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化学论文 > 分析化学论文

食用油中甘油三酯的分离分析化学方法(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0-22 共3777字

  3 结果与讨论

  3. 1 实验条件优化

  使用单根 C18超效柱( Thermo Syncronis C18( 100 mm ×2. 1 mm,1. 7 μm) ) 玉米油的 LC-MS 分离总离子流谱图见图 1A.其中有 6 个甘油三酯的峰,根据所得到的质谱图,推测出其主要的甘油三酯类型为峰 1 为 LLLn; 峰 2 可能包括 LnSLn/LOLn/LLL; 峰 3 包括 PLL/POL/OLL,峰 4 包括 POL/SLnO/OOL/SLL; 峰 5 为 POO / PLS / OOO / SLO / SLnS; 峰 6 为 SOO / SSL / POS.不同碳当量数( 为碳数减去两倍双键数) 的甘油三酯得到了很好的分离,但根据峰 2,3,4,5,6 可以推测,多种拥有相同碳当量数而双键数不同的甘油三酯依然无法分离。改用 3 根 C18超效色谱柱串联分离玉米油得到的色谱图见图 1B,原先未完全分离的峰 2,3,4,5,6 又分离出多个甘油三酯的峰。

  由图1B 可见,在玉米油中共分离出了13 个峰,其中9 个较大的峰可以根据其质谱图推测出其甘油三酯的结构,分别为: LLL,OLL,PLL,OOL,POL,PPL,OOO,POO,PPO.

  考察流动相、温度以及流速对玉米油分离和柱压的影响( 表 1) .增加流动相中异丙醇的量可以减小保留时间,但分离( Rs为 OOL 与 POL 两峰之间的分离度) 变差,系统的压力也较大; 当流动相为 40%异丙醇时,分离度很好且压力也较低,但出峰时间太长。温度增高,保留变小,但分离度下降,显示降低温度有益于甘油三酯的分离。由于常温条件 ( 25℃) 下可以实现很好的分离,故本实验选择 25℃。增大流速有利分离,但流速在 0. 25 mL/min 时压力已达 95 MPa,因而流速选择 0. 2 mL/min.

  综上所述,本实验选用 UPLC 的实验条件为: 流动相为50%异丙醇、流速0. 2 mL/min、柱温25℃,此时分离度约为 3. 82,系统压力约为 74 MPa.

  实验中,质谱条件 APCI 温度、DL 温度及 Heat 温度的改变对结果有较大影响,升高 APCI 源温度时,信噪比很差; 温度降低则会不出峰。本实验直接选取仪器自动调谐后的 APCI 温度、DL 温度以及 Heat温度进行实验。

  3. 2 重复性、线性关系与检出限

  使用 1%( V/V) 三油酸甘油酯样品,按 2. 2 节进行操作,并分别重复 5 次,计算得到 1% ( V/V) 三油酸甘油酯组分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 RSD) 为 4. 9%.

  使用 2. 2 节方法分别配制浓度为 0. 05% ~1% ( V/V) 的三油酸甘油酯样品进行分析,得到峰面积-浓度的线性方程为 y =1. 07 ×107+ 2. 06 × 108x,相关系数 0. 9987.以 0. 01% ( V / V) 三油酸甘油酯为样品分析得到的信噪比( S/N) 为 5. 48,显示本方法对三油酸甘油酯的检测限低于 0. 01%( V/V) .

  3. 3 食用油样品的分析

  3. 3. 1 不同厂家玉米油的分析 图 2 显示了不同厂家玉米油的分析结果。从图 2 可见,相同的玉米油拥有相似的甘油三酯类型和含量,仅在某些峰的面积上存在细微差别。

  3. 3. 2 不同种类食用油的分析 不同种类的食用油之间显示出一些明显的差异,如图 2 的玉米油与图 3中的花生油、葵花籽油、稻米油、橄榄油和芝麻油,以及图4中大豆油的谱图。不同种类食用油之间在甘油三酯得到精细分离后存在明显区别,其中橄榄油与其它食用油之间的区别最为明显,而大豆油与玉米油之间的区别最小。

  放大玉米油和大豆油的总离子流谱图进行比较( 图 4) .可以看出,大豆油在保留时间 22 和 29 min左右有两个峰明显大于玉米油相应位置的峰,其峰强度相差超过 10 倍。在 27 min 附近( 图中虚线) ,玉米油有两个峰,而大豆油有 5 个峰; 在 35 min 左右,玉米油和大豆油有相似的 4 个峰; 在 42 ~50 min,玉米油和大豆油都有明显的 4 个峰,但 45 min 的峰具有不同的面积( 图中大豆油该峰的保留时间有少量延迟) .因此,可以通过保留时间在22 和29 min 的峰识别两种相似的食用油。其它差异较大的食用油可以更容易地在图 2、图 3和图 4 中识别出特征。这为不同食用油的区分和识别提供了条件。实际上,动物油具有与植物更大的甘油三酯组分差异。图 5c 100% 猪油的分析谱图与图 2 ~ 图 4中的各种植物油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此,可以认为,在对甘油三酯组分 UPLC-MS精细分离的情况下,相同食用油之间甘油三酯组分的分布和含量差异不大,而不同食用油之间则存在可供识别的差异,其中动物油与植物油之间的差异很大。推测这种甘油三酯之间的差异可能与食用油来源的种属差异及其存在的酯酶差异有关。

  3. 4 玉米油 /大豆油中掺杂猪油的检测

  考虑到潲水油和劣质动物油两类地沟油中均会存在掺入动物油的情况,本研究利用动物油与植物油之间的明显差异,以常用的玉米油以及大豆油中加入不同比例的猪油为样品,采用 2. 2 节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离分析,结果见图 5.峰 B 和 E在猪油中具有特征性,在玉米油和大豆油中通过比较峰 A 和 B 之间的高度比,选择峰高比 A/B =1. 0 为指标,可以识别掺杂 10% 猪油。而通过比较玉米油中峰 C 和 E 的高度以及大豆油中 D 和 E 的高度,选择峰高比 C/E =1. 0 和峰高比 D/E =1. 0为指标,在掺杂 5%猪油时仍可看出与不含猪油的大豆油存在差异。

  选取 100%玉米油中峰 A 和峰 B 的峰高的比值 A/B、以及峰 C 和峰 E 的峰高比值 C/E,大豆油中同样选择 A/B、以及峰 D 和峰 E 的峰高比值 C/E,计算的数据见表 2.在玉米油中掺杂了猪油以后,无论是 A/B 还是 C/E 都会相应增加,且 C/E 增加的更多。豆油在掺杂了猪油后,同样的 A/B 和 D/E 也是有相应的增加,D/E 增加的幅度也更大。因此,通过选择“峰高比为 1. 0”这个指标,可实现 10% 猪油掺杂玉米油的识别以及 5%猪油掺杂大豆油的识别。因此,根据对不同食用油品种差异的研究,可通过建立特定食用油中掺入其它食用油的鉴别方法,实现对掺假食用油的准确识别。

  4 结 论

  采用 3 根超高效色谱柱串联的方法,使用 UPLC-MS,在高柱压下对食用油中的甘油三酯进行了分析。有文献提出增大柱压有利于脂类化合物分离[14],本研究将 3 根色谱柱串联,也在高柱压的条件下获得了较好分离,由原来单根色谱柱的6 个峰改进到串联后的 13 个峰,使拥有同分异构的部分甘油三酯也得到了分离。通过对不同厂家及不同种类食用油的分析,显示同种食用油之间的差别很小,而不同种类的食用油之间差异明显。对掺杂猪油的分析结果显示,5%猪油掺杂大豆油可以被识别。(图略)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