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发展经济学论文

营造转型跨越发展经济环境要处理好的三个关系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4-24 共5941字

  经济发展环境是一个地区思想解放程度、市场发育程度和政府执政水平的具体体现。开放的市场经济可以视为“环境经济”.作为资源的组成部分,环境是生产力,也是投资的吸引力、市场的竞争力和企业的创造力,构成了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哪里的经济环境好,哪里的经济就会充满活力,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就会流动过来。优良的经济发展环境,一方面影响了投资者的利益,另一方面,甚至决定了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发展前景和发展后劲。着力打造一个有利于转型跨越发展的经济发展环境,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关系
  
  经济发展的硬环境包括政府可以提供的和政府不能提供的两大类。政府不能提供硬环境的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环境和区域市场环境两大类。其一是自然资源环境,指自然资源及地理条件、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物质条件。

  包括地形地质、土壤、矿产资源、水资源禀赋、自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企业的生产成本,生产方式本质上受到自然资源的影响。

  其二是区域市场环境,指是的一个地区的区域经济运行状况、市场结构及区域非生产性设施与服务等因素。通常用行业分散程度、主导行业的集中程度、市场进入障碍、基础设施商业化程度、本地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第三产业的服务水平、本地区的劳动力数量是否丰富,能不能给企业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本等等来衡量一个区域市场结构的主要指标。

  包括该地区的资金供给。当一个地区的信贷机构很少、信贷种类很少,融资无疑变得很不方便。这种情况会增加企业的实际资金成本,因为即使全国有较好的融资环境,贷款利率较低,企业也很难获得充足的贷款。不仅金融,地区内第三产业服务水平,包括保险、商业零售、信息等方面的服务都属于区域市场环境。这些服务水平与政府提供的服务无关,但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政府可以提供的硬环境主要是基础设施,硬件基础设施包括:一是主要目的是为生产服务的公共设施,同时也可以为生活提供服务。主要有:通讯、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二是为具体提供生活服务的公共设施。主要有:医院社区等医疗卫生设施、公共公园和绿地、开放型的娱乐设施、旅游名胜地,以及其他由政府免费或低价提供的便民商业、惠民饮食等设施。三是为居民要素服务的公共设施。主要有:公益性的幼儿园、中小学义务基础教育、政府扶持的职业教育、社会养老、公益丧葬等设施。这些都是企业无法独立承担投资的服务。政府建立这类设施能给投资者带来生产生活的便利,对企业来说,劳动力的生活成本降低了,便于留住高素质的劳动力,可以帮助企业吸引人才,节约生产成本,所以能直接产生效应吸引投资者进入。

  软环境也包括政府可以提供的和政府不能提供的两大类。其一政府可以提供的软环境比如体制制度环境、政府机构的服务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社会安全和社会文化环境;其二是政府提供不了的经济性软环境,比如信用环境、商业道德环境。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既要积极建设改造硬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努力优化软环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建设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硬环境,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必需的原料和能源,这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于政府能够提供的硬环境,比如说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千方百计融资引资建设好,提供便利;对于政府不能提供的硬环境,比如说区域的自然资源,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多年发展已经证实,过去以高投资盲目扩大规模、乱铺摊子换取高增长的发展模式,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对经济发展的硬环境资源浪费也越来越大,我们的环境和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承载力已接近极限,这样下去可持续发展只会是一句空话。

  遵循经济发展硬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才能保证经济的长久稳定的发展。

  另一方面,近年来的发展经验证明,很多硬件看似不尽如人意的地区,虽然交通、气候、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供给相对较弱,却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奇迹。而一些硬件好的地区不一定发展得好。相对于硬环境,决定一个地区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核心要素已逐渐演变为经济发展的软环境。

  硬环境看的是改变,软环境能够促发展。特别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今天,当各个地方的政策优势在招商引资的竞争中失去优势之后,在硬环境大致相同的条件下,竞争的成败最后往往取决于城市间乃至国家间软环境的竞争。政府间竞争的焦点就在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上。吸纳、凝聚优质生产要素靠的就是政府能供给的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地区市场发育程度如何,政府管理水平怎样,综合体现在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上。国际国内的竞争与合作要提高层次,拓宽参与领域,就必须重视软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是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关键,经济发展的快慢,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优劣。从企业家的角度来讲,不论是外来的还是本省的,能否把自己的企业在一个地域投资发展,关注的不仅是道路、电力等硬环境,还有优惠政策落实的怎么样、当地相关部门的服务意识等软环境。软环境会对企业的决策带来最大的风险性。因为软环境的优劣最难在决策前加以论证,但在事后,软环境的影响往往最容易产生决策上的延误和失败。这使得软环境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重视。制约一个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变成了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好不好。优良的发展环境可以利用别人资源来发展自己。浙江义乌资源不多,却有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广东东莞不是经济特区,发展成了中国出口商品的生产基地。这种“零资源经济现象”,正说明了经济发展对软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强大。环境是资源的组成部分,环境本身就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就是生产力。区域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环境的竞争,核心在于软环境的竞争。政府是软环境的直接控制者,软环境与政府的行为关系密切。

  创造一个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和诚实可信的信用环境是软环境建设的当务之急。以健全领导体制为基础,优化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政府是责任主体。纪检监察机关是监督主体。建议设立软环境建设专门机构,负责全市软环境建设日常工作。软环境建设的一体化整体开发体制包括开辟窗口,对外宣传软环境建设,创建软环境建设的门户网站等,系统化地形成一个优化经济发展的评价环境。这个环境要以健全监测体系为载体,建立一个长效机制来对软环境监测点进行管理,这样才能使软环境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优化经济发展的服务环境要以提高行政效能为抓手,不断拓宽服务领域,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优化管理方式。

  要以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为突破口,使政府效能落到实处。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关键,优化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投资兴业提供良好的平台,需要保护、集聚、开发、利用好各种重要资源来发展经济,为资本的生长尽力创造适宜的土壤,这需要从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两方面入手。其中软环境要依赖合适的硬环境而存在。而硬环境功能的完善也需要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支持,相对而言,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完成经济发展硬环境的到位,而营造一个优良的经济发展软环境,却需要不懈的、长时间的努力。所以要做的是建设硬环境,优化软环境,才能助力经济的跨越发展。

  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中,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扮演重要角色,这就要求各部门既不能缺位,该作为而不作为;也不能错位,不该作为而乱作为,把握好角色定位。各级政府通过制定权力清单,解决乱作为“,法无授权不可为”;通过制定责任清单,解决不作为,“法定责任必须为”,让政府既积极主动地放掉该放的权,又认真负责地管好该管的事。一旦乱作为,不作为,要有问责追究的制度,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没有健全的问责制度,权力清单就会沦为“稻草人”.厘清责任的前提下,落实问责机制。正确处理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关系,该伸手的时候伸手,并且把握住这只手伸向哪里,伸多长,成为善于驾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行家里手。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逼庸为能,逼懒为勤,逼混日子为有作为。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要解决的就是哪些是政府该管的,哪些是市场该管的。现在政府职能在一些地方存在既有“越位”,又有“错位”,某些领域甚至“缺位”,市场主体的活力没有释放出来。一方面,有时候地方政府在批土地、上项目、扩投资等方面大包大揽,甚至直接上阵,政府代替市场主体出现,导致“政府公司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在政府该插手的领域,诸如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对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维护市场上的公平竞争、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却不到位。一些破坏硬环境的行为,诸如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大量排放废水废气污染物等违法行为,却未能得到有效监管和治理等等。政府和市场关系处理不好,这些问题就解决不了。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自发的调节,我们能约束到的是政府那只看得见的手。

  一要恪尽职守,把属于政府该管的切实管好。政府机构改革是要义就是简政放权,逐步实现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从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善投资环境需要真正优化政府的服务,当前要做的是以推进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放掉政府不该管的,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加大政务信息公开的范围和力度。对确实需要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审批节奏,提高审批效率,解决推诿扯皮、刁难卡要、以权谋私等问题,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特别是项目的招商引资审批和建设中,要切实做到“一站式”服务、阳光下作业、并联式审批,操作要规范,程序要简化,处理要公开透明,提供“一条龙”服务的项目审批,提供“全方位”服务的项目建设,提供“经常性”服务的项目建成投产,这样就形成了提供“全天候”服务来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做到管理不越位、服务不缺位。

  二要解放思想,把该放的彻底放开。要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凡是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企业能自主决定的经济活动,政府统统不管,一律交给市场,让市场优胜劣汰,让企业自负盈亏。管得多,提供的服务少,办事的程序多,工作的效率低,只会使投资者退避三舍。政府的手不能伸得太长,不能让看不见的手成为闲不住的手。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明确“负面清单”和“正面清单”管理方式,用制度的形式来约束权力。如果说简政放权是激励市场活力、鼓励大众创业的先手棋,那么制度建设就是连环炮。执行上级规定与服务招商引资之间存在一个最佳结合点,怎样找到这个结合点,这就需要各级各部门正确处理好条条管理与地方经济的关系,尤其是经济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的关系,深刻理解“不放不活”和“无为则无不为”的道理,从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这个大局出发,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做好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今后要更多地学会用市场的办法、经济的办法,用经济手段来引导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减少行政命令。这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和挑战。简政放权不是不管了,而是要放管结合。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就是习总书记说的那句话:把该管的事管好、管到位,把该放的权放足、放到位,给企业松绑后,让市场去发力。激发出市场的内在动力,为经济发展增添更多活力、开辟更大空间。

  三、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本质意味着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处理这些利益关系,关键在于找准结合点和平衡点。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冲突。对于还处于赶超阶段的中国经济来说,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当前最大的政治,是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第一要务。

  发展无止境,优化环境无终点。

  一是辩证予取,力求“双赢”.加快发展,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少取多予。投资者最看重的是利润,能赚钱是最重要的投资环境。放水养鱼,要最大限度地为投资者创造赚钱机会,人家赚钱,我们发展,为自己留足发展空间,这就是双赢。所以要做到先让利后得利,让近利得远利,让大利赢小利再赢大利。从当前来说,就是要从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宏观调控、整顿经济秩序等现实问题入手。在政策制定上,要扩大包容性。可以多借鉴外地的一切优惠政策,不违背国家政策法规的优惠政策,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也可以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政策的执行上,确保纵向贯彻到底、横向落实到位,决不能以“条条”为借口搞“行政壁垒”、设“玻璃幕墙”;对尚未落实的政策,要查明原因,找出症结,明确责任,限期落实。

  在培养良好的市场环境时,要注意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养成良好民风,杜绝欺生排外、强买强卖、欺行霸市等不良行为,在全社会营造“亲商、富商、重商、安商”的氛围。

  二是科学发展,力求“双高”.尤其是经济正处在追赶阶段的地区,发展的冲动十分强烈,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需求旺盛,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随时抬头。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发展速度,一味强调招商引资,以低价出让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为代价,大肆“圈地”,争上了一些低技术、高消耗、低效益的项目,甚至人为编织“保护伞”,为这些企业提供方便。这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做法,从近期看,仿佛优化了环境、促进了发展;从长远看,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恶化了环境、阻碍了发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必须登高望远,力求高起点、高效益。按照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切实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要始终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质量、效益上,既要追求较快的发展速度,又要保持较高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规范完善政策,用足用活上级政策,引导企业发展,又要扶强扶优,优惠政策不能一概而论。既要统一区域招商引资政策,遏制恶性竞争,培育发展规范有序的良性竞争环境,又要对高技术、高规格、高效益的项目大力支持,大胆引进;对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为避免其与优势企业争资源、争市场,要坚决关停,严厉封杀。防止“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利益化。”

  按照“点、线、面”相结合来确定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任务:在“点”上创建政策优惠、管理最规范、服务最到位、办事最便捷、环境最优美的园区;在“线”上建立重大项目履约督办制、招商引资大项目在建期间封闭管理制、重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执法部门“入企报告制”等全程跟踪服务工作机制;在“面”上抓好舆论、政策、服务、法制、市场、创业发展等“六大环境”专项推进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志萌,蒋小钰。资源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2] 庞郭之。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指标体系及优化方案设计[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11
  [3] 屈燕妮。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约束[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4] 张晓。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五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