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型城镇化的研究进展与述评(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7-01-11 共9861字
1.3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
城镇化的发展既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受社会、政策、制度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动力机制是研究城镇化问题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城镇化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多元城镇化动力、制度与要素推进、内生与外力作用、“自上而下”推动等观点[20-23].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所必需的动力因素,以及维持、改善这种作用的各种经济社会关系、组织制度等所构成的综合系统,研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构筑与优化新型城镇化动力系统,有助于奠定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础。王发曾构建出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核心机制(发展动力),涉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及基础设施等;辅助机制(行政动力),涉及行政促进、行政控制等[24];卫言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动力是产业结构转换(一产初始动力、二产根本动力、三产后续动力),直接动力是生产要素流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内生动力是聚集经济效应,加速动力是全球化推进,而特殊动力是政府推动[25];杨发详认为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是由政府、市场、农民等多重力量协同推进,并指出政府是新型城镇化主导动力,市场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方式,农民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问题[26];同时,有学者指出人口、资源、环境等是制约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构建定量模型可揭示它们之间的影响关系及程度[27-28];有学者构建了新型工业化、旅游产业集群等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模型,并进行了地域实证检验[29-32];还有些学者尝试从党群互动[33]、空间经济学[34]、总部经济[35]、制度分析[36]等新视角来探讨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理论研究主要从新型城镇化与政府调控、新型工业化、旅游发展、产业结构、交通组织等相互关系的视角来定性和定量分析;同时,关于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的实证探讨既涉及我国发达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也涉及欠发达地区(中原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等),构建了我国不同地域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理论分析体系,但是对于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缺乏多视角、多尺度的综合框架。
1.4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城镇化发展模式是社会、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的城镇化发展状况、动力机制等的总和[37],它是通过城镇化过程引发的城镇化主体、客体在城市内部、城市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相对静态的结构或者表象。传统城镇化模式又称滞后型城镇化,这种城镇化发展模式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造成的,涉及指令性计划控制,严格的户籍制度、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大中城市、限制发展小城市等;发展动力上主要依靠国有经济发展,限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发展等[38],这种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农村、城市的统筹发展,从而不断拉大我国同其他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差距,因此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不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而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提出背景是对国内外多元城镇化发展模式进行分析与借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自 2010 年新型城镇化提出以来,各省市、地区响应中央的号召,结合本省市、地区的实际情况卓有成效地开展起来,如城市带、都市圈、城乡一体化模式等。宁越敏全面总结了我国泛长江三角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城镇化的发展模式[39];李彦东总结了我国城镇化发展 5 种模式:成都模式、天津模式、广东模式、苏南模式、浙江模式[40];谢路遥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化、生态旅游模式[41];有学者分析中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中部地区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及主要特征,创新城镇化模式推动中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42];还有学者提出了我国山区都市区模式、次经济区模式、小县大城模式新型城镇化的 3 大模式[43].
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具体选择与阐释,并根据不同区情的分析,总结出我国不同地域的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但是目前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描述阶段,仍需借鉴更多的新技术及新方法应用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认知与识别;同时,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正处在转型关键期,需要进一步借鉴国外城镇化转型发展模式的经验与教训,深化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不同类型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总结与提炼。
1.5新型城镇化优化路径
我国学术界关于新型城镇化优化路径的理论模式主要涉及“新规模论”、“跨越与制度先导论”、“综合模式论”、“其他路径论”4 种基本观点,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是当前新型城镇化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国内学者也开始对我国不同区域的新型城镇化优化路径进行实践探索:吴江基于城乡统筹的公平关系,确定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及战略,设计出新型城镇化推进路径框架[44];隋平从户籍制度改革、土地改革及财税改革 3 方面提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优化路径[45];王玲杰在剖析城镇化演进阶段性特征和面临主要问题挑战基础上,以城镇体系建设、产业发展、人口和生态发展等为切入点,展开了新型城镇化路径探讨[46];宋林飞从实施大城市主体带动战略、推进大城市农民工市民化、建立生态文明美丽城市、总结克服“城市病”实践经验、支持中小城镇的发展、创新大城市建设市场机制、发挥大城市反哺农村示范作用等多方面提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具体路径[47];姚士谋从中心城市带动与辐射区域发展、构建新型城镇化的创新模式、认识中国城镇化发展规律等方面构建出我国新型城镇化优化策略[48];还有学者并对资源型城市、干旱区城市、沿海发达城市、中原经济区城市、藏区城市等不同类型、地区的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及策略进行了探讨[49-53].
总体来看,当前国内学者对新型城镇化路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选择依据、选择原则、影响因素、实践探索等进行初步分析,新型城镇化的优化具体路径的探讨主要表现为:①结构优化,主要涉及产业机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等方面优化;②技术优化,主要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交通、信息、技术等领域创新;③制度优化,主要涉及我国的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等;但是目前我国仍未建立新型城镇化优化路径的理论体系,基本概念界定仍较为模糊,特别是创新性研究成果相对较薄弱;仍未构建出我国新型城镇化操作路径,更多的研究只是在原有思维基础上的延续,缺乏系统性、深入性;另外,关于新型城镇化路径的理论研究仍滞后于实践探索,相当一部分的成功经验并未上升到理论层面高度,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与政策制度支撑。
2 国内新型城镇化的研究述评
2.1研究评价
目前新型城镇化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内涵界定、发展模式、驱动机制及优化路径等多方面,研究呈现出不断深化的趋势;研究方法上主要涉及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并且研究方法不断从定性向定量研究不断深化;研究尺度上也不断从大中尺度向小尺度发展。
(1) 从研究内容来看,我国关于新型城镇化研究从起初概念、特征等的定性描述分析,逐渐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本质、外延拓展进行了全面总结,这为进行新型城镇化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并对不同区域的新型城镇化格局过程、动力机制、发展模式、优化路径等相关内容展开了较详细、全面的论述,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内容体系也在逐渐不断地完善;但目前国内对于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及驱动机理分析不尽全面,没有形成综合视角分析框架,仍需不断深化;同时,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总结还未成系统化,且新型城镇化的优化路径研究仍处在个案的探索中,理论总结与提升层面还需进一步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