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就是淡化专业界限,促进学科交叉,顺应市场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从之前“专才”的培养模式转变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佳木斯大学的物理学专业为师范类专业,历史较长,主要侧重培养中学师资力量。这样的传统专业在大类招生背景下更有必要制定适合的物理学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目前物理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1. 重视理论知识,忽略人文素质训练
文理分科,造成理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普遍偏低,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质量方面的能力都相对不够,不能够很好的表达自己。作为师范生,这种表达上的缺失会对其日后的教师生涯产生很大的障碍,影响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有效性。人文素质的不足还表现在缺乏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了解,文化底蕴不足以及缺乏人际交往的体验和起码的社会知识,人与人之间关系淡漠,不懂得奉献与爱心。
2. 教育过程缺乏个性,学生专业兴趣不高
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缺乏让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学生很难在教学中获得兴奋点,难以激发创新的欲望。大类招生模式的开启,某种程度上有所缓解,但是教育缺乏个性现象还相当普遍。
3. 校内时间集中,学生缺乏社会经验目前高等学校的开放度和社会化程度很低。即使有个别学校和学校、企业之间建立了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也多半是简单的。物理学专业培养的师范类学生只有短短的一个半月左右实习时间,接触社会、真正融入社会的时间远远不够,没有与社会紧密接触,自然就不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难以完善自身。
二、创建创新型人才能力培养模式
1. 人文素质与科学教育齐抓并进
人文素质体现一个人的道德境界与人格魅力,是成人的主要标志;科学教育提升一个人的专业素质,是成才的必经之路,二者相融相生,相辅相成。目前我们关注的主要是成才,即科学教育充足,很多人都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特别理工科学生,人文教育严重缺失,所以增强学生的人文教育势在必行。改变传统的育人模式,突破人为的文理鸿沟,确立文化素质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是建立人文理工渗透的育人模式的方法。佳木斯大学理学院的院训即为“明礼诚信、敏思笃学,文理相容,知行合一”,充分体现了人文教育在理科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增设人文选修课、辅修人文专业和双学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挖掘自然社会中的人文精神, (物理学专业开设了人文物理等选修课程) 等途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形成物理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协调发展。
2. 突出个性教育,创建弹性考核机制
教育的真谛就在于发现学生天赋,并加以培养,使其个性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促进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尊重学生差异性,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首先要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特点和个性设计教学,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注重启发式和指导式教学,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打破学生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尊重学生兴趣,增设辅修专业门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权、选择权,使其能真正按照自己的爱好学习。改革考核方式,建立弹性的人才考核机制,尽可能地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解决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弹性考核的标准要符合下列要求:评价内容要全面化,要兼顾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情况;将不同阶段的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评价的标准多样化,相互结合;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且要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
3. 完善并优化课程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及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和前提。根据物理系生源特点及专业的办学特色,将物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优化。
(1) 减少大型理论化课程,增加实践课、选修课比例。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设置中不断增加选修课的种类,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实现小型化、弹性化,尽量减少大型理论化课程,多渠道增强实践环节,使专业课程体系能服务和服从于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的需要。特别设置了与今后的创新有密切联系的综合实践类课程及各类素质教育课程,如我们开设了机械制图课程,以增强学生的工科基础训练;开设了钳工实验课程,学生可以亲手制作实用的工具,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开设了需要手脑并用的电子线路实验,并结合专业原有的师范特色,形成了“理工师”结合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方面的要求。
(2) 调整课程实验课时安排。理论环节是实践环节的基础,同时实践环节又能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因此,物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既要考虑到动手能力的培养,也要考虑对基础知识学习的反馈作用。为使实践教学体系能科学合理地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的能力,同时具有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特色,我们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根据我校实际,扬长避短,确立了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夯实基础为出发点,以如下几个方面对物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优化与创新。一是调整实验教学课时数,总的教学课时大约增加了 20%,理论教学课时数相应减少。二是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在未优化之前,课程实验中 90%以上是验证性实验,优化之后大量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每门课程实验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大约达到 30%。这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优化设置,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大大加强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系统掌握。
4.增加实习机会,创造交流环境
为了使学生早日了解社会,提前适应社会,增加学生实习机会、接触社会的举措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积极开展与相关中小学、企业的人才培养合作机会,建立以中小学、企业为依托的高校科技团队,开创依托利用社会资源,解决实际需要的特色科技创新之路。针对物理学专业的“理工师”结合的培养模式,发挥坚实的理论基础,充分利用附属中小学的资源,学生作为班级的副班主任,负责学生习题课、自习课的工作,零距离接触学生,解决教学上的实际问题,并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等科技创新活动,在实际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学生接受过基础的工科训练,可以承担适当的工科实训,将毕业设计与生产实际适当结合,真题真做,结合科研项目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
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载体,结合专业特色,鼓励、辅导学生参与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物理知识竞赛、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这些活动涉及范围广泛,国内各类学院均有队伍参赛,这就为大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提供平台,提供发挥创新精神、锻炼独立工作能力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此类竞赛,能充分检验学生创新活动的水平和素质。同时,激发广大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学术研究的兴趣,培养大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技能、创造性思维、创新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大类招生带来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促使人才培养模式也要相应的发生变化,注重人文素质、突出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已逐步渗透到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并取得初步成效。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完善物理学创新型人才能力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海霞,周增慧. 大类招生条件下本科专业分层培养教育体系研究[J]. 现代教育管理,2011(2).
[2] 张宏亮,张华,何波. 地方性普通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条件和可行性[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6).
[3] 李宝萍.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价值工程,2012,31(16).
[4] 方晓峰,李应岐,曾静. 从高等数学教学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大学数学,201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