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发展经济学论文

从发展经济学就业理论分析我国就业问题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 作者:张苏南
发布于:2019-01-17 共4111字

  摘要: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目的就是让人民安居乐业。从一定意义上说, 国民的充分就业, 不仅极大地推动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对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们看到社会就业的压力却越来越大, 并由此演绎出很多社会问题。因此, 探讨如何解决人力资源的大规模闲置问题, 就成为经济学家的一项非常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从发展经济学就业理论, 分析我国就业问题。

  关键词:发展经济学; 就业; 政策建议;

发展经济学

  1 发展经济学的就业理论

  发展经济学就业理论的构建, 源于劳动力利用不足、人力资源大量闲置, 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发展经济学就业理论, 主要包括劳动力闲置标准、劳动者失业原因、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剩余劳动力迁移规律和就业政策, 这些理论的产生, 为发展中国家制定各种战略提供了大体的框架思路。以克里希纳、爱德华兹为代表的经济学家, 对劳动力闲置的计算方式提出的标准包含公开失业、就业不足和劳动力低效利用三个方面。造成公开失业的原因是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供大于求, 除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外, 主要因为农村人口迁移。刘易斯在其《二元经济论》一书中对人口迁移的原因, 表述为发展中国家存在占统治地位的农业部门和现代发达的工业部门, 在工业化过程中, 城乡间收入、福利差距扩大, 农业边际收益递减, 教育发展, 城市的吸引力扩大, 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必然流入发达工业部门, 最终的结果是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发展。而劳动力的转移率依赖于工业部门利润的增长率, 如果工业部门的投资过少, 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减少, 使工业部门就业停滞。这一结论反映了发达国家的就业趋势, 但是发展中国家片面强调工业化的结果, 不但没解决就业问题, 反而使城市膨胀, 公开失业增加。

  说明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矛盾的托达罗经济增长模型, 认为决定人口迁移的条件是比较利益与成本的理性考虑, 即城乡的收入差距和获得城市就业机会的可能性, 以及获得的收益是否能够弥补迁移成本等。如果选择迁移的条件具备, 大批移民会涌入城市。而城市工业部门出现就业停滞状况的原因在于:第一, 工业部门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劳动力就业比以往更为困难;第二, 工业部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对劳动力需求相对下降;第三, 经济发展使工资成本呈现上涨趋势, 这反过来又促使了资本的集约化倾向。

  关于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证明, 经济增长既取决于储蓄率的高低和随之带来的物质资本积累水平, 又取决于资本——产出比率。在资本——产出率一定的条件下, 国民产出和就业增长可以通过储蓄率和投资率的增长而增长, 就业与经济增长是一致的。新古典增长模型证明, 高速经济增长必然通过较高的资本——劳动比率 (采用资本密集生产方法) , 产生较高的利润, 提高储蓄率, 最终产生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如果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提高, 就意味着生产任何既定总产出所需要的工人减少, 最大产出增长并不会带来最大就业的增长。

  2 我国就业的基本情况

  用发展经济学的就业理论分析我国的就业现状, 有许多相类似的地方, 如公开失业率高、非公开失业规模大等, 总之是“劳动不得其用”非常突出, 但又表现出自身独特的特点。总体来看, 我国的就业问题突出表现为就业压力不仅来源于新增劳动力与失业者, 而且来源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就业压力。就业压力的产生不仅来源于人口因素, 而且来源于经济、社会发展因素, 就业困难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具有多样化和复杂化特征。

  2.1 高增长、低就业, 劳动力供需矛盾加剧

  近十几年来,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高增长、低就业”的不协调局面。从就业弹性系数看 (就业弹性系数=就业人数增长率÷GDP增长率。即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 就业人数能增长多少个百分点) 。在20世纪80年代, 我国的就业弹性系数是较高的, 平均为0.34。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 就业人数可增长0.34个百分点, 也就是可增加就业人员240万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的国民经济仍保持了高增长的势头, 然而就业弹性系数却急剧下降了。从1990年至2002年, 13年平均就业弹性系数只有0.12, 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 只能增加就业人员80人万左右。就业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 劳动力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经济吸纳就业能力, 造成劳动力供需矛盾严重, 更为突出的是非自愿失业和就业不足。

  2.2 农村难留、城市难容, 两个“市场”非对称

  我们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 具有共同的“二元经济结构”典型特征。与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 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并非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因素, 而是明显受到体制和人为因素制约。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条件下, 由于农业人口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速率缓慢, 一方面城市经济不仅难以有效带动农村发展, 而且其自身的结构升级也受到严重制约;另一方面在人多地少的尖锐矛盾中, 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与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始终难有大的突破。这就出现了农村人“难留故土”, 城市里“难以容纳”的局面。因此形成了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的非对称性或劳动力的单向转移。当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地向城市中的工业涌来时, 工业中对劳动力的需求已经由于其本身开始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并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实现增长而逐步下降了。

  2.3 期望高、素质弱, 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

  城市人就业期望值高, 农村人基本素质难兼备, 所以, 虽然总量上看, 明显的是劳动力供给过剩, 但另一方面, 又表现出劳动力供给不足现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一部分在职劳动力由于技能或经验知识即人力资本存量不能适应新的产业及其带来的新就业岗位, 造成结构性失业, 成为新的失业群体;同时由于人力资本质量水平低, 造成就业风险率增大, 工作稳定性减弱。

  2.4 依赖亲情、信息不畅, 劳动力市场功效弱

  我们这个国度是相信和依赖亲情的国度, 就业时、失业后的心理, 首先想到的是“找人帮忙”, 可想而知, 任何人的亲情范围都是有限的, 信息自然不畅。同时, 劳动力市场并不健全, 造成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劳动力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地理障碍的特点。一方面增加了就业者职业搜寻成本;另一方面, 在劳动力市场未充分发育的前提下, 劳动力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优化配置劳动力的职能, 造成劳动力市场“失灵”。据2002年劳动保障部12月展开的《城镇劳动力就业和社会保障状况抽样调查》显示, 城镇失业人员中, 有67.6%的人求助于亲戚朋友介绍, 32.5%的人通过街道推荐和职业介绍机构登记, 29.0%的人通过应聘或刊登广告。由此可见, 就业的主渠道是依赖亲戚朋友介绍, 而不是劳动力市场。

  3 对我国就业政策的政策建议

  如何扩大就业?发展经济学给出的“处方”是:第一, 尽量减少城乡就业机会不均等, 减小城乡收入差距, 降低城市的吸引力, 增加农村就业机会, 降低城市预期就业机会概率, 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第二, 发展农村经济, 兴办农村工业, 形成城乡合理分工, 保证农村资源供给和商品市场稳定, 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 提高农民收入。第三, 消除生产要素的价格扭曲, 减少政府鼓励投资的低利率、低汇率等政策, 形成由市场决定的均衡资本价格, 提高资本增长对就业的扩散效应, 增加就业机会。第四, 增加劳动力流动成本, 减少城市就业预期收入, 增加劳动力移动困难。第五, 适度发展教育事业, 避免教育失业、学非所用、智力贬值、教育过度、人力资本闲置。

  发展经济学开出的扩大就业“处方”, 对我们很有启示。根据我国就业现状, 谋划我国就业政策, 必须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就业战略。

  3.1 着力开发劳动力资源和提高资本价格

  充分的就业与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要提高就业率, 出路首选当然还是积极发展经济。要从资源结构方面进一步开拓财源, 克服和减轻资金的相对短缺强度, 包括扩大引进外资的规模, 拍卖现有企业闲置资产设备, 通过金融证券市场和其他渠道充分吸收社会闲散资金, 以满足劳动力就业增量对资金的增量的需求。

  3.2 着力拓展和培育就业新领域

  我们已经迈出了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发展小城镇就是开辟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新空间和新领域。小城镇位于城乡结合部, 既可以容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而且也能够吸引一部分城市失业人员。国家和各级政府要给政策, 积极扶植和培育这种星罗棋布的小城镇, 使其形成并扩大规模, 提高吸纳就业能力和就业容量。

  3.3 着力推行“科教兴国”战略

  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 但又呈现供给不足, 原因就在劳动力就业素质不适应, 国家应该继续推行科教兴国战略, 培育各方面适用人才, 特别是培育自主创业能力的人才。鉴于我们是发展中国家, 资本相对短缺, 应当选择那些使用劳动多、资本少的技术进行生产。此外, 还应把开发和推广适用技术与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结合起来, 因为这些企业一般都使用劳动密集型技术, 它们的发展, 既可以促进收入水平的提高又可以大大增加就业机会。

  3.4 着力扶持农业和中小型企业

  深化新农村建设, 紧紧抓住解决“三农”问题不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拉带乡镇, 扶植农产品改良和深加工, 提升农民待遇和农产品价格, 让农民的期望值在农村就能够实现, 使大多数农民因为考虑迁移成本而志愿的不离故土, 一方面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另一方面减轻城市就业压力。对中小型企业, 在工商、税收、资金等方面, 多给政策扶持。条件具备时, 还可以考虑以政府的名义, 担负在中小企业就业者的各类保险的大头, 以减轻弱小企业的负担, 并促使其规范经营。

  3.5 着力健全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以来, 我国就业服务机构已初步形成。但是, 组织尚不完善, 动作并不协调, 条块分割, 运作无序的局面并无根本改变, 市场就业机制尚不健全。因此, 应当深化体制改革, 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 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 尽快形成城乡一体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对劳动力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可喜的是,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关注社会就业问题, 特别是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近期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为农村的深化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这无疑也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开辟了宽阔的渠道。

  参考文献
  [1] 林丕.对“高增长、低就业”原因的粗略分析[J].学者论坛, 2008, (10) .
  [2] 托达罗.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888.
  [3]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原文出处:张苏南.从发展经济学就业理论分析我国就业问题[J].现代商贸工业,2009,21(01):174-17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