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发展经济学论文

福建省循环经济发展形成的典型模式及改进途径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6-09 共9583字
论文摘要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涵盖节能、节水、节材、节地、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内容的经济发展模式。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2012年12月国务院通过的《“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规划》将发展循环经济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对循环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充分肯定。近几年,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持续推进下,福建省循环经济发展步伐逐步加快,在政策、机制、技术、模式等层次上取得了突破与创新,初步形成了以产品循环和废物循环为主线的发展模式。目前福建省正面临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期,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面临的资源能源短缺与生态环境脆弱的形势将更加严峻,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对于加快缓解福建省资源环境压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福建省循环经济的演进历程与特征分析

  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事物的演变需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发展、成熟到衰退或变革的过程”。根据循环经济理念的引进与理论探讨、相关政策制定、试点示范推进和法律制度逐步完善等具体实践,我们将福建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演进分为探索尝试阶段(20世纪末-2004年)、示范带动阶段(2005年-2008年)和加快推进阶段(2009年-)。

  总体而言,20世纪末以来,福建省循环经济发展步伐逐步加快,经历了从理论探讨到实际运作、从政策空白到制度建立、从试点示范到全面推广的历程。

  (一)探索尝试阶段(20世纪末-2004年)在引入循环经济理念之前,福建省已有一批开展垃圾回收、资源利用的队伍,以拾荒、转卖和低端利用为主,这种行为严格上说并不属于循环经济范畴,它只有正向的去垃圾化,没有源头上的减量化。因此,我们以20世纪末循环经济理念引入我国为起点,探讨福建省循环经济发展历程。

  1.循环经济理念的探索与深入循环经济理念引入我国之后,省内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将循环经济理念与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厦门市环保局庄世坚发表“构建绿色城市平台,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一文,对厦门市如何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建议;福建省委党校严以振教授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并构建了福建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与对策;福建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蔡如钰等专家发表的“循环经济试点的具体方案探讨”,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施难点及技术特征进行分析,并对省内重点区域如何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同时,随着循环经济理念的逐步深入,相关政府经济、环保部门也开展了有关循环经济理念的学习与交流活动,对循环经济的相关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为促进福建省循环经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工作重点福建省委、省政府以清洁生产、流域治理、环境修复为重点,出台或修订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福建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等。大体上看,出台的政策文件大多以规制性政策为主,以明确企业保护环境的责任、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制定处罚措施等内容为重点,为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基础和环境支撑。2004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出台的《福建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中,开始出现了循环经济的相关提法,其中提出“要重点培育石化、纺织、建筑建材等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在此指导下,福建省逐步开展了废物循环利用、生态产业链构建等相关活动,为之后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

  (二)示范带动阶段(2005年-2008年)2005年,福建省政府出台《2005-2006年全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方案》,并着手编制《福建省“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发展循环经济真正落实到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实际工作中。一批示范园区、试点企业、示范项目开始建设,标志着福建省循环经济发展步入示范带动阶段。福建省通过示范推广、政策推进、技术开发、资金配套等手段,发展循环经济取得显着成效:2008年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0.843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降低了10.3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至72.96%,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25.35亿元;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也逐年降低。

  1.突出重点行业、企业的示范工程建设石化、电力、冶金、建材、纺织等能源消耗大、污染排放高的行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福建省从重点行业、企业入手,选取南安和德化2个省级循环经济县域试点城市、14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94家示范企业,实施了一批示范项目,并给予税收减免、资金补助等政策优惠。同时,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三钢集团、厦门钨业、泉港石化园区等5家单位入选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列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试点示范工作逐步展开。

  2.强化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在工作内容上,福建省循环经济发展主要以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为重点。在节能方面,实施了一批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点联产、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工程;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大了淘汰电力、钢铁、水泥、造纸等落后产能的力度,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利用比例不断提高。在清洁生产方面,以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回收处理设施为主要形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同增强。2007年,福建炼油厂、三钢、南纸、福人木业等430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平均每家企业增加效益1200万元。

  3.循环经济发展机制逐步完善。 首先,建立了发展循环经济的领导协调机制。建立起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任务,定期召开会议解决重大问题。其次,建立了循环经济资金投入机制。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循环经济项目给予资金补助,其中2008年投入2723万元对60个项目进行补助;同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通过举办政银企合作洽谈会等多种形式,拓宽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投融资渠道。第三,建立了科技支撑机制。

  设立科技专项经费,重点选取发酵、造纸及纸制品、印染、化工等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和资源利用技术研究,通过产学研合作、技术引进、自主创新等途径强化科技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第四,健全政策引导机制。陆续出台《福建省“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福建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三)加快推进阶段(2009年-)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发展循环经济进入法制化轨道。同时,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给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随着福建省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资源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形势更加凸显,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很强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因此,在制度设计和现实需要的大力推动下,福建省循环经济发展进入加快推进阶段。

  1.涉及领域和范围逐步拓宽

  2009年以来,福建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福建省“十二五”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等政策文件,提出了“到2015年,建成15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10个国家级和30个省级节能和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以及130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的目标,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拓宽了示范试点的范围。从地域分布上看,示范工程遍布全省,涉及节能、节水、低碳、清洁生产、资源再生、可再生能源等多种类型;从产业分布看,以轻工、石油化工、冶金、机械、新能源、建材、林业加工为主,涵盖了福建省的传统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各个范畴。

  2.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快速发展

  2009年以来,国家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突出位置,为福建省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方向。目前,福建省已开工建设了一批太阳能利用产业基地、节能电机产业基地、LED和节能灯具产业基地、环保基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和废旧金属再生资源基地。节能环保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福建省循环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基础和技术装备保障,有利于加快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社会领域间的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的流动效率,有效构建高效运作、良性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3.政府、企业和第三方组织共同推进

  随着循环经济理念的不断推广,福建省循环经济的发展正从“政府单打独斗”向“政府、企业、社会共同推动”的局面转变。在政府层面,正着力改善政府体制机制的不健全等问题,已出台《福建省节约能源条例》,正着手制定《福建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福建省清洁生产促进条例》和《福建省节约用水条例》,并逐步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在企业层面,企业家逐渐意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通过技术改造、资源优化、设备引进、平台建设等行为来降低生产成本,并获得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品牌效应;在第三方组织层面,科研机构、高校、中介协会等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产业孵化基地等多种形式,逐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推动循环经济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

  二、福建省循环经济发展形成的典型模式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实施主体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原则,通过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技术条件、设施设备,对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开采、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全过程进行调整优化和改造重塑,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解决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方法。福建省循环经济发展的这几年中,在产业、园区、企业等层面上形成了一些典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建材行业协同处理多种固废的循环型综合体模式

  建材行业的发展为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探索出一条经济、环保、有效的利用途径,在工业生态系统中扮演废物处理者的角色。福建省建材行业逐步形成了以福建鑫海湾、龙岩易达、莆田九州等一批建材企业为核心的综合体模式,协同处理粉煤灰、煤矸石、碎石、石粉、炉渣、建筑垃圾、脱硫石膏、淤泥等多种固废,将其作为生产加气混凝土砌块、空心砖、蒸压砖、淤泥烧结多孔砖等新型建材产品的原材料。

  (二)发展静脉产业推进多产业协同共生的混合模式

  仙游县以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建设为先导,以再生资源物流平台为支撑,发挥废旧塑料、废旧金属的资源集中优势,通过建立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园区逐步推进废旧塑料、废旧金属、废旧玻璃、废纸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强化静脉产业与精细化工、纺织鞋服、建材、木材加工等多产业的深度链接,积极发展生态物流、金融服务、产品展示、维修维护等服务业,深入推进了多产业协同共生发展。

  (三)综合利用核心企业废物资源的耦合模式

  福建梅列经济开发区依托三钢集团、小蕉轧钢厂和闽光冶炼公司等核心企业的副产品和废物资源优势,在完善核心企业间物质互换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废物利用系统。依托三钢集团的钢渣、渣和烟道尘等废物资源分别生产钢渣砖、氧化锌;依托核心企业的高炉矿渣生产多种建材产品;依托三钢焦化厂的粗苯生产不饱和树脂以及不饱和树脂工业品。通过发挥核心企业的资源优势和辐射效应,构建起开发区内副产品与废物的交换利用系统,切实提高了冶金废物资源利用效率。

  (四)循环型园区改造与优化发展模式

  在园区层面,形成了德化陶瓷、泉港石化、石狮染整、南安石材等一批循环型示范园区。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以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为抓手,根据物质流和产业关联性,优化园区产业布局,积极建设和引进产业链接和延伸的关键项目,推行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和污染集中治理,推进了产业园区的改造升级,实现了园区集中布局、集中控制、集中处理和集中回收,逐步构建出多条循环型产业链,探索出以公共管廊建设、水循环利用系统、能量梯级利用系统和废物资源综合利用系统为核心发展路径。

  (五)“技术链、产品链、价值链”融合发展模式

  在技术链、产品链、价值链的融合发展上,形成了以晋江东风橡胶有限公司和三明环科化工橡胶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废旧轮胎回收制造行业“三链融合”发展模式。以废旧轮胎回收为平台,以循环型产品链为切入点,逐步开发旧轮胎粉碎、精细粉生产、再生胶生产、冷翻胎、橡胶制品生产等技术,形成了翻新轮胎、精细粉、再生胶、轮胎垫带、骨架油封、胶管等产品链条,共同实现了企业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六)合作攻破核心技术开发应用清洁能源模式

  福建清源科技有限公司在印染生产的基础上,以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为重点拓宽企业发展思路,运用产学研合作模式,联合国家水煤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突破关键技术,将原煤、印染废水和添加剂混合经磨制、高剪切、过滤、稳定、均质熟化等处理后形成水煤浆,不仅实现了企业印染废水的循环利用和热能的高效利用,同时也为其他企业的工业锅炉(窑炉)运行提供高效的清洁能源。

  (七)企业内部全流程节约集约利用能源模式

  在能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省内一批企业积极实施锅炉改造、变频改造、余热余压回收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工程,以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和加强能源监测、管理为核心,不断挖掘节能潜力,采用自动化、信息化和集约化的管理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形成了以长乐同源染织、德化开源瓷业等企业为代表的企业内部全流程节约集约利用能源模式。

  (八)工农业复合发展模式

  以柘荣县和明溪县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当地药材资源优势,以延伸中药材生态产业链为核心,以药用动物养殖基地、药物种植基地、生物医药制造与加工企业为支撑,以养殖排放废物、种植排放废物、生物医药深加工后产生废物等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主线,构建起工业与农业间废物流动、副产品交换、资源集成、辐射带动的复合发展模式。

  (九)农业与旅游业生态化集成发展模式

  以福建大科柏洋为典型的生态产业园区,集成发挥农业生产与休闲旅游的资源优势。在农业生产上利用生物技术、生态循环技术、新能源利用技术等对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过程进行优化改进,建成四季果木郁绿、花卉飘香的生态休闲大观园。在休闲旅游方面,配套建设休闲度假木屋,健身、娱乐、休闲、特色餐饮、度假功能齐全,将农业与旅游融为一体,建成了集生产、销售、观赏、度假、科普为一体的现代综合性休闲观光农业园区。

  (十)现代立体农业发展模式

  福建圣农集团、南阳实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农业龙头企业,坚持走现代化立体农业发展道路,将沼气工程技术和种养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的“畜(禽)-沼-粮”、“畜(禽)-沼-果”、“畜(禽)-沼-渔”、“畜(禽)-沼-蔬”和“畜(禽)-沼-林”等生态能源工程和农业有机废物综合利用等生态农业开发模式。

  三、福建省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循环经济是一种变革传统“高增长、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它涉及产业组织形式变革、资源配置方式创新、资源价格体系及价格形成机制、技术结构、管理体制、废物回收体系及运行机制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协调处理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关系。虽然,近几年福建省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显着成效,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面临着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的矛盾,同时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体制尚未健全,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目前,福建省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部门涉及发改委、经贸委和环保厅等相关处室。虽然福建省建立了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联席会议制度,在解决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起到了组织、协调作用,但在具体实际工作中,职责不清、管理缺位或不到位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在资金投入上,福建省与广东、江苏等沿海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二)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有待强化

  科技进步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一方面,目前福建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研发能力较为薄弱,高效节能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投入不足,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尚未形成,行业性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平台尚未建立起来。另一方面,推广应用平台不够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服务市场尚未建立,先进适用的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化设计等相关技术未能得到普遍推广。

  (三)规范化的循环经济市场尚未建立

  目前,福建省循环经济发展处于政府主导型阶段,过度依赖政府激励性和强制性政策的推动,市场所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还不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使开展循环经济相关活动的企业受益。同时,作为循环经济市场主体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较为缓慢,2011年福建省“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37.5亿元,仅居全国第16位。

  (四)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福建省大部分工业园区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园区管委会和业主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淡薄;土地闲置较为严重,建设用地土地产出率不高;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群程度不高;产业种类杂而分散,产业链条较短,物料闭路循环的产业链难以构建;部分污染、能耗较高的园区还未实现能量集中供热、污染物集中处理、废物集中回用。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资源产出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五)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支撑不足

  一方面,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理论研究不够。主要表现为基础研究较为薄弱,研究方法比较落后,知识积累与创新不足等。另一方面,理论结合实际的成果不多。目前,福建省内研究循环经济的专家学者不多、层次不高,在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和方法解决福建省循环经济发展难题方面,缺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有限。

  四、加快福建省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探析

  加快推进福建省循环经济发展,应遵循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的方针,着力构建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循环型服务业和循环型社会等四大体系,切实落实循环经济示范工程、示范城市、示范园区(企业)等建设任务,重点突出循环经济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以实现福建省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消费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一)着力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从产品循环和废物循环的角度入手,不断完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首先,以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为核心,加快出台《福建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和《福建省清洁生产促进条例》,抓紧研究制定废旧家电、废旧电子、废旧电池、建筑废物等资源回收利用的地方性规章制度;其次,依据《全国“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加快出台《福建省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行动方案》;第三,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在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方面的优惠力度,不断提高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相关活动的积极性。

  (二)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加快健全由发改委、经贸委、环保厅、财政厅等相关部门和各地市主管部门参与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以经贸委为牵头单位的管理体制,突出抓好循环经济发展的细节工作;建立循环经济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合理确定各地区资源产出率指标,将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落实到经济发展的目标责任制中,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作为市、县政府绩效考核的内容,每年进行考核;加大循环经济发展的投入,完善省级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重点支持示范工程建设、重点技术开发、重大项目实施、公共信息服务等项目建设。

  (三)做大做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以产业、园区、企业为重点,从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城市矿产”基地建设、再制造产业化、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废弃物、农业循环经济、循环型服务业、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产业化示范推广等十个方面入手,有序实施一批示范工程和项目,推动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做大做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在产业层面,结合主导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明确循环经济发展重点。主导产业必须以打造生态产业链、推进产业园区(基地)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传统优势产业必须严格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利用节能、节水、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高新技术来增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以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为先导,通过技术研发和创新不断延伸生态产业链条、以此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园区层面,进一步完善园区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回收利用与无害化处理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分考虑园区内企业间的耦合关系,重点引进构建园区生态产业链的补链项目。在企业层面,鼓励生态化设计的生产行为,从产品设计上充分考虑“减少资源使用量、延长使用寿命、易于拆解回收利用”等现实问题,立足从源头上推进产品循环化发展。

  (四)逐步构建规范化的循环经济市场

  通过利益驱动和成本约束等手段引导企业生产行为,逐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首先,建立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在清晰界定环境资源的产权、建立环境资源产权交易市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开放资源环境市场,使资源环境的使用价格与其价值相符合,内化企业生产成本。

  其次,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充分运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推进节能产品和再制造产品使用。第三,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有效的节能服务方式,推进节能服务市场化、专业化,探索新型循环经济服务项目。第四,积极探索建立碳交易市场。充分吸收、借鉴发达国家和上海、广东等省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经验,强化碳排放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等方法研究,科学核定企业碳排放基数,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机构,完善交易系统等基础建设,为环保能源权益交易市场奠定基础。

  (五)积极搭建循环经济技术研发与推广平台

  技术是解决“循环不经济、经济不循环”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大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创新研究平台,在节能环保、石化、电力、纺织、冶金等重点产业组建循环经济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依托产学研合作形式,以建立循环经济技术网和循环经济会展为平台,建立循环经济技术的供需对接机制。以项目为依托,建设一批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实验室、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质量检测中心。搭建广阔的技术推广平台,及时编制循环经济重点行业、领域的技术导向目录,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服务机构掌握的先进技术信息,广泛推广循环经济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

  (六)加快完善废旧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以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为核心,建立健全废旧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一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扶持一批资源回收利用企业,支持建立涉及废旧玻璃、电器、轮胎、粉煤灰、金属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在内的回收网络体系。另一方面,规范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出台垃圾分类回收管理办法,通过弹性的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等多种方式,不断强化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支持建立包括小区投放点、社区回收站、城区集散中心、跨区域综合利用等在内的网络体系,实行垃圾全过程分类运输,切实解决废旧电池、电子产品等危险固废的污染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问题。

  (七)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理念宣传与理论研究

  建立以相关政府机构为主体,民间绿色组织、大众传媒以及社区居委会共同参与的公众教育网络,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使用绿色与再制造产品、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宣传,形成市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活方式和资源永续利用的生活公共道德准则。选取一批技术先进、管理规范、教育示范作用强的园区、企业、科研单位,建设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充分利用省内高校资源优势,加强与台湾在循环经济领域的交流合作,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循环经济的基础研究和教育。支持省内高校设立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的本科、硕士专业,把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相关课程中。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研究基地,比如可在福州大学建立福建省循环经济研究基地,在福建师范大学设立生态文明研究基地,在福建农林大学建设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种植试验基地等。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