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提升经济学授课艺术水平的经验总结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5-27 共7742字
论文摘要

  1983 年,笔者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系。

  1984 年秋季,正式登上了大学讲台。20 多年来,先后为本科生开设了《政治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 资本论 > 选读》( 1 -3 卷) ,为硕士生开设了《当代资本主义研究 》、《< 资本论 > 研究》( 2 -3 卷)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劳动经济学研究》等经济类课程。笔者深深感到,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第一职责,加里宁说过: “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

  不断提高授课艺术水准,追求至善至美应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心中永远的目标。

  笔者经过 20 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了提升授课艺术水平的“十个结合”,现归纳如下,以与高校同仁共切磋。

  一、理论与实践( 例证) 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 例证) 相结合的授课方法就是马克思的“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相结合的方法”.笔者认为,这一方法是授课必须坚守的“第一方法”,是最重要的方法。因为,第一,理论要服务于实践,脱离实践束之高阁的理论是没有价值和生命力的理论。第二,对教师而言,做到从理论上阐释理论还不能称为深刻地洞察了理论; 只有能够游刃有余、纵横捭阖地运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实例说明理论、佐证理论才能称为深刻地洞察了理论,进而才能高水平地“传道授业解惑”.第三,对学生来说,新接触的学科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甚至是艰涩的,如果教师仅仅就理论讲理论,学生难免会感觉枯燥乏味,甚至厌学打盹; 倘若在讲解理论时加上典型、生动具有冲击力、震撼力的古今中外相关例证,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理解深刻、记忆深刻。

  在经济学授课中,作为佐证理论的实践( 例证) 可以划分为如下三类: 1. 历史与现实中所发生的事实( 其中又可以细分为: 历史典籍资料、时政新闻、教师所闻所见等) ; 2. 数据( 数字在旁人看来可能是枯燥乏味的,但在经济学家看来却是鲜活的、灵动的,其中充满了阐释思想与事实的密码) ; 3. 化深奥理论于浅白解读的通俗例举。

  在处理理论与实践( 例证) 的关系中,笔者恪守如下原则:

  第一,理论与实践( 例证) 相比,理论处于中心地位,实践例证处于辅助说明地位---决不可喧宾夺主,用例证“淹没”理论。

  第二,并不是所有的理论都要配套例证,对于浅显易懂的理论就不需要例证说明。

  第三,所选用例证要典型、生动,具有冲击力、感染力、震撼力。

  第四,基于教育心理学的考虑,理论与例证要搭配出现,枯燥抽象艰涩的理论谈多了,学生容易疲劳,就要适时穿插例证予以调节。

  二、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经济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是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教授经济学的高校教师,必须注重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传承和创新的关系: 传承是基础,创新是飞跃。

  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到高水平地传承,这就要下大力气将教科书里里外外吃透。在授课时做到:条理清晰、主次分明、通俗生动、如数家珍。而要实现创新,则要下更大的功夫,如果说传承是做“传声筒”,说别人的话,属于“重复性劳动”,因而可以将只会传承的教师界定为“教书匠”的话,那么,创新者的劳动就属于“复杂劳动”,有创新的教师可以称其为“研究型教师”、“教学艺术家”.在实践中,学科的创新可以细分为: 概念创新、规律创新、定理创新、论证创新( 对已有结论没有异议,但论证角度和方法有创新) 、结构创新、材料创新( 如经济史学科发现了新史料) 等。

  笔者在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越来越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按照党中央“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要求,积极地进行学术探索,20 多年来,在公开学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 160 多篇,①*就经济学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笔者提出: 《政治经济学》中的商品不能定义为“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而应定义为“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和自然产品”( 须知,作为自然“产”品的处女地、矿藏、野生动植物等皆可以成为商品---虽然,它们也附加了人类的劳动,但从“产”品角度看,只能定义为自然“产”品) .又如,在《货币银行学》教学中,笔者提出: 货币的贮藏手段应修正为“贮财手段”---因为“贮藏手段”缺乏特指---显然箱包等也可以称为“贮藏手段”; 货币的支付手段应修正为“延付手段”---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支付”也用来表示“即买即付”; 世界货币不是货币的职能而是货币的种类---因为世界货币在职能上并没有创新而只是流通范围的扩大。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中,笔者提出: 传统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危机的解读不能说明 1825 年以前的资本主义为何没有经济危机,也不能说明为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会发生经济危机。提出: 经济危机就是在机器大工业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价值规律、逐利规律、竞争规律的自发作用而出现的生产过剩现象。如此等等。

  笔者深深感到,传承加创新,对提升教学水准和档次起了明显作用。

  三、讲授课本内容与旁征博引相结合
  
  高校教师按照授课内容的广度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只讲课本内容: 这种讲法固然省力,但往往流于“照本宣科”,学生的学习如同蜻蜓点水,理解不深刻、记忆不牢靠、知识面得不到拓展,常常对教师有意见甚至蔑视老师。于是,上课睡觉玩手机看其他书者有之,公开逃课者亦有之。只是到了临近考试,才突击复习一下应付差事。再一类是: 以课本内容为基础,将讲授课本内容和广征博引有机结合起来。此类授课模式需要教师具有高度负责的敬业意识,需要相关知识的长期积累,需要课下一丝不苟地认真备课---“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样的教师,即使讲授的是最晦涩、最枯燥且被边缘化的冷门课程,也同样会受到学生的衷心欢迎。

  在将讲授课本内容与旁征博引相结合的时候,笔者采取的是如下一些形式( 其他学科可以举一反三) : 1. 在阐述某一经济理论( 范畴、定理、规律以及某些特定问题等) 时,要适时介绍不同流派的相应观点,要介绍学界相关的最新动态且对之作出评论; 2. 在阐述国家经济政策时,要相应介绍政策制定的背景、动机、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政策的正负效应等且通过实例加以说明; 3. 在定性分析经济问题时,要适时跟进有说服力的来自实践的定量数据;4. 在探讨某一经济现象时,既要从经济层面进行剖析,又要结合政治的、文化的、历史的、民族的因素进行全面解构。如此等等。

  在处理讲授课本内容与旁征博引的关系时,笔者确立的是这样的原则: 以课本内容为主,旁征博引为辅。旁征博引是为了更好地说明课本内容; 旁征博引的延伸,是在课本内容基础上的延伸,不能让延伸变得信马由缰、漫无边际。

  四、老师讲解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在高校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老师讲解与学生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
  首先,这是由教学对象决定的。教学是传授知识,服务对象是学生。大量实践证明,“满堂灌”、教师唱“独角戏”的效果通常不好。而采取老师讲解与学生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就会由被动学习变成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讨论使得学生有一种压力必须认真阅读课文、积极思考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是由教学规律所决定的。对于课本中的难点、重点、热点、疑点问题( 学术争鸣问题) ,如果1学生介入讨论的方式,就会强化学生的理解消化,还能启发同学们创造性的思维,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践中,课堂讨论可以采取现场提问、学生课下分小组讨论课上推举代表发言等方式。在讨论时,既可采取个人发言互不评价的方式; 也可采取学生各抒己见、彼此“PK”的方式。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教师都处于组织者、引导者的地位。为此,教师一定要认真做好讨论的评论---须知,有了高水平的教师评论,才会有高水平的学生讨论。

  五、深奥与通俗相结合
  
  深奥,指的是经济学有些理论高深艰涩; 通俗,强调的是要用浅白易懂的方式解读深奥的理论。

  毋庸置疑,将高深艰涩的学问解读成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是真正高水平教学的表现。然而,在经济学界,多少年来却出现了一种与之完全相反的现象: 谁将理论讲得玄而又玄,谁的水平就高; 谁将常识,将近乎于“1 +1 =2”的浅显道理演绎成复杂高深的数学公式,谁的水平就高,这种现象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那么,怎样才能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形式阐释复杂高深的经济学理论呢?

  依据个人探索,并结合自己对诸多优秀老师的课堂教学观摩,笔者认为,要达到如上两者的完美结合,就要: 首先,要下功夫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真正钻透艰深内容,否则,“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就永远也不可能浅白地讲解相关知识。其次,在充分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的前提下,要用口语化的语言表述高深的知识,尽量不要用书面语言尤其是句子特别长的欧化语言进行表述。再次,要自觉地运用例证法,特别是运用来自生活的浅白实例说明相关知识。还有,在讲解中,要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要多询问、多提问,跟随着学生的理解进度深入浅出地一步步推进讲解。

  六、直叙与悬念相结合
  
  直叙的方法就是按照事物内在规律、内在的逻辑层次一步步阐释其有机联系的教学方法,直叙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悬念就是设置谜团、设置困境,尔后一步步“掀起盖头”,予以揭秘。

  文学作品,特别是其中的章回体小说以及侦破小说,其魅力之一就在于“悬念”的设置---利用悬念吊读者的胃口,以致使得读者欲罢不能,沉醉于中、痴迷其中。悬念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从根源讲,在于人类的“好奇心理”的驱使。

  掌握如上的心理规律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除了采用直叙方法之外,在恰当的关口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1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如下方法设置悬念:

  其一,在授课中,提出悬念但不立即揭秘,而采用“吊胃口”的作法。比如,在学生都在聚精会神盼望着揭开“谜底”时,却来个“卖关子”---模仿评书艺人的表演方式来个“欲知道理安在,且听下节分解。”或者,来个“你想得到答案吗? 你想探寻其中奥秘吗? 咱们下周再论。”

  其二,在授课中,提出的悬念先让学生尝试着揭秘。由于“探秘”心理的驱使,学生往往兴致很高,揭秘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这时,老师要一一对之作出点评,指出其中的荒谬之处,最后,老师才不紧不慢地给出谜底。

  其三,对于当场揭秘的悬念,也要做好氛围的铺垫。比如,笔者在讲解《资本论》第 2 卷保险费用的属性时,提出: “按照发展的劳动价值论,应该认定从事保险业的劳动也创造价值。不过,保险公司从事的是将社会资金聚拢起来再分配( 理赔) 出去的劳动,属于价值分配---价值分配的劳动怎能认定为创造价值呢? 资金从参保单位流出,流入保险公司---正负相抵---保险从业者创造的价值又体现在何处呢?”这就设置了悬念。

  对于这个悬念的揭秘,笔者是这样铺垫氛围的:“现在,我给大家变一个魔术,把保险从业者的新创价值给变出来。”停顿一下,学生都充满了好奇。于是,笔者学着刘谦的语调,说道: “现在是见证奇迹的时候---虽然,参保单位和保险公司的资金正负相抵等于零了,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参保就是投入,就是成本,因而,参保单位必然要通过加价的方式把这部分资金收回来。现在,全社会多出了一块资金---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这块资金扣除必要的物质耗费,就可以大体认定为是保险从业者的新创价值。”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直叙的授课方式虽然可以做到逻辑严谨,但一览无余,缺乏波澜; 在这种情况下,适时地植入悬念,就可以很好地适应学生心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七、理论语言和文学语言相结合
  
  理论研究是抽象思维,因而,理论语言是抽象语言( 逻辑语言) ; 而文学思维则是形象思维,因而,文学语言是形象语言( 状物语言) .马克思是人类最伟大的理论家。但是,马克思的煌煌巨着《资本论》等的表述却是理论语言加文学语言。比如,马克思在分析商品的形态变化 W -G 时写道: “这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这就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售卖”对于商品生产者具有的决定性作用。又如,马克思在分析所谓的“自由平等”的劳动力买卖结束之后的状况时指出: “原来的货币占有者作为资本家,昂首前行; 劳动力占有者作为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 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

  从而形象地揭示了在公平交易背后资本居高临下对劳动的支配。再如,马克思在分析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愤慨地指出: 资本对小生产者的“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这种语言,形象生动而深刻,让人一下就记忆住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在经济学教学中,笔者是采用多种形式将理论语言和文学语言相结合的: 其一,直接运用形象化的文学语言描述经济现象,比如描绘当代农民工的艰窘处境。其二,借助古今诗词进行表述。比如,在说明对于经济现象认识判定因分析角度不同而不同时,就说,“这正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其山中'.”其三,借助古今警句名言进行表述。其四,借助谚语、俗语、网络流行语甚至影视剧名等等进行表述。比如,说: “某某提出的这个理论很给力。”再如,对于学生不着边际的回答,说: “你的回答可以说是像雾像雨又像风……”其五,借助歌词作为课堂语言。比如,对于回答问题不理想的同学,就鼓励打气道: “没什么。没听刘欢唱《从头再来》吗论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或者说:“没什么心若在,梦就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八、庄重与诙谐相结合
  
  经济学以探索人类社会经济运行规律为宗旨,追求的是科学,是真理; 而科学、真理总是严谨的、庄重的。但严谨庄重的经济学并不排斥在解读它时的诙谐幽默。诙谐幽默是智慧的展现,智慧是闪光的思想。因而,诙谐幽默和科学的内涵是一致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 .”在教授经济学中讲求亦庄亦谐的教学艺术,可以收到如下效果: 第一,可以在笑声中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二,可以在笑声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由此,形成愉快教学; 第三,可以调节课堂气氛,缓解听课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可以增强学生对老师的好感和敬佩,拉近二者的距离,从而更好地互动学习; 第五,可以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塑造他们乐观向上的人格性格。

  在经济学教学中,笔者是通过如下途径植入“诙谐幽默”的元素的:在经济学具体内容的讲授中予以植入。比如,在讲授《劳动经济学研究》时,谈到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就说: “现在,许多单位招人甚至苛求到求职者的姓名。假若你姓”裴“,那么,证券公司准不要你---你想啊! 天天这个喊小赔那个喊大赔不吉利啊! 当然也不能姓熊---否则天天小熊大熊地喊着财气都给喊跑了,最好是姓牛整天叫小牛大牛那多带劲! ”在讲到近年来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提高的趋势时,就说: “现在石油 100 美元左右 1 桶,而 2002 年的时候,石油价格不过是 22 美元 1 桶---具体时间( 充满回忆地) 那是 2002 年的第一场雪,那场雪比以往来得都稍晚了一些……”学生们都笑了---学生在笑声中加深了记忆。

  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予以植入。比如,利用学生的特征开些善意的玩笑。如,有一位同学长得有点像刘翔,就说: “下面请刘翔的弟弟刘 × 回答问题……”又有一位同学面相看着很小,就说: “下面请少年大学生 × × × 小朋友回答问题……”同学们哄笑---同学们在笑声中解除了回答问题时的紧张情绪。再比如,在评点学生回答问题时加些搞笑的元素。如,“刚才四位同学都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下面,我就用几个具体数字来概括一下他们各自的回答。( 一本正经地) A 同学的回答呢,只能说是'1'---只从一个方面阐释,未免片面; B 同学的发言可以界定为'8'---'8就是发'--- C 同学由此及彼、生发延伸,挺好! C 同学的回答可以称之为'9'---显得拉杂冗长了; D 同学的得分最高---500 分除以'2……”在肢体语言中予以植入。比如,在讲市场经济对人们观念心态的冲击时,指出: “市场经济是优胜劣汰的竞争经济,这种经济往往使得其中的失利者、败北者产生”羡慕嫉妒恨“的心理---同学们羡慕嫉妒恨者的通常表情是这样的”( 作如下动作) 先睁大艳羡的双眼,然后,非常缓慢地闭合眼睛,同时,微皱双眉,最后,两眼细成一条缝。在教务安排上予以植入。比如,在谈到考试时间安排时,就说: “考试时间已经定了,大约在冬季。具体时间……”学生们皆笑。

  九、普通话与方言( 偶用) 相结合
  
  教师的标准语言是普通话。现在,绝大多数高校教师都能用普通话授课,但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其一,发音不标准; 其二,在表述中掺杂用普通话音读出来的地方俗语( 外地人听这些俗语往往一头雾水,本地人听这些俗语感觉怪腔怪调、毫无美感) ; 其三,自以为是,不能随时注意并纠正错误的发音和不规范的词汇,以致几年甚至几十年过去了普通话水平都没有提升。

  笔者认为,学习和掌握高水平的普通话并不难,关键是要做一个有心人。采用的具体方法是:

  第一,下决心将《新华字典》的正确发音系统地过一遍,每天过 10 个字( 只不过需要 5 -10 分钟的时间而已) ,2 年就可以全部学完。第二,在生活和工作中,对于拿不准字的发音,绝不要自以为是,而应及时查阅字典予以确认。第三,平时,要注意向电台、电视台播音员和主持人学习正确的发音。第四,注意不把地方独有的俗语词汇带入普通话的表述中。

  在授课中,教师必须说普通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在特定语境下偶尔掺杂一些地方方言,为了达到惟妙惟肖的表述,可以这样做。比如,在《政治经济学》中讲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人们的观念文化时,就说: “上海经济发达,人均收入高,上海人就有着地域优越感,他们的口头禅是阿拉上海宁( 人) ……改革开放使得广东经济超越发展,反映在文化上,影视剧中的广东人往往都是大老板的形象,一张口: 我系( 是) 宏达公西( 司) 董系( 事) 长啦! ”如此等等。

  事实证明,这种语言表述很受欢迎---当然,采用地方方言一定要限定在极小的特定范围内,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十、自我锤炼与观摩学习相结合
  
  提高教学艺术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自身的实践、摸索、总结、改进固然重要; 另一方面,自觉地观摩学习别人的好经验也非常重要。笔者这里说的观摩学习是广义的观摩学习,即不局限于向教师尤其是同行教师学习,而是要向一切语言表达的优秀者学习。具体来说:

  其一,要向百家讲坛的学者学习。要学习他们对讲稿的精心编织,对创新的执着追求,对讲稿软件的妙手制作; 要学习他们独特的授课风格---如纪连海的激情、刘心武的缜密、阎崇年的从容、易中天的妙说。

  其二,要向评书艺人学习。要学习他们的文学语言,学习他们对细节的刻画,学习他们对悬念的设置。

  其三,要向电视台电台主持人学习。学习他们组织会话讨论的技巧。

  其四,要向相声和小品演员学习。学习他们的幽默诙谐。

  其五,要向周立波学习。学习他的机敏睿智、雅俗共赏。

  其六,要向话剧演员学习。学习他们的发声技巧,特别是如何将话语清晰地送到最后一排听众的技巧。

  以上是笔者 20 多年来对提高授课艺术水平的一些体会。一孔之见,不当之处还望专家匡谬指正。

  参考文献:

  [1]张昌华等。 警句格言分类大辞典[M]. 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1989: 1287 -1288.
  [2]张昆仑。 关于货币职能问题的新探讨[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 2) : 13 -17.
  [3]张昆仑。 关于爆发经济危机原因的再思考---兼评若干经济危机理论[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 3) : 22- 26,49.
  [4]马克思。 资本论( 第 1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4: 127、205、823.
  [5]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6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