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素养提升视角下医学生“组织行为学”课改分析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韩玉
发布于:2017-06-09 共4805字
  摘 要: 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在医学类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制度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结合自己从事“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从“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角度如何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丰富和完善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医学职业素质;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
  
  1 引言。
  
  根据国家卫生部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每年培养的医学专业学生约 60 万名。 培养和塑造这些未来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素质,使其成为具有良好的职业修养和高尚的医德医风的医疗从业人员已成为目前医学类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问题。但是,当前对于医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大多还停留在医学伦理学范围。鲜有从组织行为学角度讨论医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形成,尤其是对医学生作为社会人的职业认知、职业态度、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的培养严重缺乏。加之医疗卫生行业环境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造成了很多医学生在毕业步入工作岗位之后,出现难以适应医院环境、对工作产生倦怠、不能与病人进行良好的沟通、缺乏协作意识等问题,非常不利于其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认同和发展。而“组织行为学”作为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主要内容就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实现协调个体、群体、组织、以及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更充分地调动和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对培养医学生的职业认知、工作态度、沟通能力以及团队精神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组织行为学”无论从课程理念设计还是教学方法选择上,都能给当代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完善一个重新审视和反思的空间,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笔者认为“组织行为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与意识放于中心地位,教学过程中以对学生的职业精神与素养、沟通协作能力、团队精神培养为主线、通过案例讨论、模拟体验和实践教学等手段,进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医学生具有责任意识、创新精神、抗压能力以及社交和管理技能,提升其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的竞争力。
  
  2 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对接。
  
  医学职业素质也称医师职业精神或医学专业精神。 美国内科医学委员会于 1994 年正式提出这一概念,并明确指出职业素质应包含的要素不仅有人道主义,还包括利他主义、责任心与服务、诚信和专业标准等。2002 年,美国内科医学委员会(ABIM)基金会、美国内科医生学会-美国内科学会(ACP-ASIM)基金会和欧洲内科医生联盟(EuropeanFederation of Internal Medicine)联合发起倡议并发布了《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宣言确立了“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的原则、病人自主性原则和社会公正原则”为医师职业精神的三个基本原则。同时,我国学者对这一概念也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研究。李本富认为,医学职业精神是医生在医务工作中应具备的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而职业认知和职业态度、职业情感和职业责任、职业理想和职业意志、职业良心和职业荣誉、职业作风和职业信念等都是其构成要素;姜恬、宛小燕对医学职业素质的定义是指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它包括了医德医风、人道主义、专业标准三个方面,这三方面构成了一个动态整体,共同反映了个人或组织的知识、态度和行为。这就与“组织行为学”所研究的内容实现了对接“.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个体及群体的心理、行为规律的科学。它的主要内容与医学生所需的职业素质维度正好相对应,医学专业的学生都应该通过自我情绪、人格,人生价值观与团队合作精神来正确认识自我、加强职业认同感与责任感、促进包括医患关系在内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现实引导。基于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模式的探索既符合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实际需要,同时又能按照教学要求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任务,也就是说将传统的教与学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改革。具体来讲:
  
  2.1 个体行为分析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行为分析来提高个体素养。
  
  “组织行为学”中对个体行为的研究是以基础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生理、生物学的相关知识,研究组织中的个体心理和行为特征。主要内容包括影响组织中个体行为的一系列心理过程:如自我情绪、人格,人生价值观与团队合作精神等。通过学习可以使医学生对自我情绪、人格,人生价值观与团队合作精神来正确认识自我、加强职业认同感与责任感,可以从容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妥善处理好来自于学习方面的压力,进入社会就业后,可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工作态度,平衡生活与工作中的各种毛盾,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新的人生。
  
  2.2 组织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将个人价值与组织目标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大局观念环境适应能力。
  
  “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理论解释了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如何实现组织发展,通过对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内部制度的研究,详细解答阐述怎样建立创新理念与不间断学习,达到组织系统的竞争力与良性持续发展。通过对组织变革的理解,可以培养医学生用发展的眼观重新对社会、医院、医疗行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这势必会对医学专业学生将来就业,从容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妥善处理好来自于学习方面的压力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进入社会就业后,可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工作态度。
  
  3 基于医学生素质培养的组织行为学教学观念的改革。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首先致力于相互尊重、相互倾听、相互参与的课堂文化的建设,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3.1 相互尊重。
  
  学生之间、师生间在理解彼此的人格和能力差异的基础上,真诚地接纳彼此,视他人为有尊严、情感丰富的个体,而非简单的、机械的工作角色。建立相互包容和赏识的关系。这是组织行为学课堂文化形成的基础。 每个学生都要摒弃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在课堂上表现出真诚、开放、公平、尊重的态度。认同和肯定其他同学。
  
  3.2 相互倾听。
  
  在课堂交流和讨论过程中努力做到延迟个人评判,不给他人的观点贴上“对”或“错”、“好”或“差”的标签,来消除他人对批评的担忧。努力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从而营造出一种畅所欲言、求异存同的开放氛围。在讨论问题时,要求学生微笑关注每一位发言的同学,不含偏见和臆测,及时调控和消除内心的不和谐“噪音”.
  
  3.3 相互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参与课上的每个环节,用心吸收和思考课程中的每个内容;这样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才能够用心参与和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色。如医生、护士角色等。
  
  4 基于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然,为了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仅仅革新教学观念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一些管理学的教学方法来保证上述理念的实施,以达到提升学习自主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效果,这些方法主要包括:
  
  4.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在管理学中的应用始于哈佛商学院。我国在上个世纪 90 年引入了该方法。目前,它已成为管理学相关专业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案例教学法是将学生置于“某一具体事件”的情境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系统的思考和彼此讨论的基础上,提出案例中的问题的解决方法。从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角度上看,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技能,如沟通、冲突管理、团队建设等,而且能够促进学生概念技能的发展,如情境分析、问题诊断、理论概括和归纳等能力。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实际和医院要求,我们在设计课程案例时,基于哈佛经典案例教学的方法之上,结合中国社会医疗行业现实情况,以学生身边医院及社会上的医疗热点问题编制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和案例及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诊断现实的能力。同时,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由于传统教育制度和方法的原因,很多学生依赖性和被动性较强。喜欢反复询问教师标准答案,总想着背会答案就能安全过关,因此,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一定要向学生讲明案例分析的评分要点并不是答案本身是否正确,而是在对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提升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分析能力。
  
  4.2 情景模拟法。
  
  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理解力、创造力、抗压能力和团队精神,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适当引入了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教学要求围绕某一组织行为学问题,尽可能人为创造某种组织管理活动的仿真环境,让学生扮演其中的各种管理角色,身临其境,从中学习和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知识及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目标。情景模拟法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性和趣味性较强,通过实践活动与过程体会并了解组织行为学这一学科中的一些抽象概念,活跃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以达到实现良好的教学目标。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提前使学生对将来的工作环境有所了解,为将来踏入社会投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良好的心理基础。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以组织行为学的课程内容为基础,开展孤岛求生、沟通障碍等情景模拟,学生表现出了对课程极大的兴趣,也促进了教师的授课热情,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4.3 认知测试法。
  
  “认知测试”的穿插是组织行为学课程的一大特点,是由其学科特点决定的。在教学中,针对人格、价值观、态度、气质等内容,笔者分别采用不同的认知问卷对学生进行测试。医学专业的学生都应该通过自我情绪、人格,人生价值观与团队合作精神来正确认识自我、加强职业认同感与责任感、促进包括医患关系在内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现实引导。同时增强了学生自我情绪控制,对个人及他人行为是非观的辨别能力,促进学生进入社会后自我适应能力。在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师引用了情商、价值观、决策风格等测试,都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4.4 多媒体教学法。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正在大刀阔斧的进行,而数字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已经被众多搞笑广泛运用。组织行为学是一枚多元化的课程,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可更多的借助多媒体来填充课程内容,比如通过在课堂上播放短片、图片及电视电影片段等方式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这种多元化的形式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团队建设一节,笔者结合大家非常熟悉的西游记视频,让学生理解唐僧团队建设的精要。引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显然更容易接受并对学习产生兴趣。同时,在课堂陈述环节,教师也应当鼓励学生有意识的多使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5 结语。
  
  基于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模式是满足医学类大学生职业要求的一种新的尝试,它并不是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摒弃,而是基于传统教学理念方法之上,结合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特点的一种创新尝试。它的效果也在实践中得到了肯定与支持。当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始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真正贯彻并有效推行这种教学模式还需要学校相关配套体系的支持,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关注。
  
  参考文献:  
  〔1〕姜恬,宛小燕。浅议如何定义医学职业素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6):815-816.  
  〔2〕陈晓奕,赵邦,袁利,莫丹。三个角度探讨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J]. 卫生软科学,2015,29(12):783. 
  〔3〕李本富。试论医生的职业精神[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6):3-4.  
  〔4〕姜恬,宛小燕。浅议如何定义医学职业素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6):815-816.  
  〔5〕邹琼。情景模拟教学在《组织行为学 》课程中的应用[J].理工高教研究,2008(1):134.  
  〔6〕周烁,贾国葆。关于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01):83-84.
  〔7〕廖美玲。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初探[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0(06):93-95+98.  
  〔8〕马玲娜,尹梅,仰曙芬,孟德昕,姜欢,娄玉红。实习教学医院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05):658-660.  
  〔9〕卢佼佼。论新形势下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03):244-247.  
  〔10〕宋晓亮,王庸晋,魏武,王金胜,李红倬,申虎威。以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05):3-4.
原文出处:韩玉. 基于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探析[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3):79-81.
相关标签:课改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