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与管理是一门以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为理论基础,借鉴和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来研究教育领域的经济现象、经济行为和管理行为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1998 年实施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将其置于公共管理这一级学科之下。
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建设,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在教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等主要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该学科存在着学科发展不成熟,学科独立性不强,教学课程不完善,学科就业困难等相关发展问题。
一、学科建设的困境
( 一) 学科发展不成熟
就教经管学科而言,虽然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壮大,但学科发展问题也越积越多,学科发展仍不够成熟,主要表现为学科研究失范、学科研究队伍混杂等。
1. 学科研究失范 由于 1997 年将“教育管理学”和“教育经济学”两门学科合并为一个之后,绝大多数的高校将其归为师范学院,仅有为数不多的院校将其归为经管学院“帐下”[1],因此,大多数开设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院校仍是以教育或师范性质的培养方案来培养在校研究生,以师范教育的标准来衡量该专业人才的培养,自身学科建设与发展没有实质性突破,自身学科范式———学科内部并没有形成为大多数研究者所共同接受的学科标准、学科信念、学科习惯等。
学科理论研究之路,介于教育管理学自身的学科发展经历了从单纯的哲学思辩转向到实践[2],发展从“以学科主义为中心”转至以“问题”为中心[3],最后从“经验的描述”上升为对“规律的探寻、兼顾价值、个性及批判反思”[4]。呈现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理论研究之路逐渐从高屋建瓴的理论走向务实的实践,引入西方教育管理学科思想与方法到中国本土化研究,从争论学科属性与学科主义转向到关注学科问题,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从单一性的事实描述,转化为注重理性思考与关注、反思学科差异性、多元性等特色。
总体而言,该学科并没有形成适合我国本土的教育管理学或者教育经济学的“理论范式”,研究方式单一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转变,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较低,坚持教育问题立足于我国本土的同时放眼于世界的研究观点仍不彻底,发现、探索、解决学科问题,树立以“问题为中心”的学科观仍是指导该学科研究发展方向的重要思想。
2. 学科队伍冗杂不精 学科建设与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大量人才作出相应贡献,然而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领域中,存在着学科研究人员知识结构与研究方向不对口,学科研究的连续性需求与学科研究人员的断裂等冲突。一是学科队伍结构合理性低。一方面,该学科所需的研究人才,应是具有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三者兼顾的学科背景,然而在实际学科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多数只具有教育学背景,而不曾接受过管理学、经济学的洗礼; 另一方面,该专业研究生的市场就业前景较为暗淡,专业不对口明显,因而多数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会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找工作的“大军”之中。因此,接受了精英教育的学科研究生、博士生没有进入到学科研究的相关领域,而是一头扎入工作之中,以求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生计问题。后继的学科研究性人才供给因而不足,长此以往,学科研究性人才链条就会陷入到“断链”的怪圈。
二是学科师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不等于发展。不过,倘若教学正确地加以组织,那么,学生的学习可以引领学生的发展,可以引发教学之外决不可能有的一连串的发展过程。这样,教学是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在其内部发展非天生的历史特质的不可或缺的普遍契机……教学就这样引发发展中决不会自然发生的一连串过程,成为发展的源泉”[5]。学生发展权利的保障,在于教育的实现。保障学生在课堂之上得到发展,有所发展,这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合理的组织课堂教学。
鉴于我国开设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大多数参照国家教育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教材体系,导致学科课程理论课和学位课过多、实践课和专业选修课设计过少,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以及学位课与专业选修课的比例不平衡[6]。因此,很容易出现教学内容“千篇一律”的现象,学科教师授课缺少实质性的个人见解与个体价值观,盲目屈从与趋同,学生上课没有真实性收获,课堂学习效率低下,课后继续深入了解的兴趣也被限制和淡化。
( 二) 学科独立性不强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学科地位上,在现实中则主要从其学科自主性与从属院系类别予以考量。
1. 学科自主地位低 首先,不同学科存在不同的发展规律,学者杨天平从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凝聚力和灵活性、规律性等角度出发,探讨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自主性问题; 通过对学科自身内部凝聚力、自身发展的灵活、多样程度,学科内在的衍化与发展规律的剖析,认为该学科是以强制行政命令的途径,使该学科人为地拼合组装在一起的专业,并非在两门或者多门学科自由渗透与融汇的根基之上衍化而来[7]。
其次,借鉴胡塞尔( 学科) 内容的相容性与不相容性逻辑理论,即: 学科内容的协调性与不协调性,学科内容间是否具有通约性———学科内部或者学科之间是否具有共同接受或者是认可的陈述、体系、范围,在探讨学科自主性问题上,由于该学科跨越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三个学科,在这三个学科中均存在各自的学科研究体系、学科研究内容、学科研究范围等,将其整合到一个学科之后,不得不面对学科不可通约性的制约,彼此学科互动与交流内在机制的缺失,是该学科自主性不足的又一表现。
最后,从学科地位而言,该学科由原来的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这两个独立二级学科地位整合降为教育经济与管理这一二级学科,学科发展受到顶头一级学科———公共管理的制约与影响; 同时由于学科资源配置的“马太效应”作用,原有的优势学科或者强势学科———教育学,很大程度上会汲取大量优质学科资源,从而使得该学科“教育学”特色得到彰显,而“管理学”“经济学”等特色光芒只能被“遮盖”,于是乎该学科教育学的内容和比例远胜于管理学和经济学。
2. 学科院系设置从属性明显 学者任增元经过统计发现该学科的设置多从属于教育学院,而隶属于管理学院或者经济学院的高校或者研究机构数量很少,同时由于上位学科、相邻学科和学科环境的影响,加之学科发展实力情况悬殊,多数院校或者科研机构教经管学科地位处于劣势[8]。陈沛、王处辉研究发现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大多由各高校教育学院和管理学院承担,经济等其他人文社科院系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较小[9]。
从学科从属院系考量,鉴于该学科被“行政性”地纳入教育学院、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的现实可能性呈递减的规律,即: 归为教育学院→归为管理学院→归为经济学院,相对而言,教经管学科姓“教”,姓“管”,姓“经”的综合化发展道路,因此被教育学所限制; 学科横向发展的空间与机会也“偏隅”于教育学一方,使得该学科不能有效扩展和延伸。
( 三) 学科就业困难
朴春树通过对 2008 届该学科硕士毕业生去向进行电话采访和调查,得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就业率相对于其他专业 90% 的就业率较低的结论[10],就业率低、就业困难是该学科学生所要面对的又一困境。
1. 学科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轨 结合该学科最初的设置目标,即: 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事业机构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同时熟悉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或教育政策的领导者、管理者、政策分析者等人才。
归根结底,该学科建设初衷是培养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人才,学以致用,使受教育者自身作用和价值在社会奉献中得到体现。然而,近几年来在全国总体就业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该学科就业前景也并非是风景独好,一片晴天,而是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就业困难。在高校行政岗位几乎已经饱和,教学岗位需要博士研究生资格的前提下,该学科研究生“死嗑”高校而不选择自主创业,应招入企的现象仍是屡见不鲜。
2. 学科培养方案重理论轻实践 学者郭建如认为,目前我国的大学培养方案仍是以培养学术性人才和按照培养没有实践经验学生的目标来设计[11]。
这一培养方案从根本上忽略了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通识化阶段的现状,随着高考录取比例大幅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涌入高校,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也应该随之做出相应调整,人才分化现象的背后是教育和市场规律的调节,这注定了该学科大部分毕业生要面向市场考虑就业,而另一小部分人才则流向科研学术层,为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然而由于该学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模糊性和定位缺失,以及学生自身定位不清等诸多原因,使得本该通过拥有广泛经验积累和专业实践来获取用人方青睐的毕业生错失就业机会。
二、优化学科发展的可行性策略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内在发展不成熟、学科独立性弱、学科就业困难等困境在未来学科建设中会继续存在,然而在研究过程中正视和面对这些学科困境,将利于明晰该学科发展目标,使该学科相关研究做到有的放矢,进而使学科前进与发展道路更为明确。
( 一) 合理规范学科范式研究
合理的学科范式应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质性研究与实证研究并举,突出实证研究的量化特色,使教经管学科研究走出单单的哲学思辨领域,走向更为明晰、具体的可度量舞台。
1. 坚持理论与实际研究相结合 “学以致用”,学以用为本,在教经管学科建设过程中应紧密结合不断更新的教育管理和教育经济学科研究内容,努力研究管理学和教育管理学,经济学和教育经济学相结合的问题[12],放眼实际,紧密结合学科管理与建设现实的需要,立足于现实,以博大的研究视野和科学的研究速度,提高学科研究价值与意义,减少或消除学科无效研究和重复研究。
2. 坚持质性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将实证研究与质性研究相提并论,并非是牵强附会之举,而是“实证研究与思辩研究二者表面上看起来很不一样,但它们却拥有着相同的设定和本质。它们都强调找普遍性、一致性、统一性、相似性、精确性,都宣称从研究客观的、外在的教育管理现象入手揭示教育管理的规律”[13]。
为此,在学科研究中应积极扩大实证研究比例,积极主动采取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实验研究法等具体的量化实证研究方法,用问卷、量表、统计数据等标准化工具来度量学科研究中的问题。同时兼顾质性研究的经验推广模式,由一般适用上升到群体适用,通过质性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科研究的效度与信度。
( 二) 糅合多学科教学内容与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坚持以多元学科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积极发挥教经管学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在合理规划教育学教学内容的同时,适当扩大经济学、管理学等交叉学科所占比例。
1. 精简教育学学科内容 针对该学科教学中,教育学相关原理与方法所占比例较大的现状,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各个学科教学所占比例,在保持原有教育学学科教学内容、教材使用、教学课时等条件不变的环境下,通过组织学科专家、一线教师、学生等多方主体,紧密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开展深入地学科调研,重新审视既有的学科条件和学科环境,考虑适当减少或者缩小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教育学内容或者教学规模。
2. 适当增加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比例 首先,要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精选课程教材,综合考虑拥有不同层次和学科基础的学生,开设具有入门性质的课程如“宏观经济学”,在此基础上增加“微观经济学”和“管理经济学”的内容和比例。其次,结合经济学和管理学具体案例进行教学,通过鲜活的案例引入,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而不只是盲目照本宣科。最后,注重经济学研究方法和经济分析思维的教学和训练,加强经济分析理念的培养[14]。通过经济学中数理学研究思路与方法的引入,启发学生反思学科中经济或者管理现象,从而培养该学科学生运用多元思维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三) 强化学科设置与就业管理
教经管学科是一门交叉性特征明显的学科,因而开设该学科的院校整体综合实力尤为重要,学位办应把好学科设置、审核、监督关,严进严出; 同时强化多方主体职责意识,增强就业观。1. 加强学科设置监管 学科归属问题实质是学科寻求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将学科界定在特定的门类下,有利于从制度上保证学科权益的顺利获得,从学术上得到社会的认同,也能从心理上使得学科成员获得一种安全感[15]。一方面,笔者认为应明晰1997 年教育经济与管理这一二级学科划分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决定,在此基础上,将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定位于管理学学科,同时汲取“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丰富的营养成分,坚持跨学科交流,多学科互动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学位办要严格的考察和监管该学科的授予程序,严格核定申请开设此学科的院校资格,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学科建设工作抽查和评估,实行“末位淘汰”制。
2. 协调多方责任主体,促进就业 学科就业问题,从政府政策职能层面来看,该学科供过于求; 从高校培养层次和培养方案规划上来看,该学科存在培养方案和现实人才供给需求相脱节的现象,学术性人才利用率低; 该学科毕业生就业观和价值观的相对扭曲,以致出现宁愿待业家中,也不愿就业的“悲剧”。可以看出,解决学科就业难问题,需要“拨丝除茧”般地剖析各方责任主体在学科建设中的“所作所为”,发现不足,并不断地改进。
参考文献:
[1]王 梅,陈士俊,孙 妍.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7( 2) : 64.
[2]沙培宁. 教育管理学人的实践转向: 一个“媒体人”的视角[J]. 复旦教育论坛,2010( 2) : 31 -33.
[3]彭阳红.“问题”研究与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8( 1) : 17.
[4]王 磊,胡中锋. 教育管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 复旦教育论坛,2010( 2) : 27 -29.
[5]王汉澜,王道俊. 教育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93 - 109.
[6]沈有禄,于小淋.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硕士课程设置改革[J]. 东南大学学报,2012,6( 12) : 198 -201.
[7]杨天平. 关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设置的几点不同看法[J]. 教育与经济,2002( 2) : 1 -5.
[8]郭 欣,任增元.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 困境与出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 4) : 50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