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历史、特点及发展路径反思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9-26 共2992字
论文摘要

  虽然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初,但由于院系调整取消了社会工作专业知道改革开放以后才得以恢复和发展。专业的社会工作教育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才开始重新引入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各种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青少年犯罪、人口老龄化、残疾人问题等等,这些都影响着社会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鉴于以往“全能政府”的弊端,更多的主张依靠社会力量来缓解甚至消除这些不良因素。社会工作教育也正是在此种背景下重新进入了高校教学中,其中以 1987 年民政部召开的“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论证会”为起点,以 1988 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在北京大学设立社会工作于管理系为标志。

  一、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历史

  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最早是从 20 世纪 20—30 年代开始的。

  当时在一些传教士和留学回国人士的倡导下,在北京燕京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苏州教育行政学院等高等院校开设了社会工作方面的课程。

  1948 年,南京金陵大学单独成立了社会福利行政系,成为当时唯一的独立的社会工作系。但 1952年时,由于院系调整社会工作专业被取消。

  直至 1987 年 9 月 12——14 日,民政部在北京召开“马甸会议”主要是论证创办中国社会工作学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987年 10 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完成了对《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与专业简介》的修订,“社会工作与管理”作为“试办”专业被正式纳入其中(国家教育委员会高教一司,1989)。

  1988年 1 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建立社会工作于管理专业。1994 年 12 月 31 日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正式成立,在此后的四年社会工作教育在全国也获得的稳定发展,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也达 30 多家。到目前为止,共有 300 多家大中专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

  二、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特点
  
  (一)后生快发
  
  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虽然肇始于 20 世纪 20——30 年代,但从 50 年代初,社会工作专业被取消,80 年代后期才得以恢复,以至于比西方国家晚了近百年。但是从 80 年代末以来的短短 20年中,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极快,开始本、专科层次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已超过 300 多所,从数量上看远远超过美国。

  (二)教育先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问题滋生且人民群众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而传统的行政式的解决方法也日益显现其局限性,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更专业的方法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但是由于计划经济时代体制运行的惯性,加之社会工作专业还不被人们认同,所以对从事社会福利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还没有变为能被政府和福利服务机构购买的“有效需求”。

  在此种情况下产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实际上先于社会有效需求而存在。此即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先于社会工作实务而运行的特征。

  (三)模仿性强

  由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首先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这就使得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恢复社会工作专业后,从价值理念与实务技巧上大都模仿西方国家。仔细研究我国大陆2000 年前的关于社会工作研究的文章,我们就会发现,大部分文章是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实务模式的介绍,而直到近几年,反思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在中国文化处境下的适用性的文章才开始多起来。

  三、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本土化理论与课程设置的不规范

  课程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衡量专业化教育程度的重要指标。

  目前在国内地区,除了 10 门主干专业课程在专业教学评估中有比较统一的要求外,对其他课程并未做统一的要求。现在内陆地区的专业课程大致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出专业化职业化的人才。但是到现在为止社会工作专业并未实现职业化,因此许多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对口的工作。

  (二)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良好的师资是培养优秀学生的首要条件。

  近些年来,各高等院校逐步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并扩大招生规模,这就显现出一个弊端:社会工作专业存在着明显的专业师资力量的薄弱,其中很多学校教师并没有社会工作专业的背景,更有甚者有些学校在没有专业教师的条件下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由于我国社会工作专业被中断了 20 多年,所以很多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缺乏实务经验,导致很多学校还只是课堂上理论灌输式的讲授知识。

  (三)实践实习环节薄弱、学生缺乏实践能力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一般包括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环节、社会工作实习中的实践环节,而学习时间则应保持在 800 小时左右。但是现在很多高校的实践课程存在缺陷,实习安排的时间也不一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专业的实验室等。在社会工作实习过程中,社工学生可以自我了解、接纳和改变,以及在实习过程中研究和发展新的理论及工作模式等。然而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进行学习,导致很多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时往往很难将自己所学应用到实务中。

  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路径反思

  (一)更加重视本土化理论的研究与规范课程教育

  现行的西方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是一套助人的理论,带有“以提供个体服务为主”的色彩,这与中国以发展性、宏观性社会工作的取向并不协调。因此,发展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就尤为必要。具体来说,就要依靠专业理论学者与实际社会工作者的结合来加强社会工作理论的研究。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应进一步明确各门课程设置的目标各门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各门课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此外,课堂教学可采用课堂讲授、自学、分组讨论、实践等形式开展,注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正的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实务工作的能力。

  (二)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针对专业师资力量的薄弱情况,应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师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对师资进行继续教育,加强对社会工作专业队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从而建立起一支素质过硬的专业社会工作队伍。社会工作特别注重实务,因此对教师的培养不仅仅限于理论方面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师实务经验的掌握。具体可通过与国外、香港、台湾地区的加强学术方面的交流与项目的合作,从交流与合作中可以间接提高教师的实际实践能力,从而提高专业社会工作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素质。

  (三)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门实务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育是社会工作实践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培养学生专业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此外还要积极引进专业教师,聘请既有理论又有工作经验的社会工作者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督导老师。还可采取向社会开放的方法,按照“双方需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开拓校外资源,建立稳固、多元的实习基地。

  需要重点提出的是,实习基地的选择也要慎重。300 多所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应加强同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民政部门的沟通,促成合作。

  参考文献:

  [1]石松平.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池州师专学报,2005年12月.
  [2]郑蓉.改革三十年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浅析[J].辽东学院学报,2010.4.
  [3]史柏年.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M].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1988—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马振越,周绍宾.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若干问题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3月.
  [5]马亚静.我国现阶段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社会工作教育,2007年第3期下半月..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