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法语论文

汉语与法语的语言结构特点对比

来源:黑龙江教育 作者:唐天红
发布于:2018-10-22 共3604字

  摘    要: 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 可以有多种角度。比如语音对比、词汇对比、语义对比等。汉语和法语属于差异很大的两门语言,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是表意文字, 法语属于拉丁语系, 是表音文字。法语学习者在接触法语这门语言之初, 对于两种语言文字的差异就会产生最直观的印象——语音与词汇的不同。文章分别从逆线性与顺线性、意合与形合、“体”的概念, 以及主体与客体四个方面探讨汉法两种语言的结构差异, 试图通过对比对法语的日常教学与法语学习提供借鉴。

  关键词: 汉法语言结构对比; 差异; 法语学习;
 

汉语与法语的语言结构特点对比
 

  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将主要精力用于词汇的记忆上, 并经常有这样的错觉:认为只要记住了单词, 就可以很好地掌握这门语言。但是这样的认识产生的结果通常是在具有了一定的单词量之后仍然会出现理解与表达的障碍。笔者认为单词的记忆固然是基础, 可如果忽略了汉法两种语言的语言结构差异, 必然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因为我们都知道, 句子的构成要遵循一定的句法要求, 而不仅仅是词汇的罗列。而我们在用一门外语表达思想与情感的时候, 如果忽略了外语的句法结构, 再加之本身我们就容易受母语的影响, 就会说出所谓的“中文式法语”。比如说初学者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把“Je J’ai faim”说成是“Je suis faim”;在表达“我吃过了”时, 说成“Je mange” (我正在吃饭) ;还有这样的错误:“bien que je sois content, mais....”而法国人学习汉语的时候则会犯这样的错误:“你是漂亮”, “我有饿”等等。

  本文试图从日常法语的教学经验出发, 总结出汉法语言结构的几点主要差异, 希望能对法语教学提供借鉴。

  一、法语的顺线性与汉语的逆线性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语言符号作为能指, 具有线性特征。这一特征在时间上展开, 首先体现了一个长度, 而这个长度只能在一个向度上测定, 是一条线。根据语言符号的这一基本特点, 我们在考察汉法两种语言的时候, 会发现虽然汉语和法语仍然遵循语言符号的基本特征, 即都具有线性特征, 但是二者的延展方向却是相反的。汉语具有逆线性的特征, 而法语则具有顺线性的特征。例句如下:

  我读书。

  我在图书馆读书。

  我每周日在图书馆读书。

  我每周日和我的朋友在图书馆读书。

  Je lis.

  Je lisàla librairie.

  Je lisàla librairie le dimanche.

  Je lisàla librairie le dimanche avec mon ami.

  通过上图的对比我们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出汉法两种语言结构的线性发展方向。而我们对此进行的对比对于普通的语言教学有什么帮助呢?比如我们可以以此为依据向高年级的学生解释为什么普鲁斯特能写出长达一页甚至更长的句子, 这是法语的句式结构特点决定的, 法语的长句可以由关系从句、介词结构或分词结构等在主句的基础上进行修饰、限定, 顺线性地延展下去, 而这样的句子在汉语中是不可以想象的。汉语的逆线性特征使其表现出的具体语言形式是:汉语里多流水句, 一个短句接一个短句, 用短句逐点交代, 把问题层层展开。知道了汉法语言具有这样的显着差异, 在两种语言的表达中, 才能自如转换。我们看到法语的长句, 可以根据意群划分成短句来表述;而在用法语进行表述时, 则可以循序渐进地学会使用各种结构 (从句、分词、介词结构等) , 慢慢地贴近较为地道的法语表达。

  二、意合与形合

  法语是表音文字, 因此比较注重形式的变化, 即所谓的“形合”。这一点在语音、词汇的层面相信我们已经有所体会, 比如说名词的性、数变化, 动词的时态变化等。本文这里探讨法语语法结构上的“形合”。法语的语法方面的“形合”体现在通过各种逻辑连接词来体现出词与词之间、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相比较而言, 汉语则不那么注重形式, 而主要是通过上下文蕴含的意义来体现其逻辑关系。即“意合”, 比如:

  非暴力, 不合作

  这里东西便宜, 服务贵。

  我们看到在上面这两个句子中, 汉语非常简洁, 只用标点符号隔开, 但是我们根据语境仍然可以判断出逗号前后的语义逻辑关系。但是法语中大多数情况则需要使用表示逻辑关系的连词、或介词及介词短语, 把两个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地表达出来。可以说法语的“形合”的体系十分发达, 这也是让法语学习者头疼的一个地方。比如表示原因的介词短语就有很多个:àcause de, grǎceà, en raison de, àforce de, àla suite de...另外还有表示原因的连词:puisque, comme, parce que, car......还有其它各种逻辑关系的:条件、让步、并列、转折、对立、目的......在表达每种逻辑关系的时候都有很多种连词或介词 (短语) 需要学习和记忆。笔者认为虽然这些表示逻辑关系的词纷繁复杂, 但是其实我们最容易出现的情况仍然是对法语的这个“形合”的语言特点认识不足, 导致在学习了各种逻辑连接词之后, 受到母语 (汉语) 的影响, 没有有意识地、能动地使用这些词。

  三、法语与汉语的“体”的概念

  与法语的“形合”特征相联系, 法语的时间概念也是通过动词的形式变化体现出来的。但是法语的一个动词的变位形式不仅仅可以体现出时间概念还可以体现出语式和体。语式表达的是说话的语气, 法语中有六种语式:直陈式、条件式、虚拟式、分词式、不定式和命令式。语式的用法比较直观且简单, 这里不赘述。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个动词的变位形式都包含了“时”、“式”与“体”这三个方面。即使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直陈式现在时也一样, 比如:Je lis, 在时间上表达的是现在, 在语式上为直陈式, 在体上则为未完成体 (或者说进行体) 。而在日常的法语教学与法语学习中, 大家经常仅仅把重点放在“时”上, 而忽略了“体”这个概念。这可能是因为法语和汉语在表达时间概念的时候, 汉语的动词是没有词形变化的, 因此法语的初学者对“动词变位”这个词印象尤其深刻。但是如果忽略了“体”, 仍然无法正确地使用法语的动词。法语的“体”分为两种, 一个是动词的体, 一个是时态的体。动词的体和时态的体需要搭配使用, 而在二者不一致的情况发生的时候, 动词的体要从属于时态的体。简单地说“体”的概念体现了一个动词表达的动作是否已经完成。因此我们可以简单地将“体”划分为“完成体”和“未完成体”。法语中有些动词自身包含的时间长度很短, 在一发生的瞬间动作就已经完成了, 比如说:entrer, se lever, s’asseoir;arriver等, 这样的动词经常要和表示完成体的时态相连用。而有些动词自身包含的时间长度很长, 比如être, avoir等, 这样的动词经常需要和表示未完成体的时态连用。而还有许多动词它们的体既可以是完成的也可以是未完成的, 它们的体取决对于lire, dormir, manger, rire。

  汉语中不讲“时态”这个概念, 但是却有“体”的概念。汉语的“体”不通过动词的变位来体现, 而是通过上下文或者一些虚词来表现出来。常见的虚词有“完”、“了”等。比如说:“我吃了”, 这样的句子在法语中则需要对应着“j’ai mangé”, 而不是“je mange”。另外在汉语中可以附加结果补语表示结果, 如“完”、“好”、“掉”和“懂”等, 这些词也可以用于构成完成态。比如:“她终于听懂我说的话了。”“他说完, 拿着作业走出了教室。”笔者根据教学经验, 发现“体”的概念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忽略的, 因此对此做一总结还是十分有必要的。

  四、主体与客体

  在初级法语的学习阶段, 相信有一个句子让大家印象深刻, 那就是“tu me manques”, 我们在汉语中把它翻译为“我想你”。但是虽然翻译过来了, 意思也清楚了, 但是却总是在说话的时候, 不能够应用自如。究其原因, 是因为在汉法两种语言中, 主体与客体发生了倒置。也就是说在汉语中的主体“我”变成了法语中的客体;反之汉语中的客体“你”则变成了法语中的主体。“主体”是一个句子中行为的实施者, “客体”则是一个句子中动作的承受者。汉法两种语言中, 经常会遇到上述的“主体”与“客体”不一致的情况, 这种句子结构的差异, 其实体现了讲这两种语言的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因此明确区别“主体”与“客体”, 对掌握地道的法语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将这种主客体倒置的情况分为两大类别:

  (一) 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

  汉法两种语言中, 都存在着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不同的是, 被动语态在法语中的应用比汉语中要更为常见。汉语中只有特别强调“被动”含义时才会使用被动语态。那么了解了这一点, 在两种语言进行转换的时候, 在语法结构上就要将两种语言的“主体”与“客体”进行倒置。例如:“Elle est aimée de tout le monde.”如果词与词地转换成汉语, 则为:“她被所有的人喜爱。”意思是没有错的, 但是并不是十分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因此我们可以将两种语言的主客体进行倒置, 即:“大家都喜爱她。”

  (二) 固定的词语表达

  像我们在上文中提到的“manquer”这样的词, 在法语中还有很多。比如“plaire”, “échapper”, “sembler”, “venir”等等。举例如下:

  Cette fille me pla?t.我喜欢这个女孩。

  Le courage me manque.我缺乏勇气。

  Des mots m’échappent.我有些词想不起来了。

  Il me semble que...我觉得…

  Une idée m’est venu.我想到了一个主意。

  在上述例句中, 在汉法两种语言转换中都需要进行主客体的转换。

  我们从句子的逆线性与顺线性、意合与形合、“体”的概念、以及主体与客体四个方面对比了汉法两种语言在结构上的差异性。希望能对法语学习者有所提示和帮助, 在句子的层面掌握语言的差异, 体会不同语言中蕴含的思维方式的差异, 用更地道的法语进行表达, 更好地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转换。

原文出处:[1]唐天红.汉法语言结构差异与法语学习[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Z2):86-8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