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近年来,我国滨海旅游业发展持续保持良好态势,在海洋产业中所占比例不断升高。统计显示[1-3],2004年、2008年和2013年滨海旅游业在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构成中分别占26.2%、28.0%和33.9%,已成为增长最快的海洋产业。
滨海旅游业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其依赖的核心要素始终是天然的滨海和海上旅游资源。合理保护和开发天然旅游资源,成为确保滨海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与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相比,天然滨海旅游资源的修复更加困难,甚至往往是不可逆的。因此,有计划地合理控制规模,优化空间布局,有序开发利用海岸线、海湾、海岛等重要旅游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海洋综合管控能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自2002年起,我国开始实施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在2012年颁布的《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4]中将旅游休闲娱乐功能列入8类海洋功能之一,明确“旅游休闲娱乐区是指适于开发利用滨海和海上旅游资源,可供旅游景区开发和海上文体娱乐活动场所建设的海域。
包括风景旅游区和文体休闲娱乐区。”尽管在2012年以后批准的省级海洋功能区划中,都清楚地划定了各个旅游休闲娱乐区的范围、边界,提出了海域和环境管理要求。然而从掌握的实际情况来看,旅游休闲娱乐区还是成为海域管理工作的难点,特别是在旅游基础设施用海方面。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1)旅游基础设施用海[5]定义涵盖的用海内容和方式均较为广泛,特别是涵盖了建设填海造地[指填成土地(形成有效岸线)后用于旅游开发和建设宾馆、饭店等的海域].部分此类项目为了提高项目的收益占用海域空间资源不够“集约、节约”.
(2)一个县(区)行政区管辖的海域内可能存在不止一个旅游休闲娱乐区,虽然在海洋功能区[6]划定过程中,考虑了自然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等要素。但是在现实中,很难将滨海旅游项目开发的强度与整个区域内多个旅游休闲娱乐区的管理统一起来。造成单个旅游区的资源开发合理,整个区域考虑却“过度”或“不平衡”的现象。
(3)与工业、交通运输等涉海行业相比,滨海旅游开发的相关规范不尽完善,更是很少有对旅游基础设施用海(地)强度的规定。以2014年颁布的《游艇码头设计规范》(JTS165-7-2014)为例,仅给出了配套应有设施的名称,并没有对用地标准进行限定。
(4)滨海旅游资源评估模式不够完善:除了在自然保护区内,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受到集中管理外,大部分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系统的管理和评估,滨海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对滨海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旅游景观造成严重破坏。
对于以上4个方面的问题,定义的细化和相关行业规范的建立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然而完善滨海旅游资源的评估模式,可以为滨海旅游的开发和发展提供指导,实现滨海旅游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针对滨海旅游资源的评估,本研究基于生态足迹原理,从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两个角度,探索了一套可行的滨海旅游资源评估方法,并对大连旅顺口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分析验证。
2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方法。
2.1旅游生态承载力。
旅游生态承载力(tourism ecological capaci?ty,TEC)为一个旅游区域所能提供给旅游者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总和[7].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的重要工具,是衡量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否和谐统一的重要指标。对于某一特定地区来说,旅游开发活动是否在旅游生态承载力之内,是衡量该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程度的重要依据[8].
根据生态承载力的定义,得出旅游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方法为:
式中:i为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海域、建设用地);Ai为各类型土地面积;ri为均衡因子;yi为产量因子;R为旅游产值在区域GDP中的比例系数。各类型土地的面积和旅游产值在GDP中的比例系数R以当地政府的统计数据为准。均衡因子rj,和产量因子Y的确定需要通过查阅文献进行获得。
图1对旅游生态承载力的概念进行了形象地描述。当区域的旅游开发规模处于阈值下限附近或者以下时,该区域的旅游开发利用状态处于“弱载”或旅游资源尚未充分利用的水平。此时该区域可以通过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和推广来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强度;当区域的旅游开发规模超过阈值上限时,该区域的旅游利用状态处于“超载”和旅游资源开发规模过度的水平。
倘若该区域长期处于此状态,则该地区的旅游环境系统将会出现退化现象。对于“超载”现象,可以通过价格调节来控制旅游者人数,通过特色旅游项目实现旅游者进行时空分流,并且避免新旅游设施的建设,使该地区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因此,旅游资源开发阈值上限的确定对于一个区域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基于生态足迹原理,设计了一个模型用于计算沿海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极限规模。
2.2旅游消费生态足迹。
根据旅游的定义,旅游消费通常涉及交通、住宿、餐饮、购物、休闲娱乐和旅游观光等6个部分。但是据文献报道[9]
,在旅游生态消费足迹的计算过程中,若按照以上6部分进行计算将存在数据重复计算的现象,如:旅游区内休闲娱乐和游览观光的占地面积已经包括在旅游区的土地面积内,而休闲娱乐和游览观光还在重复计算[9-11].因此,本研究确定旅游消费生态足迹(tourism ecological foot print,TEF)分为交通(TEFt)、住宿(TEFa)、餐饮(TEFf)和购物(TEFs)4个部分。综上,本研究中旅游消费生态足肌≡EF的计算公式如下:
2.3旅游资源极限开发规模计算模型。
根据生态足迹理论、旅游生态承载力和旅游消费足迹的定义,设计了沿海旅游资源的极限规模计算模型(图2)。该模型主要包括以下三步。
(1)某年某区域旅游生态承载力(TEC)和旅游消费生态足迹的计算,旅游人数的统计。
(2)旅游生态足迹盈余/赤字(ΔTEF)和人均旅游消费生态足迹(TEF0)的计算,具体公式如式(3)和式(4)所示。
式中:
TEC为旅游生态承载力;TEF为旅游消费生态足迹;TEF0为人均旅游消费生态足迹;荦为人数。
(3)当第二步计算结果是赤字时,计算过程将终止,则该区域的极限开发规模应该是TEF为0时的旅游资源开发水平。若第二步计算结果为盈余时,则计算过程将继续,可以预测旅游区潜在开发规模,具体如式(5)所示。
本研究在模型中以旅游人数来量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当区域出现旅游生态足迹盈余时,计算出潜在开发规模荦0.由于沿海旅游区域的土地资源紧缺并且其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海边,其旅游设施主要通过填海造地来实现。在本模型中,通过限定两个极限条件(旅游设施以承载旅游人数的三星级酒店为代表,并且假设新建旅游设施均通过填海造地来实现),计算出潜在的开发规模(以填海面积计)。
3大连旅顺口区旅游资源开发分析。
3.1旅顺口区的旅游生态承载力。
旅顺口区位于辽东半岛的最南端,大连市的西南部,属大连市辖区。地处120°57′00″E-121°28′30′E′,38°40′00″N-39°10′00″N之间;南与东南濒临黄海,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与朝鲜半岛跨海毗邻;西与西北依傍渤海,与天津新港一衣带水,与北戴河海滨遥相媲美;东与东北连接陆路,与大连甘井子区接壤;处于环黄渤海陆域部分的中心,距大连市中心45km.
旅顺口区三面环海,一面接壤,由长白山系千山余脉构成沿海丘陵区,陆地属于辽东半岛低山丘陵的一部分。旅顺口区地貌主要特征表现为:境内多丘陵,少平原;滨海岩溶地貌发育比较完全;成层分异明显;海岸曲折,港湾众多。旅顺口区具有丰富的沿海旅游资源,并且是大连市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根据《2012年旅顺口区统计年鉴》,利用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对旅顺口区的生态足迹进行了统计计算(表1)。统计结果显示,旅顺口区的土地类型主要是林地、海域和耕地。这与旅顺口区的沿海地理位置和丘陵地形地貌特点是相契合的。另外,结果显示用于城镇建设的用地的土地面积仅次于林地,并且高于耕地。这主要是近年来旅顺口区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造成的。[12]
面对日益增加的建设用地需求和耕地保护要求的矛盾,科学的填海造地将成为缓解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由于填海造地对海洋环境也会造成一定冲击,并且合理填海造地和严格控制填海面积是国家科学用海的基本要求,因此确定填海造地的极限面积是必要的。下文将通过生态足迹对旅顺口区用于旅游设施建设的极限填海面积的规模进行预测。
在旅顺口区生态承载力的计算过程中,采用Wackernagel等的均衡因子狉犻[10];采用刘某承等的量产因子狔犻[13].根据公式(1),计算得到旅顺口区的生态承载力犈CC为34192.6ghm²,其中旅游生态承载力TEC为2051.53ghm²,旅游产业的GDP贡献率为0.06.
3.2旅顺口区旅游生态消费足迹。
根据《旅顺口区年鉴》的统计和公式(1)和公式(2),可得区域旅游生态消费足迹为1047.27ghm²(图3),其小于旅游生态承载力。这说明旅顺口区旅游生态足迹是盈余状态,该区旅游资源开发规模还较小,其仍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结果显示,旅顺口区旅游消费中购物消费所占比例最高。这说明旅游经济的发展对于拉动地区的内需和商业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图3所示,在旅游消费中,交通费用的比例处于较高水平。这从侧面也反映了旅顺口区旅游的知名度逐渐提高,吸引了更多的远距离游客,同时也为哈大高铁的建设、飞机航线的增加带来了旅游经济红利。
另外,住宿费用的比例也处于较高水平。这说明旅顺口区的酒店还存在供不应求的状态,进而导致住宿费用还处在较高水平。旅顺口区城建用地不足,使具有相当规模的酒店数量有限,因此探索新的旅游设施建设方式是旅顺口区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对于广大海域的科学合理的利用。图3中显示餐饮的消费所占比例最低,这是因为旅顺口旅游的餐饮消费主要是以海鲜为主,海鲜大部分是当地生产,导致旅游餐饮消费水平较低。
3.3旅顺口区旅游资源潜在开发规模。
旅顺口区旅游潜在开发规模如表2所示。
表3结果显示旅顺区旅游生态足迹盈余为1004.26ghm²,这说明旅顺口区的旅游资源还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同时也预示着旅游业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将会是旅顺口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公式(4)和公式(5)得出,旅顺口区的旅游潜在人数规模为774.8万人,这也再次证明了旅顺口区的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巨大。
通过以上介绍的模型,计算了旅顺口区用于旅游设施建设的潜在填海面积。模型中的两个假设条件:①旅顺口区旅游潜在人数规模所需要的旅游设施全部以三星级酒店为代表;②酒店建设所需要的土地均通过填海来实现。计算结果显示,旅顺口区用于旅游的潜在填海面积为293.5hm²,占《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规定的旅顺口区旅游休闲娱乐用海面积的6.6%.
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某一年国民经济发展预测中旅游增长人数在潜在人数规模中所占比例,来确定旅游用海审批规模。以2013年为例,旅顺口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预计旅游人数增长规模为40万人次,其占潜在开发规模人数的5.2%,由此可以计算出2013年旅游用海面积大约为15.2hm²,这样为旅游用海面积提供了量化指标。因此该模型能够为政府在规划旅游填海面积和合理科学用海提供了相应的数据支持,同时也为地方发展海洋经济和保护海洋环境提供必要的科学支撑。
4结束语。
(1)基于生态足迹原理的沿海旅游资源开发潜在规模预测模型适用于一个沿海县(区)行政区内拥有多个海洋旅游休闲娱乐区的情况,可以实现对某一特定行政区内最佳生态容量下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填海规模的评估。通过对现有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填海规模的统计,还可以求算出区域内的剩余量。如果能够结合本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目标数据,利用模型还可以计算未来本区逐年对滨海旅游基础设施填海指标需求量,优化、统筹指导规划年内本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开发活动。
(2)通过该模型进行区域旅游配套基础填海造地评估主要具有以下4个方面优势:
①由于选定的区域为沿海市、县(区)等行政区,具有逐年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模型计算提供了稳定的基础数据来源;②由于选择指标涵盖了社会经济中的诸多客观要素,可有效降低主观意志在海域评估中的作用;③模型不但可有效评价区域内现有旅游基础设施填海开发所处的“健康状态”水平,还可量化相应的指标;④模型的评价具有前瞻性,可为管理者提供量化的滨海配套旅游设施逐年开发强度指标,为管理者对区内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的统筹、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3)该模型具有进一步开发的可能性。一方面,是通过掌握行政区内每个旅游休闲娱乐区周边的规划材料,进一步完善模型选用的参数,譬如使用修建性控制规划中提供的规划数据;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极限理论”研究区域承载能力的极限,判断是否存在过度开发行为,是否应该及时启动海洋生态修复活动,以及判断修复的最小规模等。
参考文献:
[1]国家海洋局。2013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Z].2014.
[2]国家海洋局。2008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Z].2009.
[3]国家海洋局。200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Z].2005.
[4]国家海洋局。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Z].2012.
[5]国家海洋局。HY/T123-2009海域使用分类[S].2009.
[6]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17108-2006海洋功能区化技术导则[S].2006.
[7]崔凤军。论旅游环境承载力:持续发展旅游的判据之一[J].经济地理,1995,15(1):105-109.
[8]王辉,林建国。旅游者生态足迹模型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计算[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5,31(3):57-61.
[12]大连市旅顺口区史志办公室。2012年旅顺口区统计年鉴[Z].2013.
[13]刘某承,李文华。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中国各地生态足迹均衡因子测算[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26(5):4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