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高校经济学专业开展环境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3-09 共3591字
论文摘要

  经济学专业一直是我国高等院校中的热门专业,学生人数占比较大,每年为我国经济建设输送大批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好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当前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深受西方物质主义、经济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取向的影响,所培养出来的经济管理人才在管理实践中见物不见人,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加剧了臭氧层空洞、废气污染、光化学烟雾、水污染和酸雨等生态环境危机。因此,新形势下在经济学专业开展环境教育,培养出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品格的优秀经管人才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备受关注的议题。

  一、当前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

  新形势下在经济学专业开展环境教育,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经济学专业人才的环境保护意识,在管理实践中自觉促成环保行为和环保决策;另一方面体现了生态文明时代发展需要,对于从世界观、价值观层面上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经济学专业人才环保意识的提升,环保行为的自觉

  经济学产生于工业文明实践,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经济至上性。在当前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为蓝本,从“理性经济人”的人性角度出发,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从未将环境资源纳入生产要素和理论模型,彰显出经济学理论中的环境缺陷。这种理论研究范式直接导致经济学专业人才不惜牺牲环境资源而换取经济利益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结果。因此,鉴于经济学理论对环境资源的无视,在经济学专业中开展环境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改变无视环境资源价值的思维模式,以促成他们在经后管理决策中环保行为的自觉。

  (二)体现生态文明时代发展需要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真正的文明形态,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解为价值取向的社会形态。在经济发展方面,它摒弃工业文明追求单一经济目标的发展方式,力求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首肯自然资源价值,认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而生活。由于深受西方独断理性主义、物质主义、经济主义等价值观念影响,经济学专业人才在实践中把人的精神全面发展片面地引向唯一的金钱方向发展,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以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矛盾凸显,越来越背离生态文明的价值要求,因此在经济学专业开展环境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有关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塑成生态文明发展所需要的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品格的优秀经管人才。

  二、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环境教育是树立环境意识的基础,是贯彻环境法规的保证,是环境保护的关键。目前,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的环境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关于经济学专业要不要开展环境教育、开设什么样的环境类课程、采取怎样的方式开展以及对开设环境教育的效果如何评估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在经济学专业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共识未达成一致

  随着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步伐加快,环境教育被提上日程。有关环境教育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学校教育阶段开展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但在一些经济学学者看来,在经济学专业中进行环境教育是与经济学追求的经济至上价值观完全背离的,如果将环境教育纳入经济学专业教育,整个经济学理论王国和大厦都将被颠覆。由于部分经济学学者对环境教育的排斥,进而使得在经济学专业中开展环境教育未达成共识。

  (二)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课程设置不足

  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两大方面。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越来越多,专业与专业之间的融通性越来越低。与环境类专业不同,经济学专业与环境教育在理论上不仅不兼容,甚至相互冲突。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趋势,出现了经济学与环境科学融合的趋势,即诞生了“环境经济学”这一新的学科,但很多经济学专业还未将此纳入经济学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有些是作为专业选修课来开设的。除专业课程设置以外,有关环境教育的通识课程还未在经济学专业全面普及起来。

  (三)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教学方式有待探索

  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要求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在现有经济学专业的环境教育过程中,首先表现在师资力量的欠缺,任课教师大多为环境类专业教师,并不清楚经济学专业学生的需求及其环境知识的水平。其次,教学方法单一,以讲授为主。环境教育更多地应是一种体验教育,传统的讲授法根本无法满足经济学专业学生对环境知识的需求。第三,无合适的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规范教材。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教材一般都是采用自编或环境类专业教材,甚至不使用教材,这样严重影响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教学工作效果。

  (四)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缺乏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目前经济学专业的环境教育活动缺乏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学活动过程以及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等方面没有建构详细全面地评价指标,不能为环境教育教学提供良好指导。

  三、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实施的对策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生态文明社会“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理念的深入,在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中开展环境教育将成为21世纪经济学专业发展的新趋势。鉴于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存在的以上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给予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

  (一)树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绿色文化理念

  绿色文化理念是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进,能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理念,它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基本特征。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要树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绿色文化理念,除培养学生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和能力外,还要借助学校绿色教育、绿色校园、绿色科技等方面进行“绿色大学”建设的契机,培育学生的绿色文化理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完善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课程体系

  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课程体系应逐步在专业必修课程和通识课程两方面进行完善。第一,加大在经济学专业中开设《环境伦理学》、《资源环境学》、《环境经济学》等基础课程的力度,促进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融合。第二,学校所开设的环境教育通识课,要设定为经济学专业的公共必选课,同时根据经济学专业特点,编制规范的环境教育通识课教材。因此,从以上两个方面逐步完善经济学专业的环境教育,将环境教育内容融入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经济学专业学生注重环境资源价值的思维模式,使环境教育成为经济学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探索经济学专业体验式环境教育模式

  体验式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创新等主体精神为目标,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促成环保行为的自觉。经济学专业的环境教育应转变传统讲授式、灌输式等教学方式,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从行为和感情上强化经济学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意识和行为。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环境日、土地日、水日等重要纪念日的专题展览以及各类环境论坛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重构经济学知识和理论。

  (四)构建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

  环境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建构对于进一步提升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探索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普遍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应从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活动过程、学生学习结果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对于教师教学方法的评价可以采用督导随堂走动式听课方式以及学生期末对老师打分的形式进行评价;对于学生学习过程可以进行动态监控方式,比如对整个课程的讲授和学习过程进行实时录像;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可以从环境教育知识、环境情感、环境态度、环境行为四个维度进行建构。总之,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等进行教学评价,努力做到使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葛成军,俞花美.高校非环境类专业环境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新论,2008,11.
  [2]田亚平等.基于环境教育使命的高师地理学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6.
  [3]朱晓林等.生态文明视域中大学生环境责任意识的教育与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3,4.
  [4]李利军等.高教经济学教学中的环境意识缺陷问题探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
  [5]刘灿.经济学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现状调研报告[J].21世纪中国经济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200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