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有限空间内作业时会有通风不良、有毒气体、易燃易爆物质积聚和氧浓度低等条件,从而导致发生中毒窒息等事故。文章对有限空间相关作业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分析导致事故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措施。
关键词: 有限空间; 事故类型; 对策措施;
Abstract: Because of its characteristics, limited space operation will produce poor ventilation, toxic and harmful, inflammable and explosive substances accumulation or insufficient oxygen content, which will lead to poisoning, asphyxiation, fire, explosion and other accidents. This paper identifies dangerous and harmful factors in limited space, analyses the causes of accidents, and puts forward preventive measures.
Keyword: limited space; accident types; preventive measures;
0、 引言
有限空间作业很多行业均会涉及,其特点主要是有限空间的出入口较为狭窄,封闭或半封闭的情况下会产生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气体、易燃易爆物质积聚和氧浓度低。在设备检维修作业和清淤作业等过程中,涉及在反应釜、地下坑道、污水井等有限空间内进行作业,管理不慎和工具不符合要求等情况,容易引发中毒窒息等生产安全事故,安全风险突出。近年来,在各个行业发生有限空间事故的案例越来越多[1,2,3],据统计:2018年全国工贸行业共发生有限空间事故61起、死亡112人。由此可见,加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管理对保障企业财产安全和作业人员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对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从实际出发,针对该类作业提出对策措施,便于有效控制有限空间事故的发生。
1、 有限空间作业风险分析
1.1 、有限空间类型
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者半封闭,与外界空间相对隔离,出入口较小,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其内部作业,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气体、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符合要求的空间。根据该定义可以看出,判定有限空间,必须满足具有一定的体积,进出口受到限制,非长时间使用的空间等。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参考目录》将有限空间分为密闭设备、地上有限空间和地下有限空间。密闭设备有压力容器、反应塔等,地上有限空间有冷库、料仓等,地下有限空间有化粪池、沼气池等。
1.2、 有限空间危害因素
有限空间作业危险有害因素,通常由于缺氧造成窒息,积聚高浓度有害物质导致中毒,易燃易爆物质浓度达到爆炸极限遇到点火源发生火灾爆炸,以及其他影响生命健康的环境条件。
1.3 、有限空间事故类型
(1)中毒窒息:大多数有限空间内部需要定期进行维护、检查和清理。作业时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突然泄漏,导致作业人员中毒和窒息。中毒、窒息事故是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的主要事故类型[2]。
(2)火灾爆炸:在通风不良的条件下,易燃气体在有限空间内集聚,当其浓度达到爆炸极限,若作业人员违规操作导致出现点火源,可能会发生火灾爆炸。有限空间中可能出现的点火源主要有:动火作业过程的明火、摩擦火、金属撞击时产生的火花、手持电动工具使用不当产生的电气火花,静电等。
(3)触电:由于有限空间内湿度较大、电气线路保护不到位、接地不良、未采用安全电压等,会造成触电事故。
(4)淹溺:有限空间内有积水、积液,或作业位置附近有暗流等,都有可能造成有限空间内的人员淹溺。
(5)物体打击:由于作业人员操作不慎或违反操作规程,作业工具直接抛、投,引起人员砸伤危险。
(6)坍塌:有限空间作业区域周边建筑物的坍塌会导致相关人员被掩埋。
其它还有灼伤、腐蚀、中暑、电焊作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危害、尖锐物体引起的其他伤害等。
1.4 、有限空间相关事故原因分析
有限空间作业时发生的事故,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而间接原因是管理上的缺陷[4]。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操作人员违规操作,作业前未检测、通风,或检测结果、通风条件不满足作业要求,在作业时未按要求佩戴劳防用品。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有毒有害气体超标、缺氧、作业空间狭小、照明不足、潮湿等[5]。
管理上的缺陷主要是未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未制定切实有效的有限空间中毒窒息等事故处理应急预案;安全培训不到位,人员安全意识不足,缺乏应急处置、应急逃生能力;对有限空间存在的风险识别不到位,作业方案不完善;相关方管理不到位,承包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力等。
2、 有限空间作业预防对策措施
2.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依法依规制定和完善有限空间作业制度规程和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落实安全管理、执行危险作业审批制度是规避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保障。对有限空间作业场所、作业活动进行排查和辨识,按规定设置明显安全警示标志;严禁员工擅自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实行有限空间台账管理,消除有限空间重大事故隐患。
2.2、 宣传与培训
有限空间作业涉及众多行业、领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加强民众相关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是防止发生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各种形式宣传有限空间作业的危险性和事故防范的方法。
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每次有限空间作业前还应接受安全技术交底,参加有限空间作业的人员必须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有限空间内部结构、可能存在的介质及危害、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等。
2.3、 风险及人员评估
所谓风险评估,即需对所在单位所有的有限空间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识别,然后对每个有限空间的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在风险评估过程中,除了需考虑有限空间自身存在的风险,因在有限空间内的作业活动而引发的风险也要考虑,如电焊、切割作业等。
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应当具备一定能力和资质。要在模拟真实的环境条件下对作业人员的能力进行评估。被评估人员若满足不了最低的法规标准要求,则评估不合格,不允许从事有限空间作业。作业前还应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意识方面的专门培训。
2.4、 相关方管理
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涉及到的有限空间作业均采用委托第三方机构的形式,对相关方的安全管理显的非常重要。首先不得将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的项目,发包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相关方在作业前必须将有限空间作业方案提交至业主方,并经过业主方的审核,无作业方案或方案不符合要求,业主方不得办理作业许可。业主方应对相关方的资质和能力进行核实,并委派现场监护人,同时还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书面安全技术交底,作业过程中应留取作业影像资料。
2.5、 持续监测
有限空间作业必须遵守“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并根据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的相应特点,配备通风、检测、防护等专业设备器具,以保障作业安全。但是,安装了通风设备,在作业前进行了确认,不能保障作业空间内空气能一直符合要求,为确保安全,对有限空间内空气需持续监测。
2.6 、动态风险评估
通过设置或佩戴气体浓度监测仪,可以实时的监测到空间内的气体环境浓度,并提醒作业人员,但空间外的监护人员及其他人员无法获得空间内的风险信息。有限空间作业具有高危险性,进入空间的应急救援人员需在进入前知道空间内的气体环境,空间外的监护和辅助人员应实时掌握气体数据。因此,实现个人气体监测仪与区域气体监测仪之间信息实时共享的技术,客观动态的评估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的风险变化[6],保持作业小组间的信息沟通,及时掌握空间内的气体环境变化。
2.7、 作业监护
在风险评估阶段需对作业监护的等级进行评估确定,作业风险应监护等级保持一致。监护人员的职责就是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风险信息的顺畅交流。作业时应安排经过监护人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精干的人执行监护任务。监护人应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熟悉作业现场,身体状况应适应现场作业环境,遇不适时,能够及时调整,确保监护到位。建议作业现场配备至少2位监护人员,1位指挥协调和监护人员,并配备1位救援人员待命,负责在发生异常时及时展开行动。
2.8 、科学救援
自救是最佳的选择,作业和相关人员清楚自己的状况,撤离更快速有效。盲目施救是以往多次案例中导致事故伤亡扩大的主要原因,因此要确保科学救援。救援的关键是确保快速有效,如果空间内氧气不足,救援必须立即开展,否则被困人员可能会出现脑损伤,甚至有生命危险。救援人员可以使用相关的设备与器材(如提升装置、安全绳等),救援人员不进入有限空间,便可安全快速地将发生意外的进入人员拉出有限空间。在救援尚未开始前,不允许任何人擅自进入空间。应急救援工作包括准备与所识别出的风险相匹配救援物资,全面评估救援方法的可行性。
单位应急管理人员的妥当处理十分关键,第一时间应向应急管理部门报告,应急管理人员应报告的信息包括作业人员数量、作业的装备、事故详情等。
3 、结语
有限空间作业环境复杂、危险性大、事故后果严重、施救不当会造成伤亡扩大,各行业各单位都应该高度重视,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加强事故场景演练,安全管理人员应该确保相关人员符合要求,作业人员能否严格执行相关安全作业标准。总之,保持作业风险的信息沟通,借助科技的力量,并采取最先进的监测和救援设备、最优的作业方案、最匹配的个体防护用品来消除或减少有限空间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钟加鹏. 2013-2017年钢铁企业有限空间作业职业中毒事故分析与对策[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18, 44(5):357-360.
[2]周德红,陈慧芳,许渊等.有限空间作业的风险分析与控制[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8, 40(5):555-558.
[3]刘艳,秦研.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北京市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分析[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7, 43(4):18-22.
[4]刘艳,杨春丽.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特征及其原因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7, 27(3):141-146.
[5]王乐顶,陈新海,窦国全等.有限空间作业危害分析与防护设备的选用[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7, 27(4):52-54.
[6]汪圣华,贾波,陈文杰,等.有限空间作业动态风险评估模型研究与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8, 28(8):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