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民族地区大学生如何开展德育教育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4-17 共5718字
摘要

  一、生活德育的内涵

  (一)德育

  从广义讲,凡是有助于人们德性或品德养成的一切活动,都是德育。这个关于德育的定义,需要注意的是“德性或品德”一词,在我们看来,道德意识与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观念与相应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制意识与相应的法律素养、心理健康意识与相应的心理素质之间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需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虽然他们之间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但是,却不能将道德教育的内涵无限地扩大,将之涵盖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否则,不但这种“大而全”的道德教育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有效开展,而且由于混淆了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可能于无形中会降低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例如,鉴于法律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在法制教育中,就可以采用“讲授”的方法告诉受教育者一些法律知识与法律常识,要求受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遵守,没有半点可以“讨价还价”的余地,也没有个别性的差异;在正常情况下,任何人都必须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红灯停,绿灯行”。而道德教育是一种“成人”教育,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一个为社会所接受的人,就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个体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这就要求教育者要依不同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而做到因材施教,这是一种育人的艺术,其中带有浓厚的个体差异性。正由于此,我们所讲的道德教育,是一种纯粹的道德教育,与上述“大而全”的道德教育相比,这是一种“小”道德教育。当然,这里的“小”是相对的,从其定义“凡是有助于人们德性或品德养成的一切活动”中所包含的“凡是”和“一切活动”等概念可知,这个德育的含义其实也是很广的。在生活德育观中,当“生活”取广义的涵义时,相应的“德育”的含义采用的就是此种广义的德育。广义的德育的含义既如此之广,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就有不同的德育。

  1.他育式的德育。指教育者和受教者不是同一个人的德育。这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德育,即狭义的德育[1]。这一定义有很多优点,如将社会要求与受教育者的需要结合起来,注重了内在与外在的相互连接,指出了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四大块”,使德育的“外延宽广,涵盖齐全,界限明确严整,可以减少歧义”,不过,这一定义也稍有不足,将德育局限在“他育”(即由教育者来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上,没有将自我教育包括进去,使德育带上了一层被动、强制的色彩,或多或少地减少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同时,将德育的外延分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这在表面上看好像是非常明确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不易运作。因为中国与外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国情。

  在外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对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的各自内涵的界定是颇为清楚的,但中国人受传统的整体思维和模糊思想的深刻影响,几乎没有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截然分开的传统,中国人自己的传统一向是德才并举,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凡“才”以外的心理素质,在中国人看来似乎都可以归为德育教育的内容,实际上却给人从认识上到实际行动上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若依这一逻辑思考,德育里理应包括心理教育,事实上现在就有人主张将心理教育纳入德育的内涵。因此,本文主张纯粹的道德教育观,这样,对于狭义的德育,本文认为,它是教育工作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在与外在的结合,发展受教育者德性的系统活动过程。

  2. 自育式的德育。指教育者和受教者是同一个人的德育,换言之,自育式的德育是指个体通过自我心性修养来提升自己的德性的一切活动。《淮南子·诠言训》说“:德可以自修。”讲的就是这种自育式的道德教育。用中国古人的话说,这就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功夫。尽管这种德育在当代中国德育里很少提及,但它却实实在在地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教育。

  古今中外的许多经验教训都告诉人们,大凡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一个严于律己的人。像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就是一个在方方面面都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的人,因而其高尚的道德人格不仅得到广大中国民众的爱戴,也受到许多国外人士的称赞,这从当周总理去世时联合国总部为其降半旗的事实里可见一斑。

  (二)生活

  生活指广义的生活,所谓广义的生活,指人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这个定义,生活就是生命的活动之简称,这样,一个活人在世上的一切活动均是生活。广义的生活,就其内涵而言,既包括一个人每日刷牙、洗脸和吃饭之类的日常生活,也包括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乃至于精神生活等其他一切生活形式。之所以要将生活德育中的“生活”看作广义的生活,是因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所作所为,都毫无例外地会对其德性的生成产生或大或小、或隐或显、或长或短的影响,这样,既没有无生活的德育,也没有无德育的生活,生活与德育是合二为一的。将生活德育中的“生活”作上述广义的定义,其优点在于让人清楚地意识到生活与德育是同一的,从而不会简单地将德育局限于学校道德教育的课堂上,而是树立“大德育”观念,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诸因素对个体品德的相互影响。不过,也正由于广义生活概念的含义如此之广,容易引出一些争议,有必要对广义的生活做一点说明。这种生活应该具有以下特点:(1)生活具有连续性;(2)生活具有基础性;(3)生活具有真实性。

  (三)生活德育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德育。就是说生活与德育之间的关系是完全统一的关系,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德育,这是广义的“生活即德育”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体的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教育,没有必要于个体的生活之外再另设一种所谓的道德教育。从源流意义上讲,道德本来就源于生活的实践又融入生活,从来就没有剥离于生活之外的道德。

  要准确把握“生活即德育”这一广义的内涵,还需回答这样一个经常被人提及的问题:如何处理不道德的生活与德育的关系?换言之,生活世界无奇不有,既有道德的生活,必有不道德的生活,那么,怎样解释不道德的生活在德育中的作用呢?难道不道德的生活也是一种德育?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观点是:从一个方面看,不道德的生活的确是一种道德教育,只不过是一种不好的道德教育,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予以避免的。

  陶行知先生也有类似见解:“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的就不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2]陶先生的主张,只要将其中的“教育”一词换成“德育”一词,就是我们对“生活”与“德育”关系的主张,因为德育本也有好有坏。坚持“生活即德育”之观点,才能让人们认识到,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德育是无所不在的,既不存在没有生活的德育,也不存在没有德育的生活,从而让人们随时随地保持生活的检点,过有意义的生活,养成有德性的人,甚至成为大德之人,才能让人杜绝生活与德育无关的错误看法。从另一方面看,不道德的生活对于好的道德教育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换句话说,不道德的生活对于受教育者而言,至少具有两种积极功能:一是具有一定的震慑功能,能够给受教育者起到替代强化的作用;换言之,一个人可以通过观察他人所过的不道德生活及其所给此人身体上和心理上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受到他人的谴责或受到法律的制裁等),从而时刻警戒自己不要过上这种不道德的生活,这就是不道德生活所起的震慑功能。二是具有一定的惩诫功能。

  即一个人若明知某件事是不道德的,而自己却又做了,就会在心中产生或大或小、或长或短的负面情绪,如恐惧、紧张、内疚、羞愧等,因为每一个人尤其是成人的心中都已有发展程度不一的良知,心中其实是知道自己不该过不道德的生活的。由于过不道德生活的人其心中迟早会产生这些负面情绪,而一旦这些负面情绪潜藏在心中,就会给自己带来心理上的紧张力,迫使自己想方设法去掉这些负面情绪,于是,可能的结果之一就是,个体放弃过不道德的生活,这就是不道德的生活所起的惩诫功能。

  不过,鉴于我们对“生活”和“德育”上述理解,鉴于人们习称的德育往往主要是指狭义的德育,与此相适应,本文所讲的“生活即德育”,若无特别说明,均是狭义的涵义:合乎道德要求的生活才是德育。

  二、民族地区大学生生活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世界各国都在进行道德教育,民族地区的大学生与内地大学生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我们必须掌握这种个性的地方才有针对性。道德来源于生活并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如果脱离了生活,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所以德育必须与生活结合起来。人不是为道德而道德的,生活之目的是为了过上有道德的生活。“生活德育”的概念,最早是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高德胜博士提出来的。他认为,生活德育是“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的德育。生活德育就是要引领民族地区的大学生们,从现实的生活走向未来的幸福生活,这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作为生活德育主体的人所追求的善及其幸福目标变成现实的过程,它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是生活的升华。

  民族地区在校大学生进行生活德育有其特殊性。这是因为民族地区处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文化背景、比较落后的经济条件、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等原因,因而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活德育教育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其生源多来自本地区或本民族,其中少数民族考生的数量较多,有些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高达 70%以上。要让少数民族的大学生在走出校门后真正能负起历史重任,就要对其进行生活德育的教育。这主要体现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生活德育教育特殊性上,这种教育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去实现:

  (一)把各民族大团结教育贯彻到生活德育过程中

  中国有 56 个民族,各民族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民族团结教育对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生生活德育教育来说,是刻不容缓的大事。国内外别有用心者,针对我国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水平不高、人才相对缺乏等情况,实施“分化、西化、渗透”策略,给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稳定和发展带来很多不安定因素。所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要特别注重对各民族大学生的生活德育教育,做到以热爱祖国、建设祖国、民族团结为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搞民族分裂为耻辱。深化民族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祖国兴则民族兴,只有各民族同胞团结奋斗才能有伟大祖国的共同繁荣。

  (二)把爱国主义教育和责任感教育落实到生活德育中

  历史告诉我们,有国才有家。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才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德育教育必须渗透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生活德育的渗透,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祖国产生最深厚最忠诚的感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敢于献身,为祖国为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

  要让新一代民族地区大学生明确知道,热爱祖国是每个中国人的一种责任,要把这种责任意识深深扎根在心里。生活在群体中的人,都应该有责任感,这是生活德育的基本要求。

  在生活德育教育工作中,责任感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分。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大学在校生大都是 90 后,他们普遍存在缺少责任感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几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等,这是个不容忽视的现象。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比如家庭的溺爱、学校教育过分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责任感教育。

  把责任感教育提到一个高度来认识已经刻不容缓,可以肯定的说,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很难主动去关心他人、关心国家大事,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何事。因此,责任感的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应该把爱国主义教育和责任感教育落实到生活德育中。

  (三)把稳边兴边教育渗透到生活德育教育中

  客观的讲,我国边境民族地区相对落后,经济不发达,文化水平较低,贫困人口的比例较高,这样,我国边境地区的稳定、兴旺和富强工作就更加的重要,它是关系到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和边防巩固的大事。毫无疑问,边远地区的高校培养出来的新一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边疆地区的重任,稳边兴边、富民固边是他们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新一代大学生们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具有吃大苦耐大劳的坚强毅力,能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最艰苦的环境中贡献自己的青春、聪明和才智,这样才不愧为祖国培养的真正的边疆儿女,才能发扬毛泽东同志提倡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百折不挠、建功立业,做一个稳边兴边、富民固边的真正建设者。

  (四)把志向教育融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生活德育教育中

  人无志不立,“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说明志向与成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对于民族地区大学生来说,有志向树立为祖国为边疆奋斗的远大理想,是生活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所谓志向就是人们在某一方面决心有所作为的努力方向。把志向教育融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生活德育教育中去,是个重要的课题。古今中外有很多名人能取得巨大的成就,都是由于他们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诸葛亮就说过:夫志当存高远。他自己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才有了中国古代的一代名相。孟子的志向是养吾浩然之气,做一个大丈夫。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故能成为亚圣。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从很小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所以,周总理一生能为祖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伟大导师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就在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下这样的文字:“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撒下热泪。”马克思在 17 岁的时候就树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所以马克思为人类工作了一生,直至生命的尽头。

  大学生志向的大小,也决定着他的努力程度,从而决定一个个人或一个国民族的命运。事实上,一个人的志向越大,他的努力程度就越大。处在今天这样一个相对公平的时代,只要你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并为之不懈奋斗,那么,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个舞台会因你而闪亮、而灿烂。倘若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志向都是“成为最优秀的地球居民”,那么我们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就一定不会遥远了,我们的祖国定会高高的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92.

  〔2〕陶行知全集(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