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发展经济学论文

知识经济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高级经济形态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9-09 共9618字
论文摘要

  1 引 言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物质经济发展进程中,从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当前的信息经济,付出了自然资源过量消耗和生态环境严重失衡的巨大代价,建成了当代的高度文明.当我们全面审视世界两千年来的经济形态演变,无争的事实是,靠传统的土地、劳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支撑的物质经济走到了尽头,地球己不堪重负,可持续发展出现深刻危机;无可选择的选择是,在现有文明的条件下,大规模地应用新兴的信息、知识和科技等生产要素替代传统的要素,构造和发展人类社会的最新文明--知识经济.

  2 知识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2.1 知识经济是知识积累和科技进步的必然

  据 OECD 发表的《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所下的定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所谓"知识",它包括人类发明和发现的所有知识,其中,主要是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也是进行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不断积累的经验的总结.从有人类社会存在的那一天起,知识便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元素而存在.在人类社会自然界获取生存必需品的竞争中,人类经济经历了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这些形态.然而,哪种经济型态能缺得了知识呢?如农业经济讲究"适时播种","适时"就是知识,没有这种知识,错过了节气,轻则减产,重则颗粒无收.工业经济更是如此,瓦特发明得蒸汽机,以及后来发明得珍妮纺纱机和电动机,使人类的体力得以延伸和解放,带来了我们当今正在享用的工业经济文明,这种蒸汽机、纺织机、电动机都是那个时代人类最尖端的知识结晶.谁都可以认识到,在以往的这些经济形态中,经济形态越发展,所需的知识就越多,知识所起的作用就越大.量变引起质变,终于会到达比任何其他要素,如海洋、土地、森林、矿藏、工厂、机器设备、货币(资本)等都更为重要的这样一个转折点,于是就产生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人类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社会经济形态.

  2.2 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智能化

  因而它是生产力发展到电子信息时代的产物.社会生产力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以升级换代为形式的不断智能化规律,反映了发展的历史趋势和一般结果,反映了生产力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这一趋势和过程大体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自然的人化"阶段,即人类运用自己的智慧,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并利用各种物质手段武装自己,以增强利用、改造、征服自然的能力.这一般结果是人类创造了以农业和工业经济为代表的物质文明,使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人类先后进入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二是"人的自然化"阶段,即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的长期过程中,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手段的改进,人们逐渐认识了自然的本质并掌握了自然运动变化的法则,并把这些认识抽象和内化为人的智力和知识等本质力量,从而实现人的自身塑造,使人的本质日益丰富和完善,行为更加合乎客观规律,自身能力更加全面强大,能够在自然面前有更大的自由,能够日益削弱自然因素对社会生产力的消极制约,能够按照人类的积极目的去改造自然和社会.这一过程的一般结果是人们在物质经济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经济类型--知识经济,使社会生产力上升到更高的发展阶段--电子信息生产力阶段.此时,物质财富的增长,主要不是靠增加资源、劳动、资本和场地,而是靠知识、技术等智力资源的作用,带动物力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时间,创造日益丰富多样的社会必需品(物质的和精神的).

  2.3 知识经济是以智能为核心的一种全新的社会生产力系统

  它以科学知识为资源基础,以高科技手段为中介,以经济发达为目标,是知识、技术和经济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的高级生产力发展形式,是以科技为主的、以知识、生产、分配、创新和使用为要素的经济.以知识经济的典型代表软件产业为例,全球软件市场的年市场规模已高达 4000~5000 亿美元;美国计算机软件的产值已是硬件产值的 1.4 倍;全球 500 家最大公司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与美国 5000 家软件公司的贡献大体相近;微软公司的"视窗"软件占有世界 80%以上的市场,该公司每周增加资产 4 亿美元.有关调查统计表明,1993 年以来,美国工业增长的 45%是由信息产业带动的,高技术产业已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27%,而传统的支柱产业只占 14%,汽车产业仅占 4%.在此期间,以微软公司和网景公司为代表的 5000 家软件公司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其中微软公司的市值(上市股票的价值)已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市值总和.从美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功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以创造性的知识为核心,运用知识生产、发展知识产品,并以此来推动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将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2.4 知识经济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物质力量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本质

  知识的力量一方面要以物质力量为保证条件,另一方面它最终还要转化为物质力量和物质产品(当然也包括精神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知识经济的生产标志着人们获取物质产品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不再由物质到物质,消耗巨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是由知识到物质,以智力资源的开发带动物力资源的开发.这是生产力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反映了生产力不断智能化的历史趋势.

  3 知识经济是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高级经济形态

  知识经济标志着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又一次升级换代,即由普通机器时代向智能机器时代的跃升.而促成这一质的变革的关键因素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对生产力系统的全面改造.如果说,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使以制造工具为主的机器大工业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产业结构实现了由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导的转变,那么,现代科学(主要指电子信息技术 ) 技术的发展则从以下几方面实现了对社会生产力系统的科学化改造,使以工业为主导的社会生产转变为以信息和服务业为主的"知识经济",完成了生产力由"硬"到"软"的过渡,从而使知识经济成为了一种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高级经济形态.

  3.1 现代科技进步使社会生产力系统"软化"

  工业社会的特点是生产力系统的"硬化".此时,为了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大量使用机械化的生产手段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要求强有力的材料、能源和交通设施为其基础条件.而随着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系统的诸因素和生产流程以及产品都开始向"软"的方面转化;劳动力由体力型的大量投入,转变为文化型和科技型的少量人才,生产工具由粗大笨重的普通机器,变为精细灵巧的智能机器;劳动对象由天然的原材料变为优质的人工合成材料和新的能源;生产管理由经验管理转变为系统化的科学管理,生产过程实现了自动化、数字化、虚拟化,汽车、飞机的设计检验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许多产品的商标、品牌等软的成份在商品价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一些传统产业的"软化率"进一步提高.这一切都预示着"硬化"的物质生产力系统,正在向"软化"的知识生产力系统转变.

  3.2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缔造了新型的生产力系统--电子信息产业和服务产业

  知识型软产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以微软为代表的一批计算机和软件企业,正在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当今国际的竞争已经主要变成了技术的竞争,知识的竞争,谁拥有知识控制权,谁拥有最先进的高科技产品,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优势.这可以由该国获得的专利数目、高水平的科学家的数量、研究和开发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以及其它的技术力量等来衡量.

  3.3 现代科技的发展优化了生产力系统的整体功能

  现代科技改变了经济增长的方式,使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向高效、优质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由于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综合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系统而又细微,掌握了更多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促进了知识、技术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活动的效果.以往依靠大量投入资源和劳动,消耗大量物质和能量的粗放经营,正在被更多依靠科学和技术,注重效率和效益的集约经营所代替,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更加协调.所有的这些将把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带入高效、优质、和谐、公正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境界.

  3.4 知识经济是一种高级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实现了四个转变

  1)从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的转变.知识经济中的第一生产要素是作为无形资产的知识.这种经济不再依托稀缺资源,它通过知识,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科学的、综合的和集约的配置,实现了资源的优化利用,通过知识,不断开发出富有的,甚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从而创造出新的巨量财富.因此,知识成为最主要的资产,是新一代企业实力的主要标志.现在,许多国外高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总资产的 60%,而美国现在的国民生产总值近三分之一是像微软公司这样的知识企业提供的.微软公司的有形资产规模很小,原材料的库存量很少,但企业资产却高达重 2000 亿美元,相比之下,通用汽车公司拥有的庞大设施可谓雄居全球之首,而整个资产却只有 400 亿美元 .

  2)从知识本身的获取向求知能力的开发转变.在工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知识的获取已经是厂商的基本生产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单纯地获取知识是完全不够的.知识作为商品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的独一无二和不可替代性.知识的供方是垄断的,知识产权和知识保密使知识成本十分高昂,因此形成自身的知识生产能力就成为至高无上的任务.同时由于技术的更新换代加快,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从而任何知识都只有暂时性的意义.所以,对企业员工来说,是否具备不断掌握最新知识的能力,比掌握多少现存的知识要重要得多.亚洲开发银行在最近的报告中指出,今后几十年东南亚国家尽管仍然可以把大量劳动力资源用作工业的补充力量,但关键"要看这些国家能否把人变成人力资源".这里所说的"人力资源",就是那种具有随时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和素质的人.

  3)从重视引进模仿能力向强调创新能力转变.在工业经济时代,通过技术引进实现技术转移,曾经是一些国家企业实现赶超的基本途径.如 80 年代的日本.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单纯引进模式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首先是因为随着全球大市场的激烈竞争,由于企业普遍奉行成本--质量战略,又由于全球信息网络的形成.技术扩散的速度加快,因而造成产品和工艺在技术上的趋同化,为提高竞争实力,就必须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推出新技术产业和技术产品.与此同时,技术贸易壁垒也必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而日趋强化.在此种形式下,开发自己的技术,提高本国和本企业的创新能力,就成为知识经济的基本要求.这样一来,企业管理就不是一般的信息管理,而是创新管理,即通过管理提高企业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并把这一点看作是企业经营的中心任务.

  4)从技术自身的创新向知识生产的基础能力创新转变.技术创新更多地是着眼于把设想转变为新产品、新工艺、新市场这一应用层面.在工业经济时代,技术创新的基本模式是技术、设计、制造、管理的一体化,其源头是市场消费需求的牵动.应当指出,在这一层面上的创新虽然是自觉的,但在基础科学层面上,即在观念、理论这一最后源头上,创新却常常是不自觉的.当观念上的创新自发地出现时,社会和企业再随机选用某些创意进行技术-产业开发.因此,工业时代的创新主要是技术创新,还不是完整的知识创新,即还没有形成包括基础信息在内的知识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工程.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那种以推进质量更高、性能更好、工艺更新的产品为目标的"增量性创新"或渐近式创新,就暴露出严重的弱点.相反,只有立足于基础性研究的 "突破性创新"才能形成全局的牵动力,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更新或调整,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4 大力发展知识经济,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

  当今,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的焦点正在转向知识经济.新的知识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资源,成为我们新的消费基础.新的知识观念、知识价值、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转移、知识功能和知识经济爆长,正成为人们注目的重点,在我国发展知识经济,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之处,诸如思想观念、内外环境、经济条件、体制和政策等都需要调适.因此,必须提高认识,深化改革,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才能促使生产力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

  4.1 重视人才在知识经济中的特殊作用,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的素质

  判断我国离知识经济有多远,生产力水平高不高,教育状况和劳动力素质是一个 重要的测量指标.因为,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无不依赖于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的支持.目前,我国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并且是基础型的差距.我国大量企业 职工下岗实现再就业十分困难,就充分暴露出我国劳动力素质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问题.当前, OECD 各国再教育事业已经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政府的政策仍然更多地注意通过促进公众接受多种技能的训练,特别是掌握学习的能力来不断提高人力素质.这更使我们感到,如果我们不抓紧时间,加快发展我国的教育,劳动力素质低的问题,将继续成为我们发展生产力的一个根本性的障碍.

  然而,在目前中国的教育和人才制度下,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并不适应知识经济起步、发展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制约知识经济在中国生长的一个关键原因.其一是我们的教育体制不适于培养创新人才.

  学制太死,专业太窄,偏重理论,忽视能力.据调查,现在毕业的大学生,真正适合企业、公司需要的并不多.其二是我国的人才制度不适合鼓励新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关键是人才制度并没有把人才作为中心来认识,而是把用什么样的人作为中心,当动机取代目的时,目的只能围绕动机改变自己,所以,我们的人才缺乏创新精神,即使是有创新,也只是在"规定"范围内创新,来符合一些管理者对人的要求.其三是传统习惯中对创新人才存有偏见.有很多人眼里人才一般是老成持重、饱读诗书的人,而标新立意、自由散漫的人不是人才,甚至是不可救药的人.而一般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往往个性鲜明,独立性、自信力强,这与我国现行人才人事领导体制下对人才的要求是矛盾的,也是传统的中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习惯相左的.

  因此看来,发展知识经济,必须首先从改造我们落后的国情状况开始.教育落后,尤其是教育观念落后,就是我们的一个国情实际.我们应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结合国情实际,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建立开放式 、多渠道、多种所有制并存且有利于社会全体成员终身接受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教育,尽快提高我国劳动力资本的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大量人才,是发展生产力乃至根本解决我国未来就业问题的一个当务之急.

  4.2 创建国家创新体系使之成为发展知识经济、促进生产力进步的基础和引擎

  国家创新体系由观念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制度创新系统和管理创新系统组成,其骨干部分是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政府. 大力促进和广泛进行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任务.

  如果说国家创新体系是知识经济的发动机,知识和创新就是发动机的燃料.加快国家创新体制的建设,无疑是要加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基础条件,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动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全民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无疑是我国迈向知识时代的正确道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是使我国的创新综合实力在 2010 年前后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前,由中国科学院组织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由国家经贸委和组织实施的"技术创新工程",由教育部组织实施的"211 工程"都正在实施之中,还应组织实施"制度创新工程"、"管理创新工程".在发展创新体系时,我们还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创新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促进技术成果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出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企业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有没有开发能力,开发什么,直接影响到它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的科技开发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目标,研究出来的成果会迅速得到转化.所以,要下力气克服过去那种从组织结构到功能结构自我封闭的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的僵化格局,推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发先进技术,形成面向市场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机制,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2)科技体制改革是科技创新的动力.从当前我国实际看,科技体制改革要按照结构调整、人员分流、机制转换、制度创新的原则,全面推进,分步实施.调整结构就是要调整科研机构所有制结构,由过去单一政府办科研,调整为政府、社会、企业等办科研,要把技术开发型科研机构逐步由事业法人变为企业法人.同时科研所要调整内部结构、人才结构,以及调整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之间的结构等等.根据结构调整的需要分流人员,提高效益,加强责任.机制转换,制度创新就是要逐步建立独立自主的决策机制,自负盈亏的经营机制,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内部监督机制等.

  3)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科技人才是科学技术的主要载体.知识经济的来临意味着继土地、资本之后,知识成为一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一种经济资源.科技创新首先需要人才创新.人才创新要求做到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不断吸纳新知识,使得科技创新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有后劲、有长劲.

  4) 投入是科技创新的保障.经济落后,归根到底是科技落后,而科技落后与多年来科技投入少有直接联系,特别是与企业投入较少的联系更为密切.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最根本的是转变各级党政领导的思想,树立科技投入是生产性、战略性投入的意识.具体说来就是要实现国民收入一次分配重点投入,二次分配增加投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投资机制.

  4.3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赋予生产力新活力

  在我国现阶段,发展知识经济特别需要强调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与应用,今日美国经济的成功发展,不仅仅在于发展高科技,根本的经验在于有效地促进了知识和电子信息的传播与应用,在所有领域都增加知识含量.目前,美国在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同时,制造业仍很强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25%,从业人数还不到 10%,但却是支撑近几年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力量.美国的农业劳动力只有 3%,却生产出全国所需有余的农产品 .如此之高的效益和效率,没有高科技作为后盾,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我国处于工业经济时代,全面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应该坚持"并举"方针,即一方面有重点,有步骤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技术跨越;另一方面应更多地考虑到我国传统产业如何利用知识和电子信息包括管理知识乃至新的思维方式等求得发展,提高效率和效益,让旧的生产力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此外,应该注意发展各种规模的企业.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引发了国外一些大企业集团的衰败破产.因此,对工业的规模效益理论应重新加以认识.目前所说的"大",指的是有形资产规模大;而在知识经济中,企业竞争成败的第一决定因素不是有形资产的大小,而是其中的高技术含量,是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知识创新能力;在同等无形资产条件下增加有形资产是有利的,但如果没有相应的无形资产,盲目扩充有形资产则可能造成"大船难调头"的被动局面.我国企业改革中的"抓大"要从实际出发,在扩张有形资产规模的同时应努力增长无形资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高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注入."发展知识经济就是发展高科技"的说法,是对知识经济的片面理解.只有对传统产业注入高技术,才谈得上全面发展知识经济;也只有对传统产业注入高技术,才能真正使生产力发展上一个台阶.

  4.4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为生产力迅速发展铺平道路

  知识经济的主要标志是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技术产业的兴起.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主要依靠电子信息技术进步,其代表是计算机和通信的发展和应用.我们系统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很快,到"十一五"末年均增长 9.9%,连续五年跨入中国企业 500 强的前 70 强.这些都离不开,人才、知识这一根基.多年来集团公司紧紧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总量稳步增长,人员素质显着提升,为集团公司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人才队伍整体结构得到改善,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经营管理者的比例及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的数量比例都有极大的提高;大力实施"领军人才"、"企业创新人才"和"项目适用人才"工程;制定了人才引进资助等激励机制,成立了 5 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展了工程技术授衔专家选拔和中环青年创新人才评选活动等等,有力地加快了知识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极大地促进了集团公司经济发展.在"十二五"规划中,集团公司制定的宏伟规划是:到 2015 年销售收入实现 1800 亿元,比 2010 年接近翻一番,年均增长率达 13.6%;实现利润 82 亿元,比 2010 年接近翻一番,年均增长 14.8%.

  实现其宏伟规划的具体措施:一是启动建设中环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在园区内建立起中环绿色照明产业、中环绿色能源产业、中环电子终端配套产业、中环导航与信息安全产业、中环电子材料与节能产业、中环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中环电子仪表产品检测及服务等 7 个基地.二是加快企业上市与并购步伐,实现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并举.三是强化知识经济,科技兴企战略.到"十二五"末国家级技术中心达到 4 家以上、市级技术中心达到 20 家、各企业均设有研发技术中心;企业科技研发投入保持在当年销售收入 6%以上,重点企业达到 10%.集团专利申请量达到 2000 件以上,申报各级科技成果 100 项以上.四是高水平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到"十二五"末人才资源总量达到 12300 人;普通本科以上学历人才达到 8000 人以上;引进技术领军人才、重点项目带头人、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 100 人;博士达到 100 人;硕士达到 800 人.以上各项无疑说明人才、知识在当今经济发展中所承担的支撑和不可替代作用.

  4.5 建立健全知识产业社会支撑结构,让科学技术顺利转化为生产力

  没有相应的社会支撑结构,知识产业不可能迅速发展.我国知识产业社会支撑结构脆弱,表现在:市场体系还不健全,风险投资系统没有形成,教育还欠发达,人才流动不够畅通,中介服务机构薄弱,通信媒体还不完善,信息网络尚未建成等,因此,要建立健全知识产业社会支撑结构.尤其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信息机构和企业是创新系统的主要组织,要采取多种措施使之在体制改革中,大力组织科研生产联合体.科研单位根据生产需要研究开发新知识,并运用到生产中.生产单位为研究单位提供科研经费、测试基地和科研手段等物质条件.两者互相促进,实现整体知识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密切产业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增大建立行业性的科研中心或知识经济开发中心,提倡"产、学、研"联合攻关,形成"创新系统",和"知识传播网络",攻克重大高知识密度项目,推动知识经济发展,以此实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顺利过渡.

  4.6 积极拓宽知识经济投资渠道,加速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产业的发展快慢与资金投入紧密相关.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科技 1996 年的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指出:经合组织国家投入到教育中的平均经费小于成员国政府支出的 12%,投入到研究开发的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2.3%.近几年来,世界经合组织的知识投入已不是单靠政府,而是开辟了多种渠道,如 1993 年经合组织的研究开发费,企业占 58.8%,政府占 36.2%,其它国内来源占 2.9%.这说明他们用于知识方面的资金投入已转向以企业为主体,但是,由于我国企业留利少和折旧率较低,使企业自我积累能力比较薄弱.为此,在改革中,我们应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使企业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投资主体.通过调整逐步使企业的实际盈利水平能达到 35~40%左右,一般经营性的、可正常盈利的知识和技术开发项目逐步转移到企业投资,由企业承担投资风险.如果企业急需的知识与技术开发项目资金不足,国家可以通过有偿投资或增加股份的方式给以适当支持,实行国家和企业投资共担,利益共享.这样,经济细胞--企业搞活后,生产力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5 结 论

  总之,在协调知识经济运行的实践中政府需承担着重要责任.在政策上,特别是与知识产业、科技、教育相关的政策,政府应当尽快完善政府政策支撑体系,形成强有力的导向与激励机制,包括:鼓励知识型人才进入企业的政策,激励知识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政策,鼓励知识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与产品开发的政策,建立具有高知识密度的科技工业园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政策,鼓励产学研一体化的政策,淘汰落后科学知识、技术知识的政策;完善知识型经济成果奖励制度等等.在法律上,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知识建设上,要支持知识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机制.在行政指挥上,要协调产、学、研各方联台互动的关系,使各方携手共进,促进知识经济和生产力迅速发展.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