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考核作为教学当中的重要环节,既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监控作用,同时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近年来,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不适应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不认可等问题日益突出,这迫使高校对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得不进行深入思考。而要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除了要加强日常教学环节监控与评价外,同样需要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因为考试历来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考试考什么和怎么考,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
在目前的许多课程考核中,考核方式单一,一般只注重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检测,而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往往被忽视。实践证明,只有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才能使学生积极地、坦然地面对考试,才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普通生态学是生物类、环境类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良好的生态学科学素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但传统的以闭卷笔试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势在必行。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本文拟对普通生态学课程传统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考核方式改革进行探讨。
一、普通生态学课程传统考核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形式单一。
以往的普通生态学课程考核与绝大部分课程一样,采用“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主要包括学生的考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等,期末卷面成绩占 70%.期末考试一般都是采用闭卷的形式,统一命题,统一制卷,统一制定标准答案,这样的考核方式虽然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但却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在闭卷考试的支配下,学生往往把精力都放在背书、背课件上,考试一结束,那些靠考前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记下来的知识很快就被遗忘了。这种考评方式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不能公正地评价和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反而助长了学生的惰性,抑制了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考核内容死板。
地方院校由于师资力量薄弱,一个教师往往要上 2~3 门课程,课程考试试题一般都是由任课老师命题,没有实现教考分离。考核内容也仅局限于教师授课内容,基本以教材和课件为主,对学生的考核普遍存在“重记忆、轻创新,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而缺乏对该课程知识体系的全面考虑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整体评价。考试题型死板僵化,无非就是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单、论述等,学生通过考前突击,强化记忆即可。这种以识记题型为主的考试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然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考核重理论轻实践。
不论是生物科学专业还是环境科学专业,普通生态学课时均不多,实验一般为课程内实验,没有开设单独的实验课程,因此课程考核时也没有单独对实验进行考核。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教师在期末考核命题中,主要根据教材内容、授课教案来出题,以笔试为主,更多地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缺少实践操作考核,也就是理论知识所占比重高,实践能力考核少。而普通生态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方式显然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学生考核功利性太强。
大学的各类评奖评优、奖助学金的评定、入党等往往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挂钩的,学生为了取得高分以获得各类奖项,往往进行考前突击,考核功利化突出,而考核本质“以考促学”效果却在不断淡化。学生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学分,最终取得毕业证,或是取得高分,获得各类评奖评优。因而,学生往往不重视平时上课的学习积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以及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真正提高,只是为了“考”而“学”,平时学习不重视,将希望寄托在考前突击上,导致考试风气不良。
二、普通生态学课程考核改革具体措施。
(一)采用过程考核,激励学生平时积累。
所谓过程考核,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不单纯以“一考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多方面、多形式、分阶段的考核,侧重对学生认知过程的逐步培养,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进行监督和评价。
采用过程考核,能有效改善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与激励作用,同时也能更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普通生态学课程考核改革中,我们改变了以往“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考核方式,增加了过程考核,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我们将过程考核的方式设定为:期末考试 40%+期末面试 10%+阶段考试 20%+作业 10%+实验 10%+课堂表现 10%.期末考核的分值降低,而过程考核分值增加,如增加了两次阶段考试,每次考试 60 分钟,满分 50 分,阅卷后及时将成绩公布给学生,并对试卷进行点评。这样的考试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积累,在不停地“温故而知新”,加强了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作业的布置更加灵活,以主观题为主,没有标准答案,学生需要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才能做出回答,这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抄作业”的现象。而课堂表现,不仅仅包括考勤,还包括学生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情况,如果学生回答问题积极,与老师互动多,那加分就多,课堂表现分数就高。这种加分机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氛围也是异常活跃,教学效果显着。
(二)更新考试内容,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普通生态学课程考核应以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为导向,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重点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如在题型的设计上更加灵活,改变了以往题型死板僵化的现象,为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案例分析题,该题型的分值不低于卷面分值的 30%,案例往往选择一些最经典的或是最热点的案例,例如:2013 年 1 月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连续发生了多次中度、重度、极重度雾霾天气,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治理?类似于这样的案例分析题既体现了课程考核的与时俱进,同时也把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考核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考核的形式上也更加多样,除了有期末考试、阶段考试,还有期末面试、实验操作考试等。期末面试主要考核学生的心理素质、口头表达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随机抽取一个题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口头作答。实验操作考试则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对常规生态学仪器的使用方法、基本的实验技能操作等,这一举措改变了以往考核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 10%,以小组加分的形式纳入课程考核。如给学生提供一些生态热点问题,将这部分内容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制作课件,授课来完成,最后根据课件制作及授课质量来评定分数。这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普通生态学课程考核改革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考试真正起到了引导和监控教学过程的作用,学生的能力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考核改革并非易事,需要学校足够的重视,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学生积极的配合,才能真正达到教、学、考三者和谐统一。在普通生态学课程考核改革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仍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