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加强学风建设、创建优良学风,是大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是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大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速推进和大学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力量匮乏、生源素质下降、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逐渐凸显,特别是论文撰写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学术失范现象、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提高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一、准确把握学风的内涵
大学学风是高校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尚和治学方法,是全校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求学治学上的具体体现。学风体现了一所大学的风貌和大学精神,反映着一所学校的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与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社会声誉,关系到学生成长成才和就业。学风建设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包括教师的学风和学生的学风两项内容,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促进、互动发展,共同形成大学的整体学风。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对于弘扬科学精神、净化校园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正视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不良现象
(一) 教师在学风方面表现出的突出问题
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创造者,教师的品德、教风和学风,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倘若教师品行不端、学风不正,就会误导学生、贻害无穷。
受社会环境不良风气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不重视专业素质的提高,缺乏原创意识和创新精神;学术研究工作缺乏执著和刻苦精神;学术成果重数量不重质量,甚至抄袭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这些不良现象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败坏了学术风气,损害了学术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此种学风若长期发展下去,大学将难以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与学术使命。正如原教育部部长周济所言,“学风不正是科学的大敌,学术不端行为更是对科学的亵渎,危害十分巨大,必须坚决予以制止”.
(二) 学生在学风方面表现出的新特点
除常见的学习目标缺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纪律松懈、学习精力旁移等问题外,当前大学生学风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是学习懈怠的面更宽。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会不遵守课堂纪律,上课迟到甚至逃课、抄作业,平时不努力,考前突击甚至考试作弊;二是学业失败现象较为普遍。不及格率有所提高,一些入学分数很高的学生也会留级甚至退学;三是干扰热点转移。
以往学业失败多发生在热衷于早恋、校外赚钱的学生身上,现在留级、退学的原因大都是热衷于游戏、沉溺于网吧;四是师生双向不满。以往多是教师不满于学生的学习态度,现在是一方面教师常常抱怨学生学习不努力,同时学生也在抱怨教师教学不尽心;五是矛盾心态加剧。感到竞争压力很大,又不愿刻苦学习;希望学校少管,自控能力又差;主张自主学习,自学能力又弱。
三、加强学风建设的举措
(一) 用“大学之道”激励学风
儒家经典 《大学》 开宗明义地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一流的大学之道,也是大学精神的精髓。“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所拥有的相对稳定的群体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于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优良而健康的大学精神一经形成,便会在教育活动中起到激情励志、调整心态和规范行为的作用。加强学风建设,需要将大学精神融入在育人的过程中,融入在实践过程中,融入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浙江大学、哈佛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体现在校训中的大学精神,如竺可桢在任浙江大学校长时,确立了“求是”作为校训;哈佛大学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柏拉图为友,与“真理”为友伴走过322年的历程,荣登世界名牌大学的宝座;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昂扬斗志力战群雄;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闻而近思”的严谨治学态度支持他迎风踏浪;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可谓名副其实的“师,范”;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以及东南大学,厦门大学共同追求的止于至衫都令莘莘学子心驰神往。因而,各大学要“结合每一学校的历史、传统、风格、特点和水平,认真总结、精心培育、积极宣传并身体力行一种大学精神”,去激励广大师生员工,促进大学学风建设。
(二) 用大学制度规范学风
学风 建 设需 要 好的 制 度 ,“大学制度”可以规范师生的言行,是加强学风建设的基础,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风建设的重要保障。用制度规范学风建设,一方面要切实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维护制度外在的威严所蕴涵的崇高的境界、品格和精神。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营造宽松、和谐、积极、向上、公平、公正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每位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全体师生员工在愉快的氛围中规范自己,使全体师生员工的人性、个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和谐的发挥与发展。
(三) 用校园文化陶冶学风
《晏子春秋·杂下之十》 有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环境对人的影响虽不像植物那样直接,但那种无形的作用,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感受得到的,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在课程,映照着学校的校容、校貌、教学和管理制度、办学特色、全校师生所遵循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浓厚、热烈而持久的精神氛围。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位师生员工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影响,实现着对人的个性品质的塑造。从而起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的效果。实践证明,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重视校园文化活动对师生员工的道德认识和情操陶冶的作用,是加强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师生活跃学术思想、激发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
(四) 用道德教育去引导学风
《论语·为政》 篇写道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道德引导优良学风,用文明规范教化师生,能够使那些还没有养成优良学风的师生会因惰于学业、无视道德需要而感到羞耻,就会产生内驱力主动地反省失误、改正错误、发愤图强。
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道德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术道德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和学术不端行为典型案例的教育警示作用,努力营造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以违反学术道德为耻的良好氛围。力争形成把学术研究与探求真理相结合,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形成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学术道德境界。同时,着力加强学生的学风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在未来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对推动社会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自身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加强学风建设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认真分析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关键、难点与焦点,需要从学校实际出发找准突破口,需要全体师生员工长期的不懈努力,惟其如此,才能推动学风建设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轨道,进而逐步形成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