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基于“对话哲学”的高校英语“对话式教学”模式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6-06 共3885字
论文摘要

  汉斯 - 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 1900~2002),是当代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是西方哲学诠释学的最重要的代表。他的《真理与方法》一书,标志着哲学诠释学作为当代西方哲学人文主义思潮中的一个重要哲学流派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伽达默尔一生非常重视对话。从根本上说,伽达默尔的哲学不是意识哲学,而是语言哲学;不是一般的语言哲学,而是对话哲学。本文重点探讨伽达默尔对话哲学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伽达默尔的对话哲学

  (一)语言与理解

  “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表述了《真理与方法》基本结论之一,即理解与语言是同时存在的。在伽达默尔看来,理解是在语言中的理解,在语言上达成共识,“所谓理解就是在语言上取得相互一致,而不是说使自己置身于他人的思想之中并设身处地地领会他人的经验。”伽达默尔主要从两个方面揭示了理解的语言性。

  第一个方面是理解对象的语言性。伽达默尔指出,“语言性和理解之间的本质关系首先是以这种方式来表示的,即流传物的本质就在于通过语言的媒介而存在,因此,最好的解释对象就是具有语言性质的东西”由于流传物(即文本)的语言性特征,能给读者提供理解的源泉。读者借助语言与文本及作者进行“对话”,实现对文本的理解。总之,理解对象(即文本)的语言性,使得它“既是对话的平台,又在对话中得以传承和创新”。

  另一个方面是理解过程所具有的语言性。伽达默尔说过,“整个理解过程乃是一种语言过程”,理解的过程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伽达默尔指出,“不仅是流传物这种优越的理解对象是具有语言性的---就是理解本身也同语言性有着根本的联系”。语言构成了对话双方相互了解并达成共识的核心,“语言能让某种东西‘显露出来’和涌现出来,而这种东西自此才有存在。”

  也即某些作为真理性的东西能够通过语言在对话中自行显露和涌现出来。“语言就是理解本身得以进行的普遍媒介。”语言是顺利地展开对话,最终实现理解的普遍媒介。“语言正是谈话双方进行相互了解并对某事取得一致意见的核心”,如果没有了语言,理解也就无从谈起。

  (二)对话是理解的最高层次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主体与对象双向互动的交流,是一种对共同意义的分享,真正的理解都是建立在对话基础上的,对话是理解的最高层次。

  在伽达默尔看来,理解是带着问题开展的对话,在问和答的对话过程中解决问题,对话是理解的途径。“理解对象的意义是在与理解者的对话中出现的”,只有通过理解者的对话才能揭示理解对象的意义;“理解活动在根本上来说乃是语言性的,是一种无穷的对话过程”。理解过程就是理解者与理解对象之间的对话过程,而对话的本质是一种彼此敞开、共享,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在成功的谈话中谈话伙伴都处于事务的真理之下,从而彼此结合成一个新的共同体。谈话中的相互理解……是一种使我们进入那种使我们自身也有所改变的公共性中的转换。这种共同性是通过相互对话达成的,真正的对话意味着都要考虑到对方,设身处地看待他人的观点并取得一致意见,“谈话是相互了解并取得一致的过程”,对话更重要的是彼此敞开心扉和接纳对方观点,倾听、理解对方。

  二、基于“对话哲学”的大学英语“对话式教学”模式

  伽达默尔的对话哲学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结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实际,建立“对话式”教学,在教学中开展多元对话,实现教与学的真正开放,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按照伽达默尔的观点,我们不可能使一个孤立的现代视域与一个封闭的过去视域想脱离,所以,理解宁可被描述为一种现在与过去的视域融合。这样,每个文本不只是某个作者的意图和思想的表达,或某种一定历史时期精神潮流的表现。文本的意义整体而是表现一种世界,而这世界说出了在这得以被问和文本得以被答的空间。

  大学英语教学情境下的文本主要是指以“教科书”为核心的教学材料。对话式教学倡导教师与文本进行对话。首先教师与文本的内容进行对话,不论是大学英语听说还是读写教程的内容,教师都要透彻分析文本的语言点和结构,以及蕴含在文本中的观点和思想。由于大部分大学英语教材(文本)选自地道的英语国家,不可避免地涉及西方文化。

  而中西方文化又存在着很多差异,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文本作者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尤其要注意在课文讲解过程中不能带着自己的观点进行教学,影响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还要与文本的作者、编者进行对话。大学英语教材文本的作者多来自英语国家,很多是不为学生了解的作者。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查阅资料,全面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文本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以及文本的结构、传递的文化信息等;并结合教材的编排与编者进行对话:编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材料?第一单元为何选取这样一个话题?整本教材按照什么逻辑编排?对学生的学习有何意义?等等。搞清楚这些问题,教师更能很好地把握教材。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式从回答对文本的问题开始的。由于文本是具有惰性的,学生在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要充分展示自己的“主体性”。

  首先,学生应该能针对文本提出问题,并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深刻理解文本。要想获取更多的知识,学生在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对话式的课前预习,学生能够了解文本的大意,提出疑问。带着问题,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者在课堂上从教师的讲解中寻求答案,如果仍然找不到答案,则向教师寻求帮助。在经过这样的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学习的方法,并真正建构、掌握知识。

  其次,学生要与作者进行对话。尤其是大学英语文本的作者,大多数来自英美国家,而且很多是学生不熟悉的甚至是陌生的作者。要与作者对话,就得查阅作者的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信息,如作者的成长经历、写作的背景及写作目的。同时,学生还要仔细阅读文本,找出文本中的语言知识重点和难点。

  再次,学生也要与编者进行对话。与编者对话也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编者的对话学生可以围绕这样几个问题与编者对话:编者为何要选择这一文本?这一文本的特别之处是什么?我对此的观点是什么?这个文本在整个知识体系里的作用是什么?总而言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不断交互往返的,也是学生(读者)视域与文本视域不断融合的过程、不断建构语言知识的过程。

  (三)师生间的对话

  伽达默尔的对话哲学中的平等意识对于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关系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包括课堂对话和课后对话。课堂对话即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内容的较正式的互动、交流;课后对话即教师与学生非正式的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对话的引导者,也是对话的被引导者。教师由指导学生学习变为主导学生学习,甚至是与学生共同学习。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多倾听,鼓励学生多说英语,大胆使用英语。在与学生交流时,以相互理解为宗旨,尽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减少对学生语法错误的纠正,避免干扰学生的思维。除了显性的师生对话,还有隐性的师生对话,也就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眼神的交流。老师对于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的学生给予肯定的目光,会让学生积极思考,养成质疑、批判的习惯;在教师提出问题无人回答,学生保持沉默时,教师也能从学生的眼神里读到很多信息,从而判断学生或者是因为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或难度太大了跟不上教师的进度,或者是学生在思考问题等等,根据这些判断采取不同的教学。除了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对话,课后对话也是促进教学的非常重要的途径。在课后,师生关系不像在课堂上那样拘谨,教师与学生在课后可以成为好朋友。借此相处的机会,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英语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并针对学生的特点提出解决困难的有效方法。

  (四)学生间的对话

  正如伽达默尔所提出的,“谈话中的相互了解既包括使谈话伙伴对自己的观点有所准备,同时又要试图让陌生的、相反的观点对自己产生作用。如果在谈话中这种情况对谈话双方都发生,而且参加谈话的每一方都能在坚持自己理由的同时也考虑对方的根据,这样我们就能在一种不引人注意的、并非任意的观点交换中(我们称之为意见交换)达到一种共同语言和共同意见。”

  在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中,由于不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同,经历不同,个性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也会不同。对于文本的不同理解能够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再思考。因此学生间的对话,能相互提示从不同的侧面看待同一文本,达到对文本的一致理解。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分组讨论。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就学生提出的某一问题布置他们分小组进行讨论,或者共同找出问题的答案,或者发表对该问题的不同看法。在小组讨论中,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往往能起一个引领的作用,因为他们以流利的口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意见会激发小组其他同学学好英语的动力。

  2.开展各种活动。学生可以根据文本进行一些情景表演或就某一个热门话题进行小组辩论赛等英语活动,例如在学习全新版第二册的第二单元《真正的高度》关于一个盲人跳高运动员的运动生涯时,可以结合 2012 伦敦奥运会上刘翔的举动进行讨论。在辩论以后,还可以整理双方的论点论据进行写作训练。

  三、结语

  伽达默尔的对话哲学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对我国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际,建立“对话式”教学,重构大学英语课堂,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多元对话,真正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及良好的思维习惯。这也给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何卫平.通向解释学辩证法之途:伽达默尔哲学思想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1.
  [2]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3]陈鸥帆.文本理解中的对话---伽达默尔的“读者-文本”对话思想探微[J].东岳论丛,2007(6):5.
  [4]洪汉鼎.理解的真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