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质性研究的特点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8-08 共5027字
论文摘要

  一、引言

  本文将英文“qualitative research”译为“质性研究”,也有人将其译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定质研究”等。“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那么什么时候需要作质性研究呢?当需要探索某个问题或事件及想得到全面详细的理解时,我们需要作质性研究。当需要了解一个群体或想知道他们所想时,也需要作质性研究。通过质性研究,我们也可以进行量化研究的后续研究,发现各种因果关系或模型之间的内在关系。量化研究虽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事件发生或发展的宏观趋势,但却不能告诉我们研究对象为什么和在什么环境下做出这样的回答,他们给出这些回答背后的深层思考是什么。当现有理论无法解释某个问题的复杂性时,我们需要通过质性研究去发展新的理论。当统计分析无法解释研究问题时,如有关人们之间的交往,以及性别、种族、经济地位、个体差异对某种现象或事件的影响,我们就需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随着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尤其是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原来那种用实验数据进行比较的量化研究方法已不能够满足外语教学与研究中的许多现象,因为语言习得不仅仅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问题,它还涉及到许多因素。质性研究是人类学和社会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但在国外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质性研究就已经普遍用在应用语言学相关领域的各种研究中。近年来,随着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专家逐渐把质性研究方法作为语言习得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二、质性研究的特点
  
  “质性研究注重过程、意义和理解,因而质性研究的成果具有丰富的描述内容。研究人员在报告研究发现时,常常会引用研究对象的话语、文本资料中的记载、图片等相关数据进行佐证。”。

  质性研究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1)自然客观的研究环境(natural setting)。2)研究人员自身作为主要的研究工具 (researcher askey instrument)。 3) 丰富的数据来源(multiplesources of data)。4)数据分析的归纳方法(induc-tive data analysis)。5) 研究对象的角度(partici-pants’meanings)。6) 持续改进的设计(emergentdesign)。7)理论视角(theoretical lens)。8)理解性探究(interpretive inquiry)。9)全面描述(holisticaccount)。除此之外,质性研究还要求研究人员做到如下四个方面:1) 在研究场所投入大量时间。2)参与复杂、费时的数据分析过程。3)长篇报告。4) 开展质性研究通常没有固定的准则或具体的步骤可以遵循。”

  三、质性研究在外语教学及应用语言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很多高校都要求外语教师教研结合,向学者型、研究性的教师转变。用科研的态度对待教学活动,以科研促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掌握质性研究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从质性研究的设计、数据收集及数据分析三个方面介绍质性研究在外语教学及应用语言学中的应用。

  (一)质性研究的设计。质性研究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演化的设计方案,允许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根据研究场所的现状不断调整设计方案。质性研究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确定研究问题。研究问题主要来自研究人员对某种现象的关注。在外语教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研究现象涉及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活动及相关参与者的所思所为。而研究问题是诸多研究现象中的一个聚焦点,应该是外语教学界或学术界尚有疑问、研究人员自己希望探讨的、有价值的问题。找到有价值的问题后,研究人员还需要选择适合质性研究的问题类型。

  研究人员需要思考自己选择的问题是属于“概括性问题”还是“特殊性问题”。前者是指向某一特定人群、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问题;后者是由一个或几个个案所呈现的问题,不具有普遍代表性。在质性研究中,“概括性问题”和“特殊性问题”都可以选择,但一般倾向于后者。另外,研究人员还需要考虑自己选择的问题是“差异性问题”还是“过程性问题”。前者探讨事情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后者探究的是事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一般来说“,差异性问题”比较适合量化研究,而“过程性问题”比较适合质性研究。

  2.文献回顾。在做文献回顾时,不仅要回顾前人在相关领域里已经做过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要指出哪些内容或话题还没有涉及,从而说明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进行文献回顾的基本步骤包括九个方面:“(1) 根据观察到的外语教学中的问题,提出自己想要探寻的具体问题;(2)找到可供查阅文献的数据库;(3)确定所需数据库的名称;(4)找到相关数据库;(5)查寻相关文献(书籍、期刊论文、学位论文);(6)根据参考文献目录查询更多的相关文献;(7) 评估找到的各种文献;(8)细化或调整文献查询重点;(9) 对查阅的文献归纳整理。”

  3.筛选研究对象。质性研究主要采用目的性抽样(purposeful sampling)的方法选择研究对象。

  研究人员有目的地选取能够帮助回答研究问题或理解某个研究现象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场所。目的性抽样的方式有很多。常用的方式包括典型抽样(typical)、个案抽样(unique sampling)、最大差异抽样(maximum variation sampling)、方便抽样(convenience sampling)、 滚 雪 球 或 链 条 抽 样(snowball or chain sampling)、密度抽样(intensitysampling)和理论式抽样(theoretical sampling)。确定了研究对象,接下来就要确定数据收集方法。

  (二)质性研究的数据收集方法。在明确了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之后,研究人员就该准备进入研究场所收集数据了。

  进入研究场所之前需要先确定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收集方法是由研究问题决定的。首先,需要研究人员根据自己的判断确定所需要的数据,然后再决定获得所需数据的收集方法。质性研究的数据收集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包括访谈、观察、反省报告、书面文档及影像资料。

  1.访谈。不同于量化研究,质性研究需要研究人员深入了解访谈对象的一些想法和做法。这就需要进行观察或对研究对象进行访谈。访谈是质性研究中最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之一。

  在进行访谈之前,研究人员需先确定采用哪种或哪几种访谈形式。访谈形式多样,常用的有非正式访谈和正式访谈、半结构式访谈和结构式访谈、单独访谈和小组访谈;在确定访谈形式的同时,研究人员还需要选择访谈对象。选择访谈对象的选择方法也有很多种。一种是随机抽取,适用于研究对象较多的情况。如果是小范围选取,可以用目的抽样;在确定了访谈形式和对象之后,就要确定访谈内容了。访谈的内容要根据所研究的题目而定。访谈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访谈问题的准备。访谈问题的设计非常重要。一般来讲,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刚开始问一些背景问题。

  与访谈对象建立起信任关系后,提问更多的重点问题。在访谈快结束时,再补充问一些没有问到或采访过程中临时添加的问题,或者请访谈对象谈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接下来需要确定访谈地点。访谈地点应尽量选择安静、无人打扰的地方。然后就要准备访谈设备。录音机、录音笔和录像机是现代研究中常用的访谈设备。访谈者应在访谈前检查所准备的访谈设备。接着就是实施访谈。在访谈过程中,访谈者会事先准备好一些指导性的问题,但是访谈者应该有心理准备,访谈者所预测的问题和访谈对象所回答的内容可能会有所冲突。在这种情况下,访谈者应该作出调整,不要因此而影响访谈对象的观点。关于访谈时如何提问,Berry 根据相关文献提出了十项建议:

  “(1)问题要清晰。(2)问题要一个一个地问。(3)要问开放性的问题。(4)在提问的时候,把问题进行排序。(5) 进一步探索或追加后续问题。(6)解释或澄清问题。(7)避免敏感性的问题。(8)鼓励访谈对象自由发挥。(9)访谈中,多听少说,避免个人观点的阐述。(10)允许沉默,建立和谐的关系。最后一步是转写访谈内容。访谈转写是一项费力耗时的工程。对访谈进行转写和整理的过程也是研究人员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的过程。”

  2.观察。外语教学及应用语言学中的观察是指观察者通过自身感官(如眼、耳等)或相关辅助工具(如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收集外语课堂内外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在质性研究中,观察是研究人员可以采用的一种直观的数据收集方法。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观察可以分为很多种。“根据观察者的参与程度,可以将观察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根据观察的方式,可以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根据观察的形式,可以分为结构观察、准结构观察和非结构观察;根据观察的内容,可以分为开放式观察和聚焦式观察等。”

  观察工作的前提是进入观察场地,建立与研究对象的联系。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征募并接近研究对象。在观察时,“根据研究的阶段和研究目的,研究人员可以进行走马观花式观察和系统集中细化观察。”观察记录是观察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无论是用传统的笔和本,还是现代电子设备,在作观察记录时,观察人员应将观察到的相关事件和人物的行为、话语尽量详尽地记录下来。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可能会有一些想法,这叫做观察评论。观察评论可以用几种方法来记录。第一种,观察者可以在每次笔记的最后单列一段,单独作观察评论。另外,观察者也可以在观察记录的每页边上留出一部分空间,专门作为评论空间。这些观察者的评论其实就是最初的数据分析。

  3.反省。外语教学和应用语言学中的质性研究常用两类反省研究方法:有声报告和日志。

  有声报告研究方法包括测试、翻译、阅读、解决问题、错误分析和动机等多个方面。“日志可以用于记录语言学习者和教师在二语或外语教与学过程中的一些经历及其反思。日志通常分为两大类:研究人员自己的研究笔记和研究对象的学习或教学日志。”研究日志可以有很多形式,可以是对田野记录的进一步反思,也可以是一种读书笔记,将文献与自己的研究相联系,但其目的都是帮助研究人员思考和回应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作出的判断及决定。

  4.书面文档及影像资料的收集。在质性研究中,研究人员可根据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来确定想获得的书面资料。

  先收集一些容易获得的资料,并进行初步的分析,辅以采访和观察,逐步缩小要研究的范围。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资料收集:第一,研究所处大环境的相关资料。如研究一位中学教师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英语课程标准就是一份很重要的书面资料。第二,研究课题直接相关的资料。在研究上述中学教师的英语阅读教学时,研究人员可以收集教师的教案、课件、阅读材料以及学生的阅读材料等。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很多照片和视频数据能够与其他研究方法相互结合,更好地推动研究者的数据收集进程。

  (三)质性研究的数据分析。质性数据分析的原则主要基于扎根理论。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是一种建构理论的方法,该理论主张“理论”应该扎根于原始资料中,换句话说,在研究之前,研究人员通常没有理论假设,而是通过对原始资料的整理、分析和浓缩,逐渐形成结论,从而最终将其上升为理论。质性数据分析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对数据进行编码。

  编码是研究人员定义所分析的资料及其内在意义的过程。编码内容可以是转录抄本中的一段或几段内容、照片的局部、田野记录或转录的视频抄本的一部分。编码的目的是为了从数据中找到能够回答研究问题的例证,总结与研究问题相关联的主题,并发掘主题与主题之间的关联。只有经过系统分类编码的内容才可以作为回答研究的问题例证。

  在分析质性数据的过程中,研究人员会辨识出许多段落,然后将这些段落与某个概念进行关联。这个概念的名称就是分类码即编码。通过对所转录好的文本添加分类码,研究人员尝试把原始数据中的具体内容在较抽象的概念层面进行关联,尝试回答研究问题。编码过程可分为创建分类码、标注数据、编码内容、编码索引及建立矩阵。这些工作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 Nvivo 完成。

  总之,在外语教学和应用语言学中,质性研究的数据分析不一定很严格、按部就班,但一定要有系统和顺序。数据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各种凌乱的原始数据编码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并比较,找出各种数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终找出规律、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
  [2]杨鲁新等.应用语言学中的质性研究与分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Creswell,J.W.Qualitative inquiry & research design:Choosing among five approaches [M]. Thousand Oaks:Sagepublications,2007.
  [4]Craig,D. V. Action research essentials[M].SanFrancisco,CA:Jossey-Bass,2009,6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