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旅游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各地区大力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然而,在旅游规划与保护中,较之自然灾害对景区生态退化和景观破碎化的影响,人为因素对景观连接度的破坏更为严重,如某景区开发过程中,开发商在景区内随意修建房屋,破坏了景区视觉上的整体美和协调,导致景观连接度降低。景观连接度是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的测定指标。在生态学研究中,廊道对于生态景观连接度来说,能够加强斑块间联系,传输物质、能流等信息。廊道的建设与保护直接影响整个景观的连接程度。在旅游规划中如何通过廊道的建设来维护景观连接度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文中在分析廊道功能的基础上提出旅游规划中需建立完善的廊道体系,进而加强景观连接度。
1 文献综述
1. 1 景观连接度与景观规划
王嘉漉( 1992) 在研究景观规划理论时提到: "结合生态学思想,应将景观客体和人看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进行景观设计"。作为生态系统,必然应考虑其稳定性。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景观的连接程度。景观连接度概念是由 Merriam 于 1984 年提出的,认为景观连接度是测定景观生态过程的一种指标。Taylor( 1993) 认为连接度是景观促进或者阻碍资源斑块之间运动的程度。而陈利顶、傅伯杰( 1996) 从景观要素的内在联系角度完善了景观连接度的概念,认为景观连接度是研究同类斑块之间或异类斑块之间在功能和生态过程上的有机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是生物群体间的物种流,也可能是景观要素间直接的物质、能量与信息流。
Van Langeveld( 1994) 提出景观规划必须从生态学的角度综合考虑景观中自然的和社会经济的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空间作用和空间关系。由此,景观连接度作为生态学的概念,自然应将其考虑到景观规划中。韩向颖( 2008) 在研究城市景观时提到城市规划应考虑景观连接度,因为城市是典型的人工景观,而且提出有些城市已经有意识地将景观连接度原理运用在规划中,调整城市景观空间结构,取得了一些显着成效。吴昌广( 2010) 等指出景观连接度理论是景观规划的基础。秦莉萍( 2010) 在对城市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也提出应运用景观连接度原理,遵循景观规划体系的原则和方法。因此,景观规划应从生态学角度,将景观连接度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
1. 2 景观连接度与廊道
廊道作为景观要素中重要的一部分,指的是景观中与相邻两边斑块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Damschen( 2006) 等提出景观保护的核心是连接度问题,而在连接度保护方面,保护的基本连接结构应该是廊道。通过廊道的建立,可以在较大程度上缓解生境破碎化问题。Forman( 1986) 总结了廊道的五大功能: 栖息地、通道、过滤、源和汇。Hess( 2001) 对廊道的功能也做了论述,认为廊道可作为动物的栖息地、动物迁徙的路径、屏障、生态过程的过滤器以及种群的源或汇。刘滨谊( 2008) 考察安徽省铜陵市大铜官山地区的谷地生态廊道布局发现,该地区由一个谷地六条廊道组成,这些廊道可将东南山体流入的生态流引入城市,形成有机整体。因此,廊道的存在与否将影响景观的连接度,合理的廊道建设可提高景观连接度。
此外,Mara Goldman( 2009) 在研究连接度问题时提出将工具( 地理信息技术、电脑建模) 、方法( 野生动植物监测、储备设计、生态和空间建模) 、理论( 岛屿生物地理学、集合种群理论和景观生态) 运用在廊道建设上将有利于景观的稳定性。廊道连接的不仅仅是分离的生态斑块,它还连接人、各种理论、不同学科、社区以及技术工具等。因此,廊道建设是一种可行的保护景观连接度的措施,同时也是一个可实践的修复景观连接度的策略。旅游规划中,重点进行廊道建设是有必要的。
2 廊道对景观连接度保护的功能
廊道在景观结构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中只针对廊道作为通道、源和汇这三个功能进行讨论。只有廊道功能的发挥,景观连接度才得到提高。
2. 1 廊道作为通道
通道是廊道最基本的功能。廊道的其他功能都以其通道的功能为前提。在自然力的作用下,水、养分、种子以及有机物质等可在廊道中移动,供给动植物以及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能量如日光、风、雨等进入景观生态系统中,在生态斑块内移动,又通过廊道使其在生态斑块与人之间移动。甚至,景观系统所蕴含的美学、知识体系等信息也要通过廊道,传递给各个物种。没有廊道,物质、能量和信息都无法在生态斑块与人之间传递,整个景观生态系统将会陷入系统瘫痪的危险境地。
2. 2 廊道作为源
廊道可以表现为旅游功能区之间或功能区内部的狭长林带、交通线及周边带状或线状的树木、草地、河流等自然组分。因此,廊道可以是源。源为景观中的其他组分提供能量、物质和生物。当廊道表现为带状树木或草地时,它可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此时它是氧气源。同时,树木为人类提供生活所必需的木材,保证人类的基本生活。当廊道表现是一条河流时,它是动植物及人类的水源。除此之外,廊道里移动的物质,如植物、养分,甚至是噪音、灰尘等,都可以自廊道扩散到生态斑块及人类当中。因此,廊道可作为一个强大的供给源。
2. 3 廊道作为汇
廊道具有汇的功能。汇与源的作用正好相反,它从周围吸收能量、物质和生物。Kenneth( 2012) 编制了生态系统服务流图( 图 1) 。
图 1 的核心思想是: 当源区中存在有利载体时,如水供应,经过汇区的吸收、消耗,减少了有利载体的数量,只有一部分的水供应能够顺利的到达使用区( 即人所在的地区) 。反之,当源区中存在有害载体时,如洪水、沉积物等,通过汇区的吸收、分解,可限制住有害载体到达使用区的数量。
根据生态系统服务流的概念,改编绘制了图 2,将景观生态系统的生态斑块作为源区,人类作为使用区,将廊道作为汇区,因为廊道具有汇的功能,且与斑块及人类联系紧密。因此,依据图 1 的思想,廊道的功能是吸收从生态斑块中移动而来的载体,并减少、降低其数量,无论生态斑块里是有利载体还是有害载体。
3 构建完善的廊道体系
前文主要分析廊道具有通道、源和汇的功能。在旅游规划时,将廊道在整个景观生态系统中合理布局,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才能保证景观的连接度。除此之外,仅仅有树木、草地、河流等这类实体性质的廊道是不够的。景观连接度的构建还需要建立其他特质的廊道。文中将景观基质看作是旅游地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社会特征。因此,廊道作为景观基质中的一部分,也就具有人文社会特征。据此,文中提出建立制度廊道、技术廊道、道德廊道和管理廊道,作为实体廊道的补充,构成一个完善的廊道体系,共同强化、促进景观连接度( 图 3) 。
3. 1 制度廊道
景观的连接可能涉及多个土地区域和司法管辖区,需要土地所有者和管理机构之间的合作。土地是最为重要的环境要素和自然资源,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不断发展的根本所在。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的土地公有制结构,城市土地为国家所有,农村土地为农民集体所有。我国从 1978 年开始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土地产权关系,农户拥有土地直接产权并可承包经营三十年。我国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因此,在涉及乡村地区旅游的开发中,可通过流转的方式解决土地与旅游开发规划的矛盾。土地所有权的合理解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都有赖于制度的安排,制度的完善以及合理实施是景观连接度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景区规划中一定要建设制度廊道,以法律条例规范景区管理。
3. 2 技术廊道
技术廊道即技术通道,没有技术支持,廊道无法精确地建立起来。传统的方法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景观规划的需要。3S 技术在旅游景观规划中的应用越来越得到认可。3S 技术即遥感( R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全球定位系统( GPS) 。RS 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多分辨率、多波段、多时相的地表信息( 如野外地面调查数据、辅助图件、遥感图像等) 。GPS 可以解决定位精度低、复位难、工作量大的问题。GIS 可以将零散的数据和图像资料加以综合并存储在一起,并将文字和数字资料高效地结合。除此之外,电脑建模、野生动植物监测等技术都可运用到景观规划与保护中。廊道的构建通过地理空间技术变得格外清晰,因而景观连接度的保护将会更加精确、合理。
3. 3 道德廊道
道德廊道指的是生态伦理价值观。生态伦理价值观不是人类作主宰者,也不是人统治自然,是用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观点、动态观点研究现实事物,观察世界并认识和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依据生态伦理学理论,世界是"人 - 社会 - 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是一个活的有机整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即是生态伦理思想,其核心意思是天与人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自然生态和谐,人类才能和谐,而且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不违背客观规律。作为旅游规划者,则应具有生态道德,以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为基础进行整体规划。
3. 4 管理廊道
好的管理方法可提高景观连接度的水平,利于整个景观的稳定性。景观的管理方法有多种,其中最有效的是景观协同管理与社区参与。协同管理的核心理念是: 景观管理涉及各个职能部门,甚至需要跨地区、地域的部门联合起来,共同对景观进行协作管理。此外,许多保护连接度的举措强调要加强人在景观中的作用。南澳大利亚东西廊道项目规划文件提到积极参与廊道建设的人,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福利。廊道建设时,将当地居民的意见考虑进去,廊道就会顺利地建立起来,连接度保护也将变得更加容易。因为当地居民熟悉当地的环境,所以能够有效地通过当地机构管理资源。没有人的参与,保护连接度的举措将无法实施。因此协作和以社区参与为基础的管理方法更加适用于景区规划。
4 结语
景观连接度理论与方法是景观评价、管理和生态规划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旅游规划中景观连接度理论的运用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景观连接度可以通过廊道建设得到增强与保护。然而,只单纯地注重实体性廊道的建设,缺少其他特质的廊道,便不能有效地达到保护景观连接度的目的。因此,需要建立制度廊道、技术廊道、道德廊道和管理廊道,形成完善的廊道体系。
除此之外,前文提到廊道具有汇的功能。作为汇,廊道功能有两面性,它也可吸收生态斑块中有利于人的物质,使人获得的有利载体数量减少。因此,这就需要在进行景观规划时,尽量避免廊道的消极影响,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Fisher J,Lindenmayer D B. Landscape modification and habitat fragmentation: a synthesis[J].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2007( 16) :265 - 280.
[2]郑柳. 森林景观廊道效应及斑块耦合体构建的研究[D]. 湖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3]王嘉漉. 景观规划理论的发展[J]. 国外城市规划,1992( 1) : 50 -54.
[4]Schippers P,Verboom J,Knaapen J P,et al. Dispersal and habitat connectivity in complex heterogeneous landscapes: an analysis with a GIS -based random walk model[J]. Ecography,1996,19: 97 - 106.
[5]Merriam H G. Connectivity: a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 of landscape pattern[J]. Methodology in Landscape Ecological Research and Planning,1984( 1) : 5 - 15.
[6]Taylor P D,Fahrig L,Henein K,et al. Connectivity is a vital element of landscape structure[J]. Oikos,1993,68( 3) : 571 -573.
[7]陈利顶,傅伯杰. 景观连接度的生态学意义及其应用[J]. 生态学杂志,1996,19( 15) : 37 -42.
[8]Van Langevelde 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landscape ecology,with a focus on the Netherlands[A]. In: Cook E A,vanLier H N( eds. ) . Landscape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Net - works[M]. EISEVIER,Amsterdam,Lausanne,New York,Oxford,Shannon,Toky-o,1994: 27 - 69.
[9]韩向颖. 城市景观生态网络连接度评价及其规划研究 - 以上海市为例[D]. 上海: 同济大学,2008.
[10]吴昌广,周志翔,王鹏程,等. 景观连接度的概念、度量及其应用[J]. 生态学报,2010,30( 7) : 1903 -1910.
[11]秦莉萍. 景观规划体系在城市公园设计中的应用[J]. 艺海,2010( 2) : 98 -99.。
[12]邱彭华. 旅游地景观生态规划理论探讨[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17( 1) : 69 -74.
[13]Damschen E I,Haddad N M,Orrock J L,et al. Corridors increase plant species richness at large scale[J]. Science,2006,313: 1284 -1286.
[14]Forman R T T,Godron M. Landscape Ecology[M]. New York: Wiley,1986: 121 -155.
[15]Hess G R,Fischer R A. Communicating clearly about conservation corridor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1,55 ( 3) : 195 -208.
[16]刘滨谊,王希智. 城市山岳谷地生态廊道规划探讨[J]. 规划师,2008,24( 4) : 36 -39.
[17]Goldman M. Constructing connectivity: conservation corridors and conservation politics in east African[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2009,99 ( 2) : 335 - 359.
[18]Bagstad K J,Johnson G W,Voigt B,et al. Spatial dynamics of ecosystem service flows: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quantifying actual services[J]. Ecosystem Services,2012,4: 117 -125.
[19]王力峰,徐雅琴. 广西花坪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化设计[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 5) : 1843 -1844,1851.
[20]刘晓宇,张林秀. 农村土地产权稳定性与劳动力转移关系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8( 2) : 29 -39.
[21]张超荣. 基于城市生态空间维护的土地制度分析[D]. 湖北: 华中科技大学,2012.
[22]丁彦砚. 旅游开发中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研究 - 以丘北县为例[D]. 云南: 云南财经大学,2012.
[23]刘惠明,尹爱国,苏志尧. 3S 技术及其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J]. 生态科学,2002,21( 1) : 82 -85.
[24]袁慧玲. 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 江西: 江西师范大学,2004.
[25]Government of South Australia. East Meets West Naturelinks Plan[Z]. 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 and Heritage,Adelaide,2009.
[26]Lovett S,Lambert J,Williams J and Price P. Restoring landscapes with confidence - an evaluation of the science,the methods and their on -ground application[Z]. Land and Water Australia,Canberra,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