栟茶古镇是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人类聚落,是历史和时代发生在一定地域空间和历史时期内军事、商业、贸易等元素的积淀物,由街道、民居、衙门、祠庙、码头等构成立体的空间场所,形成并维持苏北海洋文化特征。它依托这种具有民俗特色的环境氛围,古老纯朴的海洋文化生存环境和古镇居民闲适恬淡的生活方式,迎合了现代人回归本原的心态和理想,强烈的吸引着身处“樊笼”的都市人。
一、栟茶古镇开发在沿海大开发中的定位
1、沿海大开发对旅游的要求与定位
随着江苏新一轮的沿海大开发,做为苏北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连接连云港、盐城和南通的苏北公路建成通车,通州湾大规模的吹沙造田,南通沿海掀起了建设的高潮,沿海市镇迸发出勃勃生机。但曾经作为经济文化中心的沿海古镇,随着经济模式的转型失败而逐渐衰败,成为沿海经济发展的滞后地带。古镇丰厚的历史遗存成为阻碍当地经济发展的经济洼地,如何挖掘古镇资源,迅速提升古镇的地位成为当今时代沿海开发的一个新课题。随着江苏沿海 “三极、一带、多节点”的空间布局框架的建立,连云港、盐城、南通成为沿海的旅游黄金地带,由贯穿三市的沿海公路串联成为一线,在这个黄金海洋旅游线路上,将深度挖掘具有价值的旅游节点。处于文化交汇地带的栟茶古镇做为南通独具特色的“江海旅游”门户,具有以一柱楼诗案为代表的深厚文化底蕴、兼具北方敦厚与南方优雅的建筑特色,面临大海的自然风光而成为南通旅游开发的重中之重。
2、古镇开发的优势
在整个沿海旅游的空间分布上以沿海的栟茶古镇为圆心,可以清晰的看出其独特的优势,北侧以海洋旅游着称的连云港,西侧南侧以古镇为主题的溱潼、甪直等开发成型的景区,而在这个方圆百公里之间范围内几乎没有可以竞争的成熟景区。其次在景观的组合上,栟茶古镇具有千年古镇的人文辉煌和丰厚的物质载体,也具有自然海洋风光的浩瀚和苏北乡村的淳朴。栟茶古镇位于南北文化的交界地带,是以移民文化着称的南通文化代表,来自北方和南方的移民交汇融合,结合沿海独特的气候地域条件,并以海洋为依赖的,区别于陆地文化的海洋文化,在海洋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北方古镇的豪爽也具有南方古镇的细腻的建筑形式。而且江苏的海洋风光,不同于南海的椰林沙滩,为滩涂地带,具有西部沙湖的景观和海洋的气势磅礴。随着沪通铁路的修建,南通成为交通枢纽,连接南通和栟茶的海洋铁路形成栟茶交通新的动脉,新 225 省道形成补充,完善的交通网络使原来的天涯海角成为旅游天堂成为可能。
3、古镇开发需解决的问题
历史上南通是海盐的主产地,在晒盐和运盐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后勤服务中心,这些中转站因盐业的发达而逐渐辉煌,又随着民国时期的废除海盐而逐渐衰退,在新时期的开发中因陆路交通不便而没能借开放的东风再次腾飞,可喜的是也因此避开了大拆大建的摧毁式开发厄运,保留下了完整规模的古镇。随着沿海大开发,古镇的保护被提上日程,但不加创新的古镇开发模式,单纯的古镇历史人文游、单一古镇纪念品、严重雷同的古镇餐饮,成为阻碍古镇旅游开发的瓶颈。栟茶古镇的开发需跳出单纯依赖古镇的雷同竞争,使海洋和古镇联合,形成丰富的海洋底蕴的古镇旅游区。其次古镇的旅游避免拆古建新的模式,栟茶古镇建筑质朴甚至简陋,但那是沿海人民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不能盲目的模仿苏南的富庶,而失去了苏北沿海的本原。保持古镇的空间肌理,不能随意改变栟茶古镇凤凰展翅的水系空间,恢复古镇的道路体系,水系和交通撑起了整个古镇的环境结构,保持其环境结构才能保证其原汁原味。第三解决古镇管理体制问题,建立区域联动互补开发理念,不是沿海港口建立海印寺增加人文气息,古镇开发海鲜增大海洋文化,而是二者合一统筹开发,统一管理,共赢共生。
二、栟茶古镇海海洋开发的实施方案
1、古镇海洋联动的总体构想
从宏观的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出栟茶古镇周边的景观格局,宽阔的栟茶运河蜿蜒入海,平行于运河的范公堤气势磅礴,二者将栟茶古镇和洋口港风景区连成一体,范公堤为北宋诗人范仲淹担任泰州西溪 ( 今东台 ) 盐仓监时力排众议,征调民夫,历时四年完工,范公堤内预报潮讯的避潮吨星罗棋布,构成了沿海平原的一道人文景观。盐业是古代南通经济的命脉,南通人的生活习惯、社会制度都和盐业息息相关,运盐河在南通境内纵横交错,河畔码头鳞次栉比,盐棚、盐店河岸一字排开,码头上被岁月涤荡而铮亮的石条诉说着昔日的繁华与艰辛,运河两岸分布农田,展示苏北沿海的乡村景观,乡村作为南通地域文化的中流砥柱,在城市化和连片良田的创建过程中逐渐萎缩,乡村的建筑从草房、砖瓦房、本地楼房到别墅,迅速的改变着南通乡村景观,运河两岸从农业景观和建筑的配置上力求本土化,使之成为南通乡村风貌塑造的试验田。同时栟茶古镇以中市街、东西大街、北大街为代表的街道空间,以三道并列的护城河组成的凤凰展翅的水系,保存了完好的古镇空间结构。建筑以其质朴的风貌,融汇了城市和乡村的建筑特色,成为运河一端的人文中心。运河的另一端现已初具规模的洋口港风景区,站在大堤上,广袤的滩涂潮水褪去水草在夕阳的掩映下,泛着粼粼的波光,一幅西部沙湖的风光,海水涨潮,一片苍茫,展示东海的波澜壮阔,港口如织的渔船,路边晾晒的渔网,岸上琳琅满目的鱼品,滩涂上赶海的海子牛车,共同谱写一篇海洋生产生活的诗篇。
2、机制构建
对于统筹开发最大的的瓶颈是管理机制的问题,打破地域利益格局限制,加速沿海景区的融合,建立南通滨海旅游开发区,提高其管理级别,是长远的解决方法。
目前两个镇级单位应加快建立一体化管理机制,成立旅游管理委员会,以联席会议的模式解决景区发展问题,确定共同的发展目标,在共同的发展目标中探讨两个景区各自的发展重点,避免重复雷同投资,形成互补的旅游优势,实行旅游收益的按比例分成。
基础设施是一个景区必不可少的硬件支撑,目前道路已经基本畅通,但旅客的吃住游的必要设施还难以支撑目前的旅游需求,首先沿海的住宿数量不足,级别不够,不能提供有质量的餐饮;古镇内住宿几无可能,餐饮的开发尚不具规模,卫生设施、标语标牌都没有充足的设置,联系古镇和海洋的运河和范公堤道路设施不完备,景点荒芜,需要充足的投资改善基础设施,为开发创造物质基础。
市场营销是景区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手段,通过深层次的挖掘潜力,确定四大主题,古镇人文、范公堤贴近自然的运动、运河乡村景区、洋口港的海洋景观,通过媒体渠道对特定人群实行定点广告。
三、海洋文化影响下的古镇开发
古镇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具有整体性、丰富性的特点。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其内容应包括物质形态文化、非物质形态文化和生态文化等三个方面。成功的保护与开发,应该是三方面相互协调的结果。
1、物质空间体系营造
保护古镇整体物质空间体系,一是要保护古镇物质空间结构及其要素,栟茶古镇空间由十字交叉的街道系统组成的空间格局,和微观的巷道、院落建筑组成的空间肌理共同形成古镇的显性风貌,这些实实在在的可触载体向世人展示其淳朴的风情。古镇开发应对对古镇实行整体的分区规划保护应,将古镇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外围风貌区。各个部分本着“局部保护、重点建设、全面提高”的原则进行修复与保护。将西大街部分、中市街、东大街和北大街划为核心区,核心区的建筑将以传统风貌、传统材料和传统工艺为主进行修复,对于和古镇风貌冲突的银行邮局和超市要果断的予以拆除。恢复其固有边缘代表性建筑如主要庙宇、牌坊、祠堂和一柱楼等,形成镇区主要的旅游和文化载体。同时划定护城河以内的其他部分为缓冲区,缓冲区内建筑功能要以居住和旅游配套为主,该区域的街道要兼顾现代交通和街道断面比例,风貌上要和古镇协调,沿河部分要强化界面管理,加强岸线轮廓设计使河岸成为沿河旅游的重要载体,做到人在河中船移景移游古镇的特定效果,沿河岸边设置盐棚、盐栈、码头、牌坊、庙宇,尽量形成可以在水路上同旅客进行完善的文化交流。景观轴线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使水上交通和路上交通形成相互贯通的景观轴线,使游客看到完整栟茶古镇。在在沿河的外围作为古镇和现代城市的缓冲区,该区域建筑要兼顾古镇的特色,注意界面的完整和层次。
2、生态环境体系营造
古镇保护除了保护本体外还应保护古镇整体存在的聚落环境体系。古镇作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是古镇空间自组织发展与他组织干预 ( 如人为的规划干预 ) 综合作用的结果。栟茶运河是承载古镇盐业文化主要载体,范公堤、盐墩和乡村景观是辅助载体,共同组成栟茶的生态环境。而这个生态环境的营造为乡村游打下基础。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运动钓鱼,以及一些文化与传统有关的区域民俗旅游活动。
打造一个南通休闲的场所可以很好地维护栟茶古镇的外围生态环境,首先范公堤两侧茂密的水杉形成天然氧吧,在氧吧内完善基础设置,设置必要的场地,卫生设施,服务设施,使之成为运动的场所。在运河两岸布置具有南通特色的民居形成南通乡土展览馆。南通在短短的半个世纪,建筑更新了四代,第一代是稻草或者芦苇做顶,芦苇编笆做墙壁,为了防风墙壁里外抹泥,这就形成了质朴的南通草房。第二代建筑是砖瓦房,兼具北方的豪迈与南方的细腻,多样的脊饰翔实的叙述了南通的海洋文化内涵,第三代砖瓦房变成了二层,但其材质造型都还是传承了南通地域特色,改革开放富裕的南通人使别墅迅速遍地开花,完全脱离了南通的地域环境。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已经势在必行。
农村由于经济的考量,传统农作物越来越少,在古镇和范公堤之间划定区域,种植传统农作物,使绿油油的小麦覆盖寒冬大地,金黄油菜迎来初夏的芬芳,棉花玉米大豆吸引城里人的农业科普。同时结合建筑种植特色经营,使采摘的乐趣贯穿于旅游之中。使连接栟茶古镇和洋口港旅游区的之间地带成为农业观光游的基地、健身休闲的去处,体验农村原生态的天堂。
3、古镇文化体系营造
保护古镇的文化空间体系,首先保护古镇传统的生活场景与文化形态,原住民的生活是民俗文化的承载者,是民俗旅游展演的主体,开发古镇要保证原住民的数量,提供保护性政策保护原住民的利益,使他们的生活能够延续下去,保证古镇文化的传承。同时“尊重百姓生活,挖掘生活中的人文精神,使古镇人民千百年来的吃的美食、住的文化,行的艺术原汁原味的展示给游人。栟茶古镇游五种代表文化,第一饮食文化,优美动听或发人深省的历史典故将天下第一鲜的如东小吃赋予文化内涵,形成饮食文化体系;第二以儒佛文化为代表的移民背景地的传统文化,是影响古镇的重要文化因素,儒家文化以文庙为载体影响着栟茶学子,佛家文化的东岳庙、寿圣寺等,这些庙宇构成了古镇的精神文化空间,同时也满足了孤寂的外来移民充分交流的场所需求。第三栟茶的盐业文化,栟茶因盐而生,因盐而达,盐竭镇衰,盐业的发展和古镇的物质生产、经济贸易、社会活动、文化娱乐等方面息息相关,并约定俗成了固定行为方式和行为规范,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岁日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和民间文学艺术等。第四冤狱文化,一柱楼诗案闻名全国,该案反映了栟茶一段悲惨的历史,也反映了清代文字狱的猖獗和危害之大;第五红色文化,蓝色海军的成立也和栟茶古镇息息相关,在栟茶地区成立了第一支海军,栟茶是海军实实在在的发祥地,海军当年使用的第一台发报机、第一台缝纫机均在栟茶,同时各类战役的指挥部旧址均保存完好,这些都为沿海古镇增添了当代旅游的魅力。
4、海洋组团环境营造
海洋组团的整体环境营造首先挖掘海洋文化、开发海洋旅游产品。样式丰富而特色鲜明是旅游产品开发为宗旨,南通地域特色的海洋文化是洋口港海洋开发的主题,成陆伊始,各地流人被强制劳动改造,成为最初的煮盐人,待到滩涂开放,移民进入海滩成为持续加入的沿海开发大军。
煮盐成为海洋最大的景观,盐墩、盐灶、晾晒场、草料场、芦苇水草荡,草屋成为一个完整的煮盐文化载体群。盐墩负责观潮,盐灶用于煮盐,芦苇水草提供燃料,草屋为盐民简陋的居所,广袤的海滩,袅袅的轻烟、成堆的海盐、连片的茅屋展示煮盐的艰辛。海子牛拉着牛车赶海是海洋开发的代表性景观,海子牛对于早期的渔民是主要交通工具,因其蹄大不易陷入淤泥,脾气温顺,吃苦耐劳而成为渔民忠实的朋友,至今南通民居的屋脊均来自于海子牛的牛角,海子牛拉着传统的板车,载着兴高采烈的人们走向海洋的深处,在近水的滩涂的软软的泥地上尽情嬉戏,捡拾南通的海鲜文蛤,成为人们体验性的海洋旅游产品。海洋离不开水,海洋浴场也是不可替代的产品,但南通水质较差泥沙含量大,没有自然的沙滩,海水需静置沉淀泥沙,沙滩需人工修筑,小型化是一个适宜的开发途径。海洋产品的地域特色化,海洋产品过于雷同是目前旅游的通病,开展设计竞赛,开发特色小产品,为海洋文化增添色彩。
三、结语
栟茶古镇历史悠久,人文积淀丰厚,在开发的大潮中因其价值认识不足而逐渐衰落,沿海的港口因其基础设施不完备而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今古镇栟茶已经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其文化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而沿海港口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两者开发的条件都已具备,深刻挖掘二者海洋文化的精髓,强强联合,互补开发,打造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古镇开发模式,使之成为沿海旅游的开发典范。
参考文献 :
[1] 程志勇 . 古镇旅游动机及旅游开发研究 [D]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4):1
[2] 黄江平 . 上海古镇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宏观思考[J] 社会科学 2003(9):120
[3] 王云才 . 江南六镇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及持续利用对策 [fJl.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6 (40) 1:107
[4] 别林娜天府古镇空间结构分析及旅游开发策略[D]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50
[5] 王芳 . 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D]. 南京 :南京大学,2006 :160
[6] 陈天培.谭宏.渝西经济走廊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I. 西南交通人学出版社,2006 274
[7] 谭宏古镇保护与开发的保障机制城市问题 2010(10):56
[8] 谢元鲁主编 . 旅游文化学 . 北京市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7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