事”研究十年文献综述——以CSSCI期刊论文发表为例》[23]则以2008—2017年CSSCI期刊上发表的以“创伤叙事”为主题的研究论文为例, 归纳总结这些论文的主题与视角。综上所述, 尽管国内创伤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 但上述成果的发表, 为今后的研究者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专着类成果与国家社科基金
至今为止, 国内学者撰写出版的与创伤叙事研究相关的专着共8部 (见表6) 。在这些成果中, 有2部是对国外专家创伤理论着作的译介。安妮·怀特海德 (Anne Whitehead) 是英国创伤理论研究领域中的名家, 她的代表作《创伤小说》[24]将创伤理论研究与文学文本的阅读融合, 在西方学界广受推崇。作为国内最早关注创伤叙事的学者, 李敏将该作译成中文出版, 这对于推动我国创伤理论研究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无独有偶, 冰舒也将澳大利亚着名学者大卫·登伯勒 (David Denborough) 编着的《集体叙事实践:以叙事的方式回应创伤》[25]翻译成中文出版, 该作借助丰富的案例分析, 向读者展示叙事治疗对于创伤治疗的重要意义, 是一部实践性极强的经典着作。在8部专着中, 对作家作品中的创伤叙事进行全面研究的成果有4部, 占总量的一半。黄一畅的《再现·变形·挪用:伊恩·麦克尤恩的创伤叙事嬗变》[26]选择麦克尤恩的6部创伤题材小说为研究对象, 从叙事技法、主题、隐喻等视阈, 探索作品中的创伤叙事意图及治疗方法。在《危机时代的创伤叙事:石黑一雄作品研究》[27]一书中, 梅丽系统地分析石黑一雄作为一名创伤叙事大师的创作历程, 从中管窥其创伤叙事的策略与风格。李桂荣的《创伤叙事:安东尼·伯吉斯创伤文学作品研究》[28]从主题、人物、情节、逻辑和言语等方面研究安东尼·伯吉斯 (Anthony Burgess) 作品中的创伤叙事。在《英美澳当代重要作家女性创伤叙事研究》[29]中, 施云波以莱辛等英美澳当代作家的创伤小说为切入点, 重点分析西方女性创伤的类型与流变, 期待引发读者对女性群体的关注。此外, 还有2部专着是对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进行梳理分析。陆嘉宁的《银幕上的昭和:日本电影的二战创伤叙事》[30]通过对军人、艺伎、儿童等特殊人群的采访, 向读者展示二战给日本民众带来的各类创伤。《新时代文学中的创伤叙事研究》[31]是张婧磊于2017年出版的一本学术专着, 该作以创伤理论为基础, 选取1976至1989年新时期创伤叙事作品为研究对象, 从主题、心理、叙事形态等视角出发, 分析了该历史时期文学创伤叙事的特征。
表6 国内“创伤叙事”研究专着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级别最高的项目, 获准立项的课题是我国社科领域高水平研究的象征。纵观历年来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名单, 其中与“创伤叙事”研究直接相关的项目有3项 (见下表7) , 其中2项一般项目属于外国文学学科, 1项青年项目属于中国文学学科。
表7 以“创伤叙事”为研究主题获批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按照时间先后排序)
三、国内“创伤叙事”研究的特点总结
通过对国内“创伤叙事”各类成果的比较分析, 可以归纳总结出研究中呈现出来的三大特点。
(一) 核心期刊所占比重较大, 论文总体学术水平较高
在公开发表的203篇期刊论文中, 刊登于CSSCI来源及扩展版收录期刊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上的文献数量达84篇, 占比高达41.4%, 这一比率在国内文学研究领域十分罕见。此外, 如前文所述, 外国文学类权威期刊共刊载25篇相关研究论文, 占比也超过发文总量的10%。创伤叙事是国内一个较为新颖的文学研究视阈, 以此为主题撰写的论文具有创新性的特点。与此同时, 创伤是所有人要面临的普遍性遭遇, 因而创伤叙事研究对于现实生活中创伤的规避与治疗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此, 创伤叙事研究也具有应用性与实践性的特点。笔者以为, 这便是核心期刊编辑尤其是外国文学类名刊编辑对该研究主题青睐和关注的主要原因。
(二) 领军学者空缺, 名校专家关注度不足
在学术研究中, 领军学者起着重要的引领与示范作用。通过对国内从事“创伤叙事”研究者的统计, 笔者发现, 该领域目前尚无领军学者。根据表1中的统计, 发文量排名第1的杨澜仅发表5篇学术论文, 而且其中有4篇是发表在普通学报上的。在研究者中, 李敏博士是国内最早开始从事“创伤叙事”研究的学者, 她翻译出版过一本国外学者编着的学术专着, 发表过3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遗憾的是, 李博士也未能对该主题进行持续研究, 近年来未能检索到她在该领域中新的研究成果。此外, 除了上海外国语大学, 其他国内顶级名校从事创伤叙事研究的专家数量极少, 研究尚未引起国内学术名家的普遍关注, 这也是该领域尚无领军学者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 综述类文献和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量太少
在国内学者发表的200余篇论文中, 综述类的研究成果仅有2篇。其中, 向玲玲的《“创伤批评”国内外研究综述》主要是对国内外的研究情况进行简要的回顾与介绍, 但该文因篇幅较短, 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未能涉猎。袁洪智的《“创伤叙事”研究十年文献综述——以CSSCI期刊论文发表为例》则仅仅对国内CSSCI期刊上发表的以“创伤叙事”为主题的研究论文进行分析, 数据统计不够全面, 因而无法全方位地展现研究的整体概况。笔者发现, 经过数十年的积累, 国外的研究已经日渐成熟。根据百度学术的检索, 国外以“trauma narration”为主题发表的学术论文有9 000余篇, 其中包括SSCI索引166篇、A&HCI索引145篇、SCI索引26篇。因此, 对国外研究情况进行述评极具学术价值和意义。遗憾的是, 目前国内尚无学者对国外“创伤叙事”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地分析研究。此外, 作为我国社科研究中的标杆性课题, 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研究者们努力的一个方向。十余年间, 仅有3项获批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是以“创伤叙事”研究为主题的, 立项数量过少。
四、国内“创伤叙事”研究的趋势展望
通过对国内创伤叙事研究的归纳总结, 我们可以对未来的研究进行理性地展望。笔者预测, 今后的研究会呈现以下四大趋势:
(一) 对中外作家作品中创伤叙事的研究将会不断增多
在世界文学中, 创伤叙事是许多作家作品中的重要母题,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在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作品中, 除了以战争创伤为主题的作品外, 还有不少是以爱情创伤和精神生态创伤为创作题旨的。当代文坛大师米兰·昆德拉也在系列小说作品中, 向读者展示了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创伤。在当代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中, 福贵正是在经历无数创伤的历练后, 才懂得人生的真谛, 由此归纳出“活着”哲学。可见, “创伤叙事”理论可以被广泛地应用到文本的研究之中。然而, 由于国内的创伤批评研究刚刚起步, 很多作家作品中的创伤叙事尚未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但笔者相信, 在不远的将来, 会有更多的研究者关注创伤叙事, 并选择用创伤理论深入地解读更多作家的经典作品。
(二) 实证研究与理论建构的融合是未来研究的一个趋势
西方学界普遍认为, 创伤叙事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紧密相连。如早期的着名学者凯西·卡鲁斯在对创伤理论进行研究时, 就采访了许多经历过越战的幸存者, 并据此编着了《不可言说的经历》[32]。威特尼和贝茨通过与10名19岁至51岁被强行拘留的男性的深入交流, 撰写发表了《创伤后身份的叙事整合:以被长期拘禁后获得庇护的澳大利亚移民的生活故事为例》[33]一文。文章首先借鉴人格叙事理论, 提出一种新的叙事整合模型, 以解释创伤经历如何逐渐与自我建构相融合。随后, 两位学者将叙述整合模型应用于遭遇创伤的群体, 并探索其在治疗中的效用。依据西方创伤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笔者预测, 今后国内研究也将在借鉴西方研究思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将实证研究与理论建构结合在一起, 创造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伤叙事理论。
(三) 研究者将会撰写更多的综述类文献, 对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趋势进行述评
“创伤叙事”研究综述类文献的不足, 严重影响了国内研究的可持续性发展, 也阻碍了国内与国际研究的对接。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研究视阈, “创伤叙事”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随着研究者的不断增多, 研究成果也一定会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因此, 未来的研究者可能会加大撰写综述类文献的力度, 定期对国内研究的特点和趋势进行总结和述评。此外, 部分精通外国语的研究者也会关注国外学者发表的高水平研究论文, 如一些发表在国外名刊上的高被引文献以及被A&HCI和SSCI收录的论文。他们会对这些国外的文献进行总结和分析, 撰写发表综述类文献, 为提升国内的研究水平提供启示。相信在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 国内的研究水平会迎头赶上,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四) 越来越多的名校学者会关注创伤叙事研究, 一批领军人物将出现
尽管创伤叙事目前并未引起着名院校顶尖学者们的普遍关注, 但作为一种新兴的文艺批评理论, 其发展空间不容小觑。与此同时, 核心期刊编辑对于“创伤叙事”的青睐, 必将引导学界关注该领域的成果, 推动研究向纵深化方向发展。基于上述原因, 笔者相信, 在不远的未来, 一定会有更多名校的中青年学者加盟到研究中。他们中的一些学术骨干, 经过不断地持续研究, 会成功申报更多的国家级基金项目。依托国家社科基金等重量级项目, 主持人会围绕“创伤叙事”的主题, 发表系列论文或出版学术专着, 最终蜕变为该领域的领军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敏.时间的政治--以“伤痕”和“反思”小说中的创伤叙事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 2007 (2) :42-46.
[2]林庆新.创伤叙事与“不及物写作”[J].国外文学, 2008 (4) :23-31.
[3]王欣.创伤叙事、见证和创伤文化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5) :73-79.
[4]黄丽娟, 陶家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中的黑人代际间的创伤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 2011 (2) :100-105.
[5]曾桂娥.创伤博物馆--论《剧响、特近》中的创伤与记忆[J].当代外国文学, 2012 (1) :91-99.
[6]柳晓.通过叙事走出创伤--梯姆·奥布莱恩九十年代后创作评析[J].外国文学, 2009 (5) :68-74.
[7]苏忱.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小说《从此以后》中的创伤“救赎”[J].外国文学评论, 2009 (1) :148-163.
[8]李元.论萨拉·凯恩《摧毁》中的创伤与暴力叙事[J].外国文学, 2010 (3) :60-67.
[9]王德威, 余淑慧.“头”的故事:历史·身体·创伤叙事[J].东吴学术, 2012 (1) :105-121.
[10]陈世丹, 张红岩.《但以理书》:暴露国家政治暴力的创伤叙事[J].当代外国文学, 2017 (3) :19-25.
[11]周颖.创伤视角下的石黑一雄小说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
[12]李敏.“伤痕”与“反思”文学中的创伤叙事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7.
[13]洪春梅.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伤叙事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2014.
[14]张利平.《微物之神》中的创伤与创伤叙事[D].开封:河南大学, 2014.
[15]魏广振.创伤体验叙述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4.
[16]季广茂.精神创伤及其叙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5) :60-66.
[17]宁宝剑.创伤叙事批评理论渊源探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2) :89-92.
[18]史敏.莫里森小说中的创伤叙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3 (3) :75-80.
[19]王江.疾病与抒情--《永别了, 武器》中的女性创伤叙事[J].国外文学, 2014 (4) :128-134+156.
[20]余韬.断裂的创伤叙事--魏德圣电影的文化解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3 (1) :51-55.
[21]刘东方.创伤叙事:新时代文学研究的新维度--《新时代文学中的创伤叙事研究》评介[J].山东社会科学, 2018 (6) :194.
[22]向玲玲.“创伤批评”国内外研究综述[J].外国文学动态, 2013 (3) :63-64.
[23]袁洪智.“创伤叙事”研究十年文献综述--以CSSCI期刊论文发表为例[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8 (3) :126-129.
[24]安妮·怀特海德.创伤小说[M].李敏, 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1.
[25] 大卫·登伯勒.集体叙事实践:以叙事的方式回应创伤[M].冰舒,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
[26]黄一畅.再现·变形·挪用:伊恩·麦克尤恩的创伤叙事嬗变[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27]梅丽.危机时代的创伤叙事:石黑一雄作品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28]李桂荣.创伤叙事:安东尼·伯吉斯创伤文学作品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
[29]施云波.英美澳当代重要作家女性创伤叙事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8.
[30]陆嘉宁.银幕上的昭和:日本电影的二战创伤叙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3.
[31] 张婧磊.新时代文学中的创伤叙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
[32] CARUTH C.Unclaimed Experience: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M].Baltimore: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33]WITNEY A J, BATES G.Narrative integration of identity following trauma:Life stories of immigrants granted asylum in Australia following prolonged detention[J].Narrative Inquiry, 2016, 26, (1) :8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