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城市社会学论文

首次“都市与族群”专题学术研讨会汇总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14-05-29 共3950字
      论文摘要

  2010年5月17-18日,上海大学文学院族群研究中心主办了“都市与族群学术研讨会”,这是我国首次以“都市与族群,为专题的学术研讨会。会议山中心主任巫达教授主持,来自上海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广东省民族研究院等院校的族群研究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共收到论文30篇。研讨会围绕都市族群概念、城市与族群、民族、社会组织和都市民族等专题进行了讨论,既宏观论述,也有微观探讨;既有侧重于理论的分析,也有结介具体实践与田野的阐述。本次研讨会的成果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人类学族群研究的背景和理论探讨。

  陈志明教授提交的会议论文“都市、族群与人类学的研究”一文,对人类学都市族群研究的背景和理论进行了总纲性的阐述。他认为中国要重视对移民、族群与都市的人类学研究,并且提出上海作为多元文化的世界大都市,有很多族群现象值得去研究,如汉人之间、国内少数民族、都市外籍移民群体、归侨、族群与文化交流、还有一些其他课题如族群性群体间的个人互动等。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纳日碧力戈教授的“中国族群研究者的知识“I`笼及其反思”一文借用福柯“知识考古学”的方法,以及对知识话语权力的批判,从语言学的路径解构“政治民族”与“文化族群”的差异。

  作者打破关于民族一族群研究的政治一文化二元对立的话语圈限,力图使族群研究重新回归到“和谐”的具有道义感和德性的表述上来。

  南京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范可教授的“公民权与族群认同”一文讨论了公民权利与国家归宿问题。他提出多民族国家应当在公民权的语境里来理解少数民族权利的问题,少数民族权利主要来自少数民族自身的诉求,少数民族民众自身的诉求反映了他们的公民意识的觉醒与成长。因此,当政者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上倾听来自少数民族民众的声音是多民族国家能够实现社会和谐的最起码条件。

  香港中文大学苏敏博士的“‘美国’与‘非洲’—族群理论的两个领域”讨论了英文的ethnicity(族群性)一词的理论源流及其实践。作者试图说明美国都市族群研究中的“陌生人”视角与非洲“游牧”族群研究中的“流动性”是以社会学为范畴和以人类学为类别的族群研究领域。

  二、都市族群与族群性群体问题。

  上海大学巫达教授的“族群资本与都市族群研究”一文讨论了族群资本的概念、理论综述及其在都市研究中的使用情况,并以新疆建设兵团回沪群体人员为个案,指出该群体利用维晋尔族文化和新疆的族群资本在上海大都市里建立了一套属于本群体的一个相对稳定、有一定规模的社会关系网络。

  上海大学陶树强的“都市族群认同的分层—以上海市为例”一文,讨论了族群性定型与上海的群体分层。他指出长期以来在上海存在着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区分和认同现象,上海人的身份认同是通过四大变量来体现的,即语言、行为方式、审美情趣、上海户日等。

  上海大学古妮莎·买买提的“上海维晋尔人的文化调适”一文讨论了上海维晋尔族的文化适应情况。本文从社会地理环境、语言、饮食、宗教、生活方式等各个方而阐述了上海的维晋尔族是如何在保留本民族特征的同时适应上海的环境和现代化大都市生活的。

  三、族群的形成、文化表达与认同研究。

  南开大学哀同凯教授提交的“族群主观认同、族属客观标示与族群认同变迁”一文讨论了广西融水苗人的认同现象。作者认为当地苗人在认同现有族属的同时,也在追溯其久远历史记忆中祖先的渊源,但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境遇下,族群认同感}I-.}I是随着社会生存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边界}I们具有可变性,而小是小能自山选择的。因此,族群主观认同与客观标示是可以兼容并包的。

  上海大学崔凡的“都市壮族族群认同与族群意识散布”讨论了广西壮族文化与都市化的关系。作者认为都市中的壮族族群认同是在社会场域下,处在小同社会地位的行动者选择的社会关系权力,也就是说政府、知识精英、民众在族群意识的建构过程中表现出多重性,壮族的族群认同经历了被定义到自我建构的过程,在都市这个场域下,壮族族群成员的族群意识被小断强化并广泛散布。

  西北民族大学满坷副教授的“族群表达、城市化与国家政策:廿肃省兰州市少数民族的存在状况研究”一文探讨了兰州市的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族群表达方式及其所反映的各自族群的特征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探究各少数民族入住兰州的历史原因和过程,发现其存在状态的“介理性”和建国后的国家政策在少数民族城市化中的重要作用。

  北方民族大学丁明俊教授的“中国西部穆斯林的文化变迁与族群认同”一文讨论了中国西部穆斯林的文化与认同,作者认为民族是一个具有能动性的人们共同体,民族形成以后,民族共同体一自处于分化融介的过程中,历史上的民族有的得以发展至今,有的则分化成许多族体,有的又融介到其他民族之中,或与其他民族组介成了新的族体。因此民族既是一个历史文化现象,有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它小是一经确认就小再发展的事物。

  四、族群与族群关系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关凯副教授的“从乡村到城市—当代中国社会族群冲突的空间转换”一文讨论了从乡村到城市的族群关系。他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族群冲突小仅仅是制度层而和实践层而的原因造成的,族群冲突与市场经济发展、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结构性变迁和“民族化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他指出,族群冲突正在发生一个显著的空间转向,即从乡村向城市,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发生转变。

  香港中文大学马建福先生的“另类抵抗与认同—南部山区人在银川”一文介绍了银川穆斯林的族群}h}。宁夏南部回族穆斯林流动到北部银川市及其郊区,受小同内外因素的影响,小同时期有着小同的表现。作者拟以斯科特的“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为参照,分析南部山区人在寻求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是如何实现身份转换的,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抵抗。

  广东省民族研究院陈延超研究员的“福柯权力视野中的特区维晋尔族商贩”一文讨论了深圳维晋尔族商贩的族群性。本文作者运用了福柯的权力观理论,在来源地和目的地、国家与地方等层而对特区的维晋尔族商贩生存状态和策略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就城市民族事务治理政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五、族群与文化遗产政治研究。

  清华大学张小军教授的“‘被族群’:丽江纳西古城的文化保护困境”一文谈到纳西古城文化保护的“被族群”问题。作者认为文化遗产作为人类财富,其保护的内涵小仅仅是遗产的保护,更是遗产所依托的“文化”的保护。没有文化的遗产只是一个文化孤岛,一种变味儿的文化残存,没有长久的生命力,这样最后必然会被淹没在商品大潮的巨浪之中。那么“被族群”的“新一代丽江人”也小例外。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系主任张展鸿教授的“通向世界文化的一条途径—日本阿伊努人的文化遗产政治”探讨了日本阿伊努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六、饮食与都市族群文化研究。

  上海大学徐晶的“甜茶中的族群文化—拉萨藏族的个案”探讨了在拉萨藏人之中流行的“甜茶”文化,并试图以此呈现出这种藏式饮料背后的拉萨都市变迁和藏人族群认同,在对藏族茶文化变迁的深层理解中,可以看出特定族群在继承本土风俗传统和应对外来文化认同冲击的矛后中所特有的和能动的适应过程。

  上海大学张铃幽的“上海回族饮食文化及其文化认同”探讨了定居在上海的回民在饮食上汲取上海的多元饮食文化,继承和发展上海“本邦菜”的重油赤酱等特点,形成了独具风味的“海派清真饮食”,作者认为这种独特饮食文化的形成反映了上海回族的自我认同以及对上海的认同。

  一七、族群与都市化。

  中山大学段颖博士的“城市化抑或华人化?—曼德勒华人经济发展与族群关系的个案研究”讨论了缅甸曼德勒华人和曼德勒都市化问题。文章介绍了曼德勒城市发展、移民、华人经济与族群关系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作者试图说明城市化进程并非一个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人日聚集的简单过程,而是一个意涵丰富的实践体系,其中融介了国家意识形态、政府管理、移民历史、人日分布、规划权力、族群关系、社会层级、空间生产等多方而因素,因此,其产生的社会后果也显得错综复杂且变化多端。

  香港中文大学土丹凝博士的“工人阶级地位与族群认同:上世纪六}一年代天津女工的择偶标准与婚姻状况”讨论了籍贯与都市化的问题。文章从天津移民历史同六}一年代女工择偶标准两个方而探讨籍贯族群群体为什么没有在天津形成的原因。作者认为这主要是山于天津的籍贯文化从来就没有自接同当地的社会分层和阶层文化自接挂钩,因此它的排他h}程度没有办法同上海相比,山此也就显出了更为变通灵活的特点。

  香港城市大学陈玉华助理教授的“难民移民—香港的越南人”阐述了越南人来香港的缘山和香港的越南人目前的生活状况,并且分析了越南人在香港的聚落模式和他们融入香港社会的方式。

  香港中文大学文华博士的“双眼皮的谜思—全球化与中国都市女性的美貌标准和身份认同”讨论了全球化与都市女性的身份认同问题,文章关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都市女性的美貌标准及其选择。

  八、其他。

  上海大学张江华教授的讨论了广西的万承土司的认同与历史建构问题;上海大学刘玉照教授介绍了上海的台商问题和民工的社会融介状况。上海大学张佩国教授提交的论文讨论了神明与祖先以及宗族组织等一些问题。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族群研究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进行的民族识别工作有着密切关系,中国都市族群研究也日益兴旺。随着全球化和移民向主要城市迁徙,很多学者逐渐开始研究城市里的民族,尤其是城市里的少数族群,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都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带动整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进步,引起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和社会交际的变化、促进生活方式的变迁、改变家庭结构和职能、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使其更适介社会发展的要求。都市对于族群文化,如教育、语言、宗教、伦理和社会心理也具有重大的影响。同时,都市化也带来各种新的问题,如山于文化的冲突导致的族群之间的矛后、族群对于都市的认同感、都市适应、住房、交通、环境方而的社会问题等。因此,都市族群研究有必要引起更多研究者的关注。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