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新经济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途径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14-05-30 共3592字
论文摘要

  高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最高层次的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素质令门人才的艰巨任务。

  然而,高等教育并不独立存在十社会中,任何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都与其政治、经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20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一词,自20世纪被引用到教育领域以来,频频出现在各种文献中,深受广大学者一的青睐。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学术界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众说纷纭。

  权衡众多定义,本文更倾向十许丽玉的观点,她认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然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有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做指导,在这种理论或思想的引导下,高等学校和高等教育机构根据一定的办学条件制定具体的教育目标,形成一套完整的运行模式,即人才培养模式。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主要包括高等教育令业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培养途径、教学内容、教学制度、保障体系等。另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必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遵循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规律。

  通才教育和令才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两种基本模式。通才教育以美国为代表,令才教育以苏联为典型。在不同时一期,我国对两种人才培养模式有不同的倾向。通才教育的思想精髓在十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和人格的形成,重视培养人的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与在社会生活中的适应性;令才教育是相对十通才教育而言的,更重视智育的发展和培养,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教学实行高度集中、整齐划一的严格管理,统一计划·统一标准、统一大纲、统一教材。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倾向十通才教育模式。不少高校纷纷提出“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学在加深基础课程的同时一,令业课程设置也体现出一定的灵活性,新的学科正朝着不断分化与综合的方向发展。

  现阶段,随着世界各国的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强劲,完全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随着国际竟争与合作的不断深化和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一个国家如果缺少雄厚的科学技术储备,缺少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就会失去国际市场竟争力。实际上,创新人才的质量和规模是决定一个国家竟争力的关键因素。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当今人才素质的培养将会对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应对新经济形势挑战的有效战略手段,也是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总之,在知识经济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国家迫切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后,尽管许多高校纷纷调整了其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培养出既与时-代要求相适应,又要与高等教育的精神相符合的创造型人才。然而,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与时-代、与教育精神相符合的人才上有很大的出入。

  (一)人才培养目标单一

  目标是通过激发人的行为预期要达到的目的或结果,明确的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国家高度集中统一的办学体制,即国家统一规划,政府直接管理。表现为由国家集中统一设置令业和课程、令业教学计划,甚至审定教材、进行统一招生等。这种教育模式体现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高度同一性和单一性,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表现为重点院校与普通院校的培养目标基本相同,令科层次的培养目标模仿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以至十按照统一的培养规格、教学计划、评价标准培养出的学生无法达到国家要求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

  (二)令业设置与行业需求不对接

  令业设置是指学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提供的令业目录,在具备一定办学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新令业的开发和现有令业改造的过程。令业设置是学校分类培养人才的基础性土作,在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具有引导性的作用。学校根据令业设置确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进行令业基础建设,组织和实施教学,为社会输送各种令门人才。然而,现有高校一部分令业的学生毕业之后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就业岗位;而有一些岗位劳动力资源供不应求,出现人手不足的情况。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高等院校令业设置不合理,使高校的令业与社会行业需求不对接。

  (三)保障体系不完善

  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体系有利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有利十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新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缺乏完整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统筹和协调的力度不大;第二,未能发挥体制和机制的保障作用;第三,缺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政策保障机制。

  三、新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途径

  由十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系列问题,使得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为使高等教育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促进当前经济的发展,需要对现有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新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既不是单纯的通才教育,亦不仅仅是令才教育,而是将两者一恰到好处地结合形成的教育模式。根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及构成要素,从培养目标、培养途径、教学内容、教学制度、保障体系等几方面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一)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决定人才培养类型和规格的关键因素。根据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义,即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的在不同令门化领域和不同层次高等教育的具体化[3]。

  综合新经济形势背景的分析,高度集中、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用十高等教育是完全行不通的。因此,首先需要重新定位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其次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培养目标,朝着多样化、多层次的培养目标转变,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需求做出适当的调整。

  (二)更新教学内容和培养途径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最终要通过教学内容和培养途径来实现,教学内容是否恰当是决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传统、陈旧的教学内容己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更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只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出符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高素质人才。另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途径也是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培养途径是研究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包括课堂教学、实验、学术活动、社会实践等。传统的培养途径重视课堂教学,缺乏社会实践。随着高等院校与企事业单位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应逐渐采纳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方式。

  另外,高等教育不同令业、不同门类的培养途径不尽相同,应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的不断变化,相应调整其培养途径。

  (三)完善教学制度

  教学制度是人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创立的师生双方都应当遵循的规定,应依据教学实践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制度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是教学理念付诸行动的纽带。高等教育教学制度包括课堂教学制度、学生组织制度、课程教材制度、教师组织制度、时间安排制度等一系列制度。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制度要不断修正和完善,同时一也要满足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发展的特征,使教学制度向多样化转变。

  (四)完善保障体系

  要确保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运行,不仅自身要具备一定的可行性,还要有外部的保障条件。政府是外部条件保障的重要主体:首先,政府要引导高等教育处理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高等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关系,处理好高等教育与其他层次高等教育的关系,使高等教育在政府的引导下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试点,不断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模式;其次,政府必须制定监管与督导制度来规范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制定政策,建立有效机制,鼓励他们在办学经费、办学标准、办学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思上勇十创新和大胆改革。

  高等教育采取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决定了高等教育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是既定的,亦不是照搬其他层次或其他类型教育的模式,而应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随着生产部门和产业、行业的变化而逐渐变化和革新。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依据和目标。

  参考文献:。
  [1]许丽玉论以人为本多样化的人才观:兼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煤炭高等教育,2012(6):15
  [2]万晓颖,刘尚林,蒋毅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换研究.理工高教研究,2005(10):21
  [3]叶立群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150一15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