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法语论文

法语迂回说法的内涵及其使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8-04 共5380字
论文摘要

  一、 引言

  在一篇文章中,如果某个称谓多次重复使用,容易令读者感到单调枯燥,兴味索然,“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物、描写的情景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说明作者笔下粗疏、词汇不丰、缺乏辨析、选择和运用词语的能力。”。为了避免重复,势必要从语言上寻求多种替代。法语中非常注重替代(substitution)的使用,这方面,“可以说法语比其它任何语言都更为敏感和讲究”。

  二、迂回说法:别致的替代手段

  法语中首先可以借助丰富多样的代词来避免重复,包括:人称代词、直接宾语人称代词、间接宾语人称代词、中性代词 le,指示代词、复合关系代词,以及副代词(en, y)。除此之外,“定冠词+名词”结构、指示形容词等也具有代指的功能:如 ceci,a, cela, ce dernier, cette dernière。
  语法替代之外,法语文章中还会采用不同表达形式来替换同一概念。在法语修辞研究中,这一现象被列入替代类修辞格,称“迂回说法”(lapériphrase):“迂回说法采用一个迂回的表达法代替一个词,它包括了形容词、名称补语或关系从句等,使意识更加准确。”
  如:Jacques Chirac a rencontré Bill Clinton. Leprésident de la République fran aise s’est entretenupendant deux heures avec son homologue américain.
  翻译:雅克·希拉克会见了比尔·克林顿,法兰西共和国总统与其美国同行会晤了两个小时。
  借用迂回说法,希拉克和克林顿的名字在第二句中分别被 Le président de la République fran aise(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和 son homologue américain(其美国同行)替代,避免了两个人姓名的再次使用。
  国内有专家将该现象归为“句法修辞格”,认为迂回说法“又称代用语,即用迂回、扩展、讲究的方式表达本可以用直接、简短的方式表达的人或事。”迂回说法这一别致的修辞现象还被上升为章法问题,因为“替代(substitution)在法语中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也是章法和修辞学中的一大原则……先行词和替代词经常分属于不同的句子,乃至分属于不同的段落,所以用章法来解释替代问题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迂回说法手法不同于颇具东方特色的“婉曲”修辞格。“婉曲”即“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是借用一些与某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
  如:他快三十了,个人问题还没有解决。这里的“个人问题”指“恋爱、婚姻”,离开文化背景,很难看出二者有什么必然联系。迂回法则更加直接,约定俗成进入语言,原称呼与不同替换表述之间的关系非常明显,其对应关系有时甚至具有唯一性。
  如:Paris(巴黎)— la capitale de la France(法国首都)。迂回说法更类似于汉语修辞中的借代,都会用借体(人或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如中文中用“大团结”代替人民币百元钞票,法文中用 billet vert(绿色钞票)替换 dollar américain(美元)。但从借代的其它方式又可以看出二者并不完全相同,如:借代可以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体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如以“伯乐”代替善于发现人才的人);用具体事物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如以“乌纱帽”代官职);用事物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代替本体事物(如以“江山”代替国家、政权);用某事情所产生的结果代替本体事物(如以“添上新伤疤”代被打)。此外,还有以作者代作品、以品牌或产地代产品等借代方式。
  这些方式都是法语的迂回说法所不具备的。
  借代不需要主题词先行出现就可以直接使用,而法语中的迂回说法则是对已经出现过的主题词进行的进一步描画,或再寻别名;借代必须用另外的词替换,法语迂回说法则可以借助形容词、名词补语或关系代词突出主题词的某一特点。

  三、迂回说法的使用

  1. 用法和功能

  迂回说法避免名词的重复,“可用词义较泛但意义相当明确的名词取代。”
  如:用 le magistrat(司法官员)代替 un juge(法官) ; 用 le marchand(商人)代替 un colporteur(流动商贩)。也“可用修饰它的表示外表和性格特征的另一名词取代。”
  如用notre sage(我们的智者)代替 un philosophe(哲学家) ; 用 la triste oiseau(悲伤的鸟)代替 le hibou(猫头鹰)。李棣华在归纳使用替代词三原则时,还特别提到“替代词的范围必须比先行词广,或者至少相等。”
  如:Un cavalier arrivait ; cet homme étaitépuisé.(一位骑马的人来了,这个人筋疲力尽。) 反之则不成立:Un homme arrivait ; ce cavalier étaitépuisé.(一个人来了,这位骑马的人筋疲力尽。)法国修辞学家对迂回说法的功能总结后认为该修辞手段可以:a. 避免重复 b. 为名词补充本无法独立表现的具体描写 c. 进行诗歌等文学描写 d. 表达讥讽的语气。

  2. 迂回说法的使用范围

  对于迂回用法的来源,王文融解释说:“17 世纪法国贵族沙龙盛行矫揉造作之风,一时间代用语大行其道。(……)以及旧时作诗不允许用太实的词。”
  例如形成于 13-14 世纪的《列那狐的故事》中,各种性格各异的动物被拟人化的同时还被赋予了专属的名字,这类替代被保留流传至今。例如:
  Enfin, cet homme semblait avoir été l’un desanes de notre grand moulin social, l’un de ces Ratonsparisiens qui ne connaissent même pas leurs Bertrands.(Le Père Goriot 巴尔扎克《高老头》)翻译:总之,这家伙象是社会大磨房的一头驴子,做了火中取栗的猫还不知道叫它取栗的猴子是谁。
  傅雷译:总之,这家伙好比社会大磨坊里的一匹驴子,做了傀儡而始终不知道牵线的是谁。文中 Bertrand 和 Raton 是拉封丹寓言诗中猴子和猫的名字。的确,迂回的手法首先在文学创作中得到充分运用。文学作品中,对信息的忠实传递已经远远让位于语言表达本身,即强调通过生动形象、贴切鲜明的语言来描摹芸芸众生,世间百态,从中足以展现作者个性化的语言驾驭。迂回说法融入文学作品,“能使语言生动活泼、变化多姿、凝练传神。”
  同时还能够充分展示作者的个人写作风格或笔调。文学作品中,迂回说法的一些对应搭配甚至被固定下来普遍接受:Le Roi Soleil(太阳王) – LouisXIV(路易十四),le ma tre du Naturalisme(自然主义大师)– Emile Zola(左拉),l’homme aux semellesde vent(履风的人)—Arthur Rimbaud(兰波)。
  法国作家十分重视替代法的多重变换使用,如《欧也妮·葛朗台》中,巴尔扎克对葛朗台变换着使用了多种称呼,在不同的场景下有:  le bonhomme(好人)、   l’avare  (吝啬鬼)、  le père Grandet(葛朗台老头)、  le tonnelier  (箍桶匠)、  levigneron  (葡萄种植者)、  Monsieur Grandet  (葛朗台先生)、   l’ancien tonnelier  (昔日的箍桶匠)、le vieux tonnelier  (老箍桶匠)、  le ma tre  (东家)、  le vieux  (老人)、  le père  (老头)等。
  这种写作手法不仅只是绕着弯子说话,“恰当的代用语不仅可以避免重复,而且可以突出人或事物的某个特征。”的确,文学作品中的丰富替换有利于挖掘人物性格特征的立体多面性和内涵,表现人物的不同身份和性格的复杂性,使文学表现更加丰富,吸引读者从多角度重新解读。迂回说法的使用不仅限于文学作品中,同样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
  首先,在政治领域不乏众多的替代说法,如:
  La pucelle d’Orléans(奥尔良女郎) – Jeanne d’Arc(圣女贞德),La Dame de fer(铁娘子)—MargetThatcher(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等。同时,一篇文章之中经常会对同一人物使用多个迂回说法,足见其丰富。法国杂志 Le Point (《观点》杂志,2012年 3 月 29 日)的一篇题为“L’homme qui ne renoncejamais” (永不放弃的人)的文章中,对萨科齐的称呼就有 7 种:Nicolas Sarkozy,le chef d’Etat(国家元首),l’homme qui ne renonce jamais(永不放弃的人),le candidat de l’UMP(人民运动联盟的总统候选人),l’h te de l’Elysée(爱丽舍宫的主人),leprésident sortant(任期期满的总统),sortant(任满的人)。此外,媒体中其它文章中还可能读到对他的别样称呼:Le président de la République(共和国总统), l’ancien ministre de l’intérieur(前内政部长)等。
  科技领域也并不排斥修辞的使用:毕竟文体修辞的使用,“首先,为了把话说得正确,必须符合语法和逻辑(……)其次,为了把话说得恰当(……)再次,为了把话说得生动(……)。”
  如 Sciences &vie(《科学与生活》)一篇题为 Pourquoi certain OGMcessent-ils d’être efficaces contre les insectes ? (2011年 11 月总第 1130 期)的短文,在谈到威胁农作物的害虫“叶甲虫”(la chrysomèle)时,同时使用了redoutable ravageur(可怕的破坏者),parasite(寄生虫),nuisible(害虫)和 animal(动物)四种迂回说法。
  总之,对于法文的大多数文体而言,只要多次提及某一人或物,就不可避免地要使用迂回说法。

  四、迂回说法引起的翻译问题

    中国人在写作中,没有把替代现象当作一种严格意义上修辞手段:《现代汉语》一书列举了 21 种主要汉语修辞格: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夸张、双关、仿词、反语、婉曲、对偶、排比、层递、顶针、回环、对比、映衬、反复、设问、反问、通感、警策。
  其中未提及迂回这一修辞格。在现代汉语的写作中,迂回的用法也的确很少使用,谈及某人或某物时,中国作者可以反复重复其姓名(至多用代词替换而已)而不嫌单调, 如下面艾珉对巴尔扎克评价的例子:
  “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浪漫派那些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诗人、艺术家中,巴尔扎克好似一位找错地址的不速之客。他魁梧、健壮,举止拙笨,说话粗声大气,毫无优雅风度可言。他的艺术风格和他的体貌不相上下,即使在他的天才被承认以后也很少在这方面受到批评界的赞扬。巴尔扎克的气质,正如罗丹为他塑的雕像:粗糙、笨重,然而深邃、豪壮,具有震撼人心的气势和威力,巴尔扎克的作品仿佛是由天才的巨斧砍劈而成:生气勃勃,出神入化,只是还没来得及细细打磨。”
  文中巴尔扎克的名字重复了三次,其他均以代词“他”替代(五处)。中国读者对此类重复习以为常,能够欣然接受。其实,汉语口语表达无拘无束,是很善于吸纳各类生动的表达法的,借助绰号、迂回说法的替代方法也不鲜见,《水浒传》中的诨号便颇具代表性。
  然而在现代汉语笔语层面,这股洒脱就消失殆尽,显得十分保守。我们经常能够读到的也无非“这位三十多岁的司机”,“这位一生坎坷的老人”,“这位两个孩子的父亲”等替代。以报刊为例,《人民日报》等国家大报自不必说,一些地方报纸也一样谨慎,如《北京青年报》2012 年 5 月 16 日刊发题为“萨科齐作别 奥朗德就职”一文,其中提及奥朗德 17 次之多,只是在第一次出现时使用了姓名弗朗索瓦·奥朗德,而其他部分一律称之为“奥朗德”!相对而言,一些报刊的文体娱乐栏目相对大胆一些,经常使用一些名人的绰号,如 “魔术师”(埃尔文·约翰逊)、“大鲨鱼”(沙奎尔·奥尼尔)、“翔飞人”(刘翔)、“中国一姐”(李娜)、“发哥”(周润发)、“奶茶”(刘若英)等。
  法文中的迂回说法在翻译中会让译者面临两难的选择:要么如实保留这种修辞的手法,留下译文的痕迹,如施莱尔马赫所说:“尽可能地不扰乱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要么依照中国人写作的一般习惯,尽数抹去迂回说法痕迹,“尽可能地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移近读者”,但可能因此丢失原文的一部分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特点。
  现实中,多数中国翻译在处理外文的迂回说法时倾向于小心谨慎地借鉴。如《参考消息》2012 年整个 5 月份对法国总统选举都很关注,陆续刊登了法新社、《回声报》、《费加罗报》等多篇报道的译稿,聚焦弗朗索瓦·奥朗德,但汉语译文绝大多数只简单使用其姓氏“奥朗德”,或以“他”代称,保留法文说法的仅有 3 处:“……这场辩论似乎不会对社会党候选人的优势地位造成冲击”(5 月 4 日引法新社巴黎5 月 2 日电)“在简短的就职仪式后,这位 57 岁的职业政治家将火速前往柏林”(5 月 16 日引法新社 5月 15 日电)“……这位法国国家元首在访问卡皮萨省的某个军事基地时说……”(5 月 26 日引法新社 5月 25 日电)。显然,大部分译者都有意去掉了原文中的各式各样的迂回说法,“让作者去移近读者”。
  译者的顾虑无疑来自对读者接受度的考虑。面对迂回说法等语言表达习惯方面较大的差异,如果在翻译中完全强调尊重原语的表达形式,恐怕会在读者心理准备尚不充分的情况下显得邯郸学步。当年,马季、郭启儒在相声《妙语惊人》中模仿西方表达法把女鞋部的售货员称为“皮鞋领导者”,就制造了令听众捧腹不已的包袱。但不可否认,语言是有生命的,处在不停的更新变化之中,郑福熙当年在《法汉翻译基础知识》中列举了“五四”以来通过翻译进入汉语的 16 种欧式句式结构,但这些当时的所谓“欧式句子”已然完全被现代汉语所接纳,如今的读者对其所谓的“洋腔洋调”已是浑然不觉。可见,读者的接受度也在与语言一同悄悄地改变着,一些不违反汉语语法的表达方式不妨尝试学习,通过翻译文章逐渐影响汉语写作,并逐渐融入其中。

  五、结 语

  法语的迂回修辞法对中国人而言,是既陌生又熟悉的一种写作技巧,如何处理,与其说是对译者的考验,不如说是对汉语接受外来语言表达程度的考验。翻译作品不可避免地会通过引入其他语言的表现方式而部分改变译入语的面貌,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现代汉语的形成就与“翻译—写作—口语—笔语”的模式的影响不无关系,“现代汉语的外来成分,一般都是由知识分子通过书面言语作品输入,又主要在书面言语作品里使用的。有的后来逐渐扩大了使用范围,甚至进入了口语,而总的来说,它们是书卷性的,是现代汉语书卷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实,只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那么迂回说法等一些外来的表达方式,我们不妨采用拿来主义引进来,以丰富现代汉语的写作手段。当然,正如现代汉语的形成经历了百年磨练一样,某一表达法的引进吸纳也需要假以时日,水到渠成才好。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