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发展经济学论文

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基本框架及其历史贡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2-11 共4439字
论文摘要

  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实质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理论,也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强调:“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从发展理论的角度去研究邓小平的思想及其对中国现代化事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基本框架

  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中国的发展路线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是贯穿邓小平理论的一条红线。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内容非常丰富,这里只阐述一个基本框架。

  1. 发展模式。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苏联的发展模式对中国影响很大。虽然学习苏联模式曾对我国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严重的问题。一个经济落后的大国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为发展中国家设计了一整套西方化的发展模式,并在拉丁美洲不少发展中国家进行尝试。但这些国家的实践并不成功,带来的只是动乱、灾难、倒退,陷入了所谓“拉美化陷阱”。邓小平认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现代化的发展也必然是多元的;“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要求全世界所有国家都照搬美、英、法的模式是办不到的。”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中国怎么办?逻辑的必然结论是:中国要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也就是说中国要有自己的发展模式。他认为,我国在民主革命时期把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相结合,走了一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在现代化建设中也必须把马列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相结合,走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1982 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 发展目标。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目标是什么?我们现在讲“五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其基础是邓小平强调的“三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1979年,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底,还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非常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以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任务,其他的任务都要服务于这个中心,绝不能干扰它、冲击它。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邓小平讲的经济发展主要是发展生产力,并在发展生产力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既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发展。

  3. 发展战略。如何实现发展目标?需要有发展战略。邓小平发展理论中的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步骤,二是发展重点。首先,关于发展步骤。1979年,邓小平考察了很多地方,带着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新鲜感受,他提出了一个新观点:“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 1987 年提出来的。邓小平在 1987 年 8月 29 日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约蒂和赞盖里时谈到:“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在邓小平的建议之下,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在两步走的基础上再走一步,到 21世纪中叶,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个发展战略应该讲是既充满了雄心壮志,又比较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实际上到上世纪 90 年代末,前两步目标提前实现,现在正在向第三步目标奋力前进。

  其次,关于发展重点。在我国这么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齐头并进发展不现实,而应当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中国发展战略的重点是什么?现代化的重心在于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也有重点,那就是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对此,邓小平多次强调:我们的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

  现在看来,这一思路具有长远的战略指导价值。

  4. 发展动力。邓小平认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三个方面:一个是对内改革,二是对外开放,三是科技发展。关于改革和开放,他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如果放弃改革开放,就等于放弃我们的根本发展战略。”而且,他认为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邓小平特别关注科技的发展对中国发展的巨大作用。他认为,现代化一个很重要的动力就是科技的发展。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1986 年 3 月,北京几位科学家提出要跟踪世界高科技发展的动态。邓小平对此非常重视,立即做出批示,由此产生了“863 计划”。“863 计划”的实施,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5. 发展形式。在经济发展形式方面,邓小平指出:“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据此,他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讲,经济发展主要有两种形式: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在当时中国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强调非均衡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也是需要勇气的。

  6. 发展环境。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需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国内政局的稳定和国际和平的局面。1990 年 7 月 11日,邓小平在会见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的谈话时明确指出:“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可谓一言中的。

  政局要稳定,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十分重要的前提与条件。邓小平强调,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有稳定的社会秩序。首先是中央要有权威,其次是政局稳定,其三是政策稳定。1980 年,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时深刻地指出:“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来搞建设。过去二十多年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改革开放以后,一些知识分子包括青年学生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比较大,闹起学潮。对此,邓小平多次严肃指出,西方的民主体制在中国是不合适的,如果引进西方的民主体制必然导致中国的混乱,现代化事业也会毁于一旦。所以,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他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提出中国不能再折腾,不能再动荡,一切从大局出发,中国发展的关键是政局稳定。

  邓小平讲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要维护世界的和平,防止世界大战爆发;另一个是要与周边国家搞好关系。因此,他提出:“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了维护国际和平,邓小平提出,我们国家的对外政策有两条:第一条是反对霸权主义,第二是建立国际新秩序。

  7. 发展机遇。机遇对于一个国家来讲特别重要,抓住重要机遇就意味着成功,失去了重要机遇就意味着挫折。邓小平非常强调机遇意识,他提出 ,我们“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他在总结国际经验时指出,像日本、韩国、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都曾经出现过若干高速发展的时期,因此,在中国也应该有这么几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不仅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他觉得当时国际环境比较有利,国内政局比较稳定,政策对头,老百姓拥护,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干大事这么一个优势,中国在某个时期加速发展是完全可能的。中国经济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抓住机遇,加速发展。

  8. 协调发展。虽然我国现代化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但是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协调发展。总体上讲,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为此,邓小平具体指出,主要要处理好以下关系,使社会能够协调发展:一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这两者的关系。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二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两者要配套,经济体制改革如果不配套政治体制的改革,不但经济体制改革难以深入,而且经济发展的成果也会毁于一旦。三是发展经济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关系。如果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提高,这个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叫有增长,而无发展,必须使经济发展的成果为广大人民所共享。四是经济增长与质量、效益的关系。一方面强调经济增长,一方面还要强调质量、效益,要协调发展。

  二、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历史贡献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对于中国的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应该说无论如何估计都不过分。邓小平是中国现代化的总设计师,他对现代化的历史贡献主要有:

  1. 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上开拓了新的理论体系。他在阐释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时说:“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邓小平发展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2. 实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转折。1991年 7月2日,李光耀在一次接受访谈时说:“再过 20年,中国就可能不同了,因为邓小平把中国推向前,不可能再走回头路。转折点的确在于邓小平。他已经打开了窗,不可能把窗再关起来。”在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人们的思想习惯与社会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正如 1988 年 6 月 22 日邓小平会见埃塞俄比亚总统门格图斯的谈话中所说:“中心点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

  3. 创立了中国特色发展理论。邓小平理论促使中国经济发展与各项改革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邓小平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阐述,基本上解决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理论问题,可以被称为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印度学者苏地生评价道:“美国《时代》周刊已经两次把邓小平选为当今世界风云人物,没有什么人对此提出异议。全世界还应该认识到,邓小平是当代最伟大的发展经济学家。”应当“把下一次诺贝尔经济学奖授给邓小平。邓小平作为一个政治经济学家的信誉是确定无疑的。他砸碎了空想主义的枷锁,运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在中国建立起一种新模式,而这一模式正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今天所需要的”。

  4.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对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具有方法论意义。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境界。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