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法语论文

造成中法两国日期历法的差异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5-23 共2483字
论文标题

  法语初学者都会遇到日期、四季等主题的学习,在以“季节”(les quatres saisons)为主题的课文中,我们会看到以下句子:Quand l?hiver finit le 20mars,le printemps arrive le 21mars.[...]l?automne vient le 23septembre avec son tapis jaune.[...]l?hiver va revenir avec la bise le21décembre.(马晓宏、柳利,《法语1》,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第210页)或者更加整齐的四季终始日期:Le printemps commence le 21 mars et finit le 21juin.L?étécommence le 22juin et finit le 22septembre.L?automne commence le 23septembre etfinit le 21décembre.L?hiver commence le 22décembre et finit le 20mars.(李志清、周林飞,《新大学法语1》,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8页)细心的中国学习者可能注意到,这些课文提到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和结束日期都以具体日期为界限,而在中国,我们界定四季的是节气。我国古籍上多用“立春”作为春天的开始,民间也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划分四季。但“立春”对应的“阳历”日期一般是2月4日左右,即我国春季开始的时间一般是2月4日左右,这与法国春季的开始时间(3月21日左右)相差一个半月!为什么两国对于四季的划分会有这种差异呢?大家会说,这是因为我国使用农历,法国使用公历造成的。那么又是如何造成这种差异的呢?让我们从两国的历法说起。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阴历”和“阳历”。在寻找精确的计时单位、制定完备历法的道路上,人们自古至今不懈地探索。古人曾以各种自然现象作为“年”的标准,黄河流域的人们将谷禾成熟定为一年,尼罗河两岸人民将河水泛滥作为一年。但是这些时间标准都不够精确,于是人们找到了相对恒定的天体,用日落日出、月满月缺、太阳下阴影的最长(冬至)或最短(夏至)的轮回等计时方法作为日、月、年的时间标准,由此产生了阴历、阳历、阴阳合历等历法。选择不同的历法,体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特色。

  阿拉伯等游牧民族使用的是阴历(希吉来历),即以日落为一天之始,以月亮圆缺一周为一月,而年的月数可以人为规定,这样,他们的元旦可以在春夏秋冬四季的任何一季。

  黄河流域的华夏民族以农业生产为主,依赖天气、温度等气候因素,如果只使用阴历,每年相同月份的实际气候会有很大差异。智慧的古人为了准确预测气候,方便农业生产,发明了农历,或可称之为阴阳合历,即将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则合为一体,以月球平均绕地球一周为一月,通过设置闰月,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地球平均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相等。除此之外,根据生活生产经验,人们又总结了一套殊的太阳历———“二十四节气”计时法,即以太阳历为基础,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一年分为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合称节气)。二十四个节气的划分兼具天文季节和气候季节的特点:反映四季更替的有二分、二至和四立;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小寒、大寒、白露、寒露、和霜降;反映降水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物候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处暑。我们的祖先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创立了“二十四节气”计时法,大大弥补了中国古代阴阳合历中朔望月变化周期与季节变化周期不协调的矛盾,凡是与月亮有关的习俗如观潮、中秋、七夕等,就用“月”的计时方式;凡是与气候有关且能够影响农业生产的时间段,就用“节气”表示,如惊蛰、芒种、霜降等。这样的历法对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活动是十分便利的。

  除了前面提到的阴历和农历,还有现在最常见的一种历法———公历。罗马人在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以后,凯撒大帝决定制定一个统一的历法,考虑到当时他们的阴历置闰经常出差错,便决定使用埃及人的太阳历,即保留精确的日和年,并人为规定每月的日数,打破了月跟月亮圆缺之间的关系。这种只与太阳有关的历法称为阳历,也称之为罗马新历、儒略历,1582年罗马教皇修正之后变为格里历。西方国家十六世纪后大多采用了这种历法,法国也与欧洲各国保持一致,一直使用格里历,即现今世界通用的公历。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汉语里的月份,用的是“月”字的本意,与月亮密切相关;而法语(包括欧洲多数语言)里的月份名称(janvier,février,mars,avril...)与“月亮(la Lune)”毫无关系,都是来自罗马古历里的神名、人名等。

  清末民初,随着科技、基督教的传播和洋枪大炮的开道,格里历传遍了世界各地也传到了中国。民国后,我国开始了公历和农历并行使用的历法格局,因此,民间通常所说的“阳历”实为西方的“格里历”,通称“公历”,而“阴历”其实是我国的传统历法,即“农历”,包含了阴阳合历以及二十四节气。可见,上述法语课文中提到的四季划分日期,是以公历日期———即以“阳历”来划分的;虽然中国以节气中的“四立”来划分四季,但“四立”并非“阴历节气”,而是对应的公历日期———即“阳历”。

  那么,同样是以公历日期划分四季,中国的立春日期为什么与法国春天到来的日期明显不同呢?其实很简单,法国对春季划分的时间起点相当于中国节气里的“春分”,而不是“立春”。同样的,法国其他几个季节日期的界定,如6月22日、9月23日、11月22日也分别对应了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秋分和冬至。这样一来,法国的春夏秋冬从公历日期上来看,比我国的四季各推迟一个半月。

  法国以“二分二至”为四季的起点,更能体现地面上实际的气候情况,从法语名称上也可以看出:Le printemps(春天)来自拉丁语primus tempus,意为“一年里最初的时刻”;l?hiver(冬天)来自拉丁语hibernus,hi为neige,ber为apporter,合起来是“带来雪”的意思;l?été(夏天)有炎热之义,l?automne有增收之义(参见:Le Trésor de la Langue Fran?aise informatisé)。但相较法国对四季的划分,我国节气的四季与实际的气候并不相符,如立春之时刚刚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到了春暖花开之时,差不多到春分了。同样,立秋之日在气候上也仍是盛夏。

  其实,无论是我国的四季,还是法国的四季,都是按照太阳的位置划分的,两种划分方法本身都是天文角度的,因而都不可能完全反映地面上的气候条件。历法上以不同日期来划分四季,而气候学上通常以平均温度作为季节的划分标准,不同地区四季长短不一,甚至有的地方没有四季的区分。因此,我们在上述法语课文中看到的是天文意义而不是气候意义上的春夏秋冬。各国各民族有不同的纬度、地理、人文情况,也就制定了不同的历法,划分了不同的四季。

  我们学习语言的同时,还在学习着目的语言国家和民族的方方面面,这样一篇短短的课文里面,也有历法文化背景的大文章。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