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妇科临床常见良性肿瘤之一,临床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贫血、腹痛等症状,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多数女性经体检发现。子宫肌瘤的发生与消长不仅与雌激素有关,同时也受孕激素的影响,处于绝经过渡期子宫肌瘤患者,因卵巢功能衰退,体内雌激素波动幅度较大,进一步突出了月经紊乱、异常出血等临床症状[1].临床治疗子宫肌瘤以手术为主,但子宫肌瘤生长缓慢,恶性病变发生率较低,子宫肌瘤非手术治疗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选取我院 2012 年 2月至 2013 年 2 月收治的 50 例绝经过渡期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甲基睾丸素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 2012 年 2 月至 2013 年 2 月收治的 50 例绝经过渡期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 45~53 岁,平均年龄 (47.9±2.3) 岁。入选标准[2]:(1) 处于绝经过渡期;(2) 子宫内≥ 1 个子宫肌壁间肌瘤;(3) 月经量过多、阴道不规则出血、经期延长;(4) 行血常规,患者伴有轻、中度贫血;(5) 不伴有子宫、附件其他肿瘤及病变;(6) 排除血液、内分泌、心血管系统疾病;(7) 无所用药物禁忌症。全部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配合完成此次研究。将本组 50 例患者一般资料纳入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存在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绝经过渡期子宫肌瘤患者月经来潮第一天给予 5mg甲基睾丸素口服,每日 1 次,6 个月为 1 个疗程。多数患者伴有缺铁性贫血,遵医嘱给予适量的维生素 C、硫酸亚铁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随访
患者用药前、用药后均行血常规、B 超、肝肾功能及妇科检查,测量子宫肌瘤三维径线,d1、d2、d3 为子宫或肌瘤的 3个径线,子宫或肌瘤体积 V=0.523×d1×d2×d3[3].若为多发性肌瘤,以最大剂量体积计算为准。全部患者均持续给药1 个疗程,随访时间为 6 个月,包括电话、邮件、门诊就诊、实地造访等随访方式。
1.4 统计学方法
收集和整理本组研究数据,在计算机上采用 SPSS17.0 统计学软件作数据分析,以 (xx ±s) 描述计量资料,组间差异经t检验,差异于 P<0.05 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相关临床指标变化
持续治疗 1 个疗程后,绝经过渡期子宫肌瘤患者子宫肌瘤体积、子宫体积明显小于治疗前,血红蛋白浓度显着高于治疗前 (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详见表 1.
2.2 不良反应与随访
本组 50 例绝经过渡期子宫肌瘤患者在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及重大疾病,其中 6 例轻微头晕,未处理自行缓解。4 例患者出现恶心症状,未做特殊处理自行缓解。1例痤疮,退出治疗改用其他治疗方法。随访时间为 6 个月,50 例患者均获随访资料,全部患者肌瘤无增大,无经期延长、经量过多等症状,恢复良好。
3 讨论
子宫肌瘤,又称为子宫纤维瘤,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正常肌层细胞突变、性激素、局部生长因子的复杂作用有关。子宫肌瘤常见于 40~50 岁育龄、性生活不协调、丧偶的女性,提示性激素是子宫肌瘤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经生物化学检测发现,子宫肌瘤中雌激素受体浓度高于周围组织,雌二醇转化雌酮低于正常肌层组织;子宫肌瘤对雌激素具有较高的应答性,一旦存在外源性雌激素,将进一步促进子宫肌瘤的生长,可以认为雌激素与子宫肌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临床治疗子宫肌瘤以手术为主,但基于子宫肌瘤的特点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非手术治疗受到了广泛关注。针对子宫肌瘤患者,雌激素对其具有一定的作用机制,雄激素对抗雌激素致子宫内膜萎缩,增强平滑肌收缩,进而减少出血量。甲基睾丸素是一种合成雄激素[4],作用于子宫平滑肌,有利于抑制肌细胞增殖,增强子宫收缩力,降低出血量,控制肌瘤生长。同时本研究还发现,甲基睾丸素能促进蛋白合成,加快红细胞生成,及时纠正贫血,具有重要的临床作用。当然,甲基睾丸素存在一定的缺陷,大量或长期使用可引起痤疮、多毛等,适应于绝经过渡期患者适量短期使用。
综上所述,采用甲基睾丸素治疗绝经过渡期子宫肌瘤患者,有利于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出血量,增加血红蛋白浓度,临床应结合患者病情适量使用,以此实现最佳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邹春华 , 徐洪云 . 米非司酮联合甲基睾丸素治疗子宫肌瘤 180 例疗效观察 [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 2011, 04(1): 88-89.
[2] 黄结容 . 米非司酮联合甲基睾丸素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临床观察 [J]. 中国当代医药 , 2009, 16(10): 48-49.
[3] 张会平 . 米非司酮联合甲基睾丸素治疗绝经前期子宫肌瘤的临床分析 [J]. 中国医药指南 , 2012, 10(20): 142-143.
[4] 郭淑萍 . 甲基睾丸素治疗绝经过渡期子宫肌瘤临床研究 [J]. 中国实用医刊 , 2013, 40(7): 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