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发展经济学论文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与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0-22 共4225字

  一、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标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概念是由胡锦涛同志在 2007 年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的讲话中首次提出,直接经过内容和内涵的丰富,被写入了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作为经济领域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概念的提出基于国内经济环境和外部需求环境两个背景。就国内环境而言,原有增长模式带来负面效应越来越多,而且增长乏力。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一直高速增长,但是在增长的光芒下,出现了很多的其他问题,比如资源的利用率低、环境破坏、收入差距的扩大,这些负面效应表明经济发展质量较低;同时,劳动力红利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成本上升,基础建设投资的空间日益缩减,很多产业由于盲目扩张,项目盲目上马,出现产出大面积过剩的现象,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也是日趋乏力。就国际环境而言,外部需求萎缩,世界经济的不景气,给我国的出口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来自东南亚、印度等地区竞争,原来依靠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也日渐萎缩。党中央从全局的高度看到,原有增长方式已经无法再为中国这个世界经济总量排名第二位的经济体续航,因此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全局性、战略性的方案,体现了我党的高瞻远瞩。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标

  首先是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转变。过去经济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一个时期注重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的一个方面,比如在 08 年,国家宏观调控,中央政府联合地方政府投资了 4 万亿,投资额急剧攀升,但是对于其他两个却有着负面的影响。比如 4 万亿投资计划会给居民的消费产生很大的挤出效应,会减少居民的消费,同时巨大的投资计划会使得通货膨胀上升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对居民和出口部门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党中央提出,由过去只注重单方面的拉动转向三驾马车的协调拉动,防止三驾马车之间出现速度不一致而导致马车不稳的局面。

  其次是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我国的产业现状是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过高,而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不足。

  在我国第二产业是指传统的制造产业,呈现出高污染和低技术含量的特征,而且各个地区存在着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特征。高端的现代服务业,例如这种互联网“+”与服务业相结合的情况目前比不是很多,比如金融业,庞大的资产在银行手中,但金融业在近两年产生与互联网“+”的融合态势,但是由于增量比较小,还未看出对现代服务业产值的整体影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弥补政府那只对市场经济规划的不足,比如积极的金融业可以助力产业升级和转型,帮助企业进行并购和收购,完成产业升级。因此,党中央更强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协同发展。

  最后是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过去我国经济增长大量依赖于资源的效劳和劳动力红利,增长方式不精细,有很多生态问题,在人于资源上的关系上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反观国际发达经济体,他们的发展不是靠资源的消耗,而是靠劳动者的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不是能源的堆砌,而是创意和服务在引领经济发展的潮流。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涵

  区别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立足点在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过去的盲目投资,很容易在一两年的短期造成由巨额投资带来的经济迅速增长,但是这种不予以抑制的投资冲动,很容易造成全行业的产能过剩,形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和坏账的出现,影响更长期间的经济发展的质量。将创新和科技基因植入企业发展和劳动者素质提升中,激发经济主体的活力与能力,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服务。

  区别于过去对经济与环境的取舍态度,党中央提出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将环境保护纳入工作重点,对于地方政府,不仅仅考核 GDP 的数量,而且要考核环境治理情况。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和开采,要有计划,有规划,不能盲目开采,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途径

  首先是深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和活力。简政放权,对不需要审批的环节交还给市场,对需要审批的环节加快审批的进程,让企业的审批流程走的更短。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对国有经济也适当借鉴多有所有制经济体制,在不影响国有经济对经济的控制能力下,积极改变国有企业的经营体制,把国有经济搞活。

  其次是增加对外开放,对内实施改革,对外进行开放。对外开放使得中国经济焕发活力,积极引导国外大型企业来中国投资,传播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创新产品,为中国对内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经验。对外开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生产领域到流动领域,未来将着眼于从流通领域到金融领域。

  最后是培育现代产业体系。过去我国的产业体系发展缓慢,很多产业处于世界产业链的末端,耗费很多资源和劳动力,但是没有取得很高的经济附加值,也没有创造出很高的经济效益。在未来,我国将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态度,在国际需求变化中寻找机会,积极利用自身优势,着力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增加科技含量和绿色含量,走电子化、信息化、绿色发展的协同路线。

  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的问题

  (一)代表国家科技水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

  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从数量上最近几年有不少的增加,但是从质量上看,依旧堪忧。从专利技术看,仅有极少数的企业具有世界水平的专利技术,大部分的所谓高科技企业仅仅只是集成二次开发,或者仅仅是做国外高科技产品的代理商。我国依旧十足缺乏知名品牌和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没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就称不上真正的高科技企业。其次,我国的高科技企业呈现分布不均衡的,不是所有的行业都有涉及,而是仅仅在一些领域有一些高科技企业,这样发展不均衡的态势,对未来的技术协同埋下了一个隐患,同时也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就是重复研发,即企业之间的研发成果区别很小,从整个行业来看这就是严重的资源和人员浪费问题。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均衡

  现代服务业对于平衡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和提高经济体防御风险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它主要是指依托于信息产业的服务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经济。我们经常看到的阿里巴巴、华为都属于现代服务业,它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标志。当前的不均衡,主要是以交通运输等行业提供的传统服务为主,新型的服务数量和质量上还不高,计算机产业、信息产业的产值规模还比较小,总体质量不高,在国际比较中排名比较落后。

  (三)资源利用率比较低

  在第二产业中,我国企业技术水准良莠不齐,大型国有企业的比较高,大量中小型企业的比较低,这导致从全国或者行业来看,资源的利用率水平比较低。企业发展更多的是靠规模的提高,而不是效益的提升,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也给环境带来的很大的压力,由此导致的环境问题比比皆是。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压力是很迫切的课题。

  (四)区域差距仍然巨大

  在区域上讲,中国区域经济水平从东向西下降。从科技含量上讲,东部沿海地区最高,中部其次,西部最低;从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而言,东部最低,中部其次,西部最高。因为三个地区的经济差异巨大,而导致的内需不足问题和社会问题极为重要,破解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差异迫在眉睫。

  三、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策

  (一)通过扩大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战略应对高新技术产业问题

  继续对外扩大开放程度,对国外的先进继续保持学习的态度,从目前来讲,国内的技术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直接进行创新比较难。因此,我国可以采取曲线救国的方法来提高高科技行业的创新问题。首先,国家出台政策,对创新企业增加补贴的力度,采用更大程度的激励来鼓励企业进行创业;其次,创造制度环境,促使国内企业与国际高科技巨头建立联合公司,增加我国企业对先进技术的认识,增加在先进技术上进行二次开发的经验和实力,逐步为企业的原始创新积累力量;最后,政府建立平台,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对接,高校实验室中有很多的先进技术没有市场化,通过企业与高校的对接,可以同时利用企业市场化平台和高校理论创新平台,促进我国高科技行业发展。与高校合作同时减少行业内的重复研发,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通过改革和创新发展战略应对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均衡问题

  我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间,涌现了不少优质的现代服务业,比如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等等。这说明,我国拥有世界顶尖的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但是这种数量比较少。我们可以通过对内改革的方法,扫除阻碍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障碍,以此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我们还可以通过创新发展战略来发展现代服务业,例如在各行各业植入互联网“+”基因,通过互联网“+”来改变很多行业原有的生态。

  互联网“+”应用到金融领域产生互联网金融,以余额宝为代表;互联网“+”应用到装备制造业,就产生了物联网和车联网等产业;互联网“+”应用到旅游行业,就涌现了去哪儿和携程网等一大批优质企业。通过这种技术创新来改变原有行业面貌,增加行业产值,可以减少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均衡问题。

  (三)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来应对资源利用率问题

  从改革的层面讲,我国应该出台相应的产业利用率细则,对于一些高污染、高耗能并且低产出的企业应该实施逐步淘汰制度,杜绝这些低技术水准的中小型企业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并仅仅进行低附加值的生产。通过创新驱动战略,提高第二产业的技术水准,适当引入互联网“+”基因,通过改造工艺流程和电子信息化,达到产能的提升和资源利用率的提升。

  (四)通过深化改革和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来缩小区域差距

  我们可以看到,区域差距主要是经济差距,细分来看主要是产业结构差距。东部的现代服务业或者是第三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业发展最好,中部拥有者庞大的第二产业和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对于西部而言,第一产业比重仍然比较高,第二产业发展空间巨大,第三产业比较较小。经济的差距体现的是产业体系的差距和创新能力的差距,因此想缩小区域差距,应该从产业体系上下功夫。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应该改革当地产业体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比如,在西部,更多的引进第二产业和培育第三产业的发展,缩小与中部的差距;对于中部而言,应该着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以缩小与沿海地区的差距;对于领先者东部而言,则应该放弃一些低附加值的行业,全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孟溦蕾。潘建伟。朝克。发展生态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J]. 消费经济。 2015(01)
  [2] 李翀。论加快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发展战略[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