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突如其来的“4·20”芦山强烈地震波及四川雅安、成都、乐山、眉山、甘孜、凉山、德阳等市州的32个县(市、区)。灾区大量老旧住房倒塌,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受到不同程度损坏,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抗震救灾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科学、有序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已迫在眉睫。因此,要充分借鉴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成功经验,突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统筹城乡居民住房建设,统筹群众生活、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国内外地震灾害恢复重建的经验也表明:旅游业是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先导产业和未来发展振兴的优势产业。而地震受灾的广大农村区域具有优美的生态环境、淳朴的民风民俗、独特的乡村景观以及政府对灾后重建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对灾区的关注,发展或者恢复重建乡村旅游是其发展旅游的必然选择,也是灾后重建的工作重点。
1、大川镇概况及“4·20”地震灾害影响
1.1大川镇概况
大川镇位于四川西部边陲雅安市芦山县北部,辖三江村(大川镇所在地)、快乐村、杨开村、小河村四个村,东与邛崃隔河相望,南与芦山县太平镇接壤,北同大邑县、崇州市、汶川县相连,西与宝兴县毗邻。属于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与大川河景区内,境内山峦叠翠,资源富集,气候宜人,景色优美,被称为筑好的“凤凰巢”。
地震前,大川河景区作为西岭雪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尚未开发,但其丰富的雪山、森林、大熊猫、高山杜鹃等自然资源和青衣古羌、道教文化、红军长征等人文资源,已经吸引了不少雅安市、成都市等周边地区游客前来游玩。大川镇依托大川河景区及其乡村特有的原乡山水景观,已初步发展起以观光旅游和“农家乐”形式为主的乡村旅游。具有一定规模的接待能力,宾馆、农家乐共计旅游接待1500人左右,其中包括大川场镇的大川河乡村酒店、大川河宾馆等旅店8家;杨开村、快乐村的康琴农家乐、颐丰苑、快乐老家等小型农家乐。总体上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较为滞后,产品单一,品质较低,乡村旅游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
1.2大川镇地震受灾情况及发展机遇
芦山县是“4·20”地震的极重灾区,全县9个乡镇12.5万人整体受灾,初步统计直接经济损失655.7亿元。大川镇位于地震7度烈度范围内,民居建筑、基础设施、道路交通以及大川河景区等都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同时在大川境内存在众多的滑坡、崩塌(危岩)、潜在不稳定斜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对现有一些居民点存在威胁。然而,地震在对灾区造成严重损失的同时,也为灾区重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全方位的支持。例如在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中提出建设全国第四个国家级实验区———“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验区”,四川省继续将旅游业定位为灾后重建的先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雅安市将大川河旅游景区定为“北上”战略排头兵等,都为大川镇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因此,应合理地利用这些机遇进行灾后重建工作,通过乡村旅游的恢复重建,使灾区在较快的时间内恢复生产生活,重建美好家园。
2、地震灾后乡村旅游重建思路
在地震灾后乡村旅游重建过程中,应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保护优先、三生并重等原则,以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特色产业、传承生态文明、保护乡村景观为途径。突出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产业融合,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通过优先恢复重建乡村旅游,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幸福美丽乡村。
3、大川镇灾后乡村旅游重建路径
3.1保护生态,低碳重建
大川镇位于雅安市芦山县北部,是雅安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节点。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其生态地位的重要性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尊重自然环境条件,注重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着力推动灾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除了政府对低碳旅游的大力倡导和相应的支持、相关规范标准的制定和管理外,本文将低碳重建概括为灾后低碳乡村和低碳旅游重建两方面,低碳乡村主要包括科学可行的规划,合理选址布局,节能建筑设计和清洁能源使用;低碳旅游包括旅游消费者和旅游经营者两个方面。低碳乡村为低碳旅游提供相应的产品,低碳旅游是低碳乡村的需求市场,两者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如图2)。
大川镇灾后乡村旅游重建中,充分抓住灾后重建政府和社会对灾区的关注,首先请专家团队对灾区进行全面的调研,做出科学、可行的规划方案,指导各项工作的实施。在重建布局前,检测地质灾害及房屋的受损情况,对没有安全隐患的建筑,可以选择维修加固等措施保留,对损坏严重的房屋,根据居民意愿,选择原址重建或者异地安置两种方式。在异地安置选址时避开地质灾害隐患点,保证选址安全,充分考虑保护耕地、保护自然资源与地形地貌、保护社区邻里关系、适宜产业发展、利于公共服务配套的建设等方面因素,合理选址,安排各建设用地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在建筑设计中,按照“经济、适用、安全”的要求,保证建筑质量,使其符合抗震设防要求和采光通风需要,节约用地,保护生态,充分利用大川镇当地的石材、木材等地方材料,减少建筑修建及使用的碳排放。同时大力倡导使用清洁能源,将沼气池与禽畜舍、果园、菜地、鱼池等结合起来,利用禽畜粪便及污水等发酵,产生清洁能源沼气,减少木材燃料的使用,节能环保,并且产生的沼液和沼渣可成为果园、鱼池的有机肥料饲料等,形成能源的循环利用。在低碳旅游方面,主要通过提倡低碳旅游的理念,鼓励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形成低碳消费习惯;而社区或企业等旅游经营者可为游客提供相应的低碳旅游产品,如绿色有机食品、节能型住宿设施、便捷的公共交通和绿道慢行系统、原生态的特色旅游商品、休闲体验型的旅游项目等。
通过低碳乡村和低碳旅游的结合,使大川镇的乡村旅游朝着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良好方向发展。
3.2民生优先,富民安居
旅游富民、惠民、安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本质目标,在灾后重建中应始终坚持民生优先的原则,加快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建设,全力推进地震灾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将村民住房恢复重建摆在突出和优先位置,做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恢复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同时把乡村旅游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先导产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型产业、现代化农业产业链上的创意产业、农民增加收入的富民产业,进入以农兴旅、以旅促农的良性循环之中(见图3)。
在大川灾民住房重建过程中,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尊重村民意愿,适当集中建设,采取统规统建、统规联建、统规自建等方式推进居民住房重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通过旅游提高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完善服务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而村民获得利益后又会激发他们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乡村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这种农旅结合的良性循环,使社区居民实现了富民安居的美好愿景,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
3.3发展产业,产村相融
综合考虑地震灾区的实际情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谋划灾区恢复重建和振兴发展。充分挖掘本地资源,通过规划建设,培育农村地域特色产业,增强地方农产品的竞争力,引导农业走向产业化;加强三产互动,发展乡村旅游业,优化产业结构。坚持恢复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按照“产村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战略,以新村带产业、以产业促新村,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新思路。
大川镇位于较为偏远的山区,震前以种植玉米、油菜等农作物及林业为主,有小规模的中药材和茶园,同时,依托大川河景区,形成了一定的旅游业。村民收入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村与村之间差异小,没有形成集约化产业。根据大川快乐村、杨开村、小河村及三江村的基础情况,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各村发展的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产,产村相融,一三产互动的乡村格局(见表1)。
3.4打造生态文明,美丽乡村
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将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努力实现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以及农民素质和精神文明的全面提升,打造农民乐享其中,市民心驰神往的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幸福美丽乡村。
4、大川镇灾后乡村旅游重建实施建议
4.1项目带动
通过开展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强化公共设施建设,提升经营管理理念,保证乡村旅游品质,树立乡村旅游品牌。根据实际情况实行项目分期启动,滚动发展,突出重点,以点至面逐步带动乡村旅游高效全面发展。依托大川河景区的开发,形成以大川度假小镇为中心,三个特色旅游新村为支撑的大川休闲度假功能区。大川镇主要通过融入青羌文化,提升环境风貌,完善小镇功能、建设半岛休闲、水岸度假、高端养生等项目打造成为生态度假小镇;三个村则依托其自身的特色,注重差异化发展,形成一村一品空间格局,如杨开村位于大川河核心景区入口处,紧邻大川河,水资源丰富,可打造沙滩运动、戏水游玩乐园;快乐村依山傍水,川西民居风貌保存完整,可在房前屋后种植花木,打造快乐花溪、花田等重点项目;小河村可结合银杏古树,打造银杏庄园、金色年华等养生养老项目。通过差异化的定位发展,将大川镇打造为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养生度假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4.2政府主导
在灾后乡村旅游重建中,芦山县及大川镇政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扮演着决策者、引导者、管理者、协调者、培训者等角色。政府在对灾民安置、产业选择、招商引资、规划实施、确定乡村发展方向等方面,发挥着决策者的作用。通过教育、政策导向,鼓励社区参与,引导乡村健康旅游发展;通过制定市场准入、市场规范等体系,对乡村旅游进行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协调大川镇居民和投资开发者、经营管理者以及游客之间的关系;通过教育培训,提升村民及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倡导低碳旅游,保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4.3社区参与
国内外的研究者都有共识:社区参与开发方式是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川镇地震灾区,居民在经济、生活、心理等方面都受到较大的影响,应该努力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参与到灾后乡村旅游恢复重建中的规划建设、开发运营等各个层面(见图4)。社区居民对大川镇的历史发展、风俗民情等情况都非常熟悉,可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等方式,向居民收集较为全面真实的资料。在规划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大川镇居民的意见,使其参与规划决策,保证规划实施的可行性。社区居民是乡村景观保护的主体,只有提高其保护意识,才能使乡村性和地方性得以有效保留,使乡村旅游具有持久吸引力。作为当地民俗文化的载体,社区居民能将大川青羌文化及川西地区农耕文化通过语言、建筑、服饰、生活方式等自然呈现出来,成为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同时,通过参与也能强化社区居民的自我意识觉醒,增强社区认同感,促进文化的保护、发展和传承。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大川镇居民通过开办农家乐、成立旅游协会、在旅游关联产业中就业等方式参与到旅游经营中,或者同时通过农副产品生产、土地扭转获取租金等方式获得利益。只有保证社区居民真正受益,避免飞地化产生,乡村旅游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5、结语
旅游业是灾后重建的先导产业和优势产业,而乡村旅游又是广大农村地区发展旅游的重要方式。在灾后重建工作中,优先恢复重建乡村旅游,通过旅游业带动灾区产业发展,能够率先促进灾后重建工作的进展。在乡村旅游重建中应突出低碳乡村、低碳旅游的重建;解决好灾民安置问题,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提升人居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协调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实现产村相融,促进灾后农村地区的经济良性发展,全面实现安民大计,构建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杨振之,黄葵,周坤.统筹城乡与乡村旅游[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2]李德明,程久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J].人文地理,2005(3).
[3]唐承财,钟林生,成升魁,我国低碳旅游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地理,2011(5).
[4]刘涛,徐福英.乡村社区参与旅游中的利益矛盾及协调对策[J].社会科学家,2010(5).
[5]贺勇,孙佩文,柴舟跃.基于“产、村、景”一体化的乡村规划实践[J].村庄规划.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