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原发性胆囊癌发病率不到3%,以女性为主要发病对象(男女比例1:4),具有发病隐匿、临床症状无特异性特点[1],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多为中晚期,且恶性程度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2].为此早期诊断出原发性胆囊癌对其及时治疗,预后改善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如CT、MRI)的不断发展及临床广泛使用,原发性胆囊癌早期检出率逐年上升。为了进一步提高原发性胆囊癌早期诊断正确率,本研究对我院2007年~2015年6月确诊的50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7年~2015年6月确诊的原发性胆囊癌患者共50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患者影像学资料均完整。男18例,女32例;年龄42~80岁,平均(62.5±5.4)岁。临床表现:腹痛、腹胀者29例,恶心、食欲不振者15例,腹部包块者6例;胆囊炎、胆结石病史28例。
1.2 方法
1.2.1 超声检查:50例患者均行超声检查,仪器选择阿洛卡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4.0MHz,操作:检查前叮嘱患者空腹,选择仰卧位,行肝、胆肋间横切、纵切、胆囊切面等多切面扫描。
1.2.2 CT检查:40例患者行CT检查,其中单纯CT平扫16例,单纯CT增强扫描6例,CT平扫及CT增强扫描18例。仪器选择西门子16层螺旋CT机,螺距1.375,层厚5~10mm.操作:叮嘱患者检查前空腹(至少8h),且扫描前指导其服用500~800ml白开水或2%泛影葡胺,目的在于充盈胃肠道,从膈顶扫描至双肾下极。增强扫描选择80~85mL欧乃派克为对比剂,流速2.0~3.0ml/s,对比剂注入后25~30s动脉期扫描,注入后55~60s门脉期扫描,注入后150s行平衡期扫描。
1.2.3 MRI检查:25例患者行MRI检查,其中行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21例,MRI平扫、增强扫描各2例。仪器选择SiemensSonata 1.5T MR超导磁共振扫描仪,使用腹部相控阵表面线圈,检查前空腹至少8h,常规T1WIT2WI轴位序列扫描;T1WI-FLASH序列TR、TE、翻转角分别为125ms、2.48ms、70°,层数、层厚分别为16~22层、8mm,矩阵320×265,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层数、层厚同上,间距2.4mm,矩阵128×128,TR、TE分别为无穷大、75ms;T2WI-HASTE序列TR、TE分别为1000ms、93ms.MRCP行重T2加权TSE序列,增强对比剂选择钆喷酸葡胺,流速2.5mL/s,对比剂注入后20s行动脉期扫描,注入后55s行门脉期扫描,注入后150s行平衡期扫描。
50例患者影像学资料均由2名经验丰富专业医师阅片完成。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超声、CT、MRI诊断正确率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手术病理检查结果 50例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组织学分型:腺癌36例(72.0%),未分化癌4例(8.0%),鳞状细胞癌10例(20.0%)。肿瘤部位:底部25例,颈体部8例,颈部6例,体部4例,弥漫型7例。
2.2 超声、MRI及CT诊断结果比较 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超声诊断符合率64.0%,CT诊断符合率73.3%,MRI诊断符合率88.0%.MRI诊断符合率(准确率)明显高于超声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影像学表现 根据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将原发性胆囊癌分为厚壁型、结节型、肿块型,各16例、9例、25例。
2.3.1 超声表现:(1)厚壁型:超声检出10例,胆囊壁弥漫性或局限性不均匀增厚,以颈部、体部表现最明显,壁厚6~20mm(图1)。(2)结节型:超声检出7例,结节直径通常10~24mm,呈现乳头状或蕈伞状特点;结节内部回声不一,胆囊内附壁突向腔内。(3)肿块型:超声检出15例,胆囊内回声偏强且不均质;胆囊轮廓模糊,肝脏易受累,且其与胆囊间正常强回声带不见(图2)。
2.3.2 CT表现:(1)厚壁型:CT检出12例,胆囊壁弥漫性或局限性不规则增厚,胆囊壁毛糙,增强扫描后呈现明显或不均匀强化特点(图3)。(2)结节型:CT检出6例,胆囊内存在软组织影且呈现小结节状,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部分胆囊壁增厚且僵硬(图4)。(3)肿块型:CT检出15例,胆囊轮廓基本模糊,胆囊内存在团块影,增强扫描呈现不均匀强化特点。 2.3.3 MRI表现:(1)厚壁型:MRI检出8例,胆囊弥漫性或局限性不均匀增厚,胆囊形态不变或增大,内壁凹凸不平且为略高信号;增强扫描后胆囊壁明显不均匀强化;MRCP提示胆囊不规则呈现或部分不显示。(2)结节型:MRI检出4例,胆囊形态不变或增大,胆囊壁向腔内突出且腔内存在软组织低密度影,信号不均;增强扫描提示结节状软组织明显强化(图5)。(3)肿块型:MRI检出10例,胆囊不均匀肿块且其结构模糊,胆囊腔被完全或大多填充;病灶于T1WI上为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不同程度强化且信号不均;MRCP提示胆囊腔不见,肝内外胆管扩张(图6)。
3 讨 论
原发性胆囊癌好发于老年女性,患者年龄越大,其发病率可能越高[3].本组50例患者中女性32例(64.0%),为男性的1.7倍多,且患者平均年龄57岁以上。
目前胆囊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表现出右上腹隐痛或胀痛症状,与胆囊结石、胆囊炎症状类似,临床易混淆[4].临床发现原发性胆囊癌发病与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密切相关,为此临床诊断出上述疾病时需引起重视,以进一步诊断。另外,胆囊癌以胆囊底部为主要发病部位,其次是体部或颈部,本组50例患者手术病理证实底部25例(50.0%);同时临床胆囊癌主要为腺癌,通常占至少90%,本组50例患者手术病理证实腺癌36例(72%),这可能与病例选择有关。目前改善原发性胆囊癌预后,提高其生存率的主要手段为早期诊断、治疗,常见诊断方法包括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各有优劣。
超声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应用广泛,在早期原发性胆囊癌诊断有明显优势,操作简单且无创伤,通过观察病灶形态、大小、回声等情况可初步诊断[5].据统计,超声对原发性胆囊癌术前诊断准确率40%~85%.本组50例患者均行超声检查,与手术病理诊断相符率64.0%,漏诊或误诊率36.0%,原因可能包括:(1)胆囊癌超声声像表现与胆汁粘稠特点类似而误诊;(2)肿瘤病灶微小易漏诊,晚期病灶轮廓模糊,易侵犯肝脏,误诊为肝癌;(3)肿瘤侵犯胆囊管,胆囊增大且伴有肝内胆管扩张使,超声检查可能没有发现胆囊颈部病变,进而误诊。
近年来CT、MRI在原发性胆囊癌等肿瘤病变诊断中应用较多,其中CT对胆囊形态、大小、分型及转移情况也能有效显示[6].根据手术病理及影像学表现通常将原发性胆囊癌分为厚壁型、结节型、肿块型。CT增强扫描时典型特点为动脉期高密度,门脉期则为高或等密度,且通常持续时间相对长,提示原发性胆囊癌增强扫描时呈现不均匀强化特点,强化程度明显比正常胆囊、肝脏高[7].
本组接受CT检查45例,与手术病理诊断相符率73.3%,比谢瑞明[8]等人研究的69.2%高,这可能与病例病变程度、医师操作水平等有关。且该学者研究表明MRI诊断正确率高达87.1%.笔者根据自身临床经验及相关报道认为,CT诊断广泛浸润性胆囊癌易与慢性胆囊炎壁弥漫性增厚混淆,不均匀厚壁型胆囊癌易与胆囊炎(黄色肉芽肿性)混淆。MRI检查包括常规平扫、MRCP等多种方式,MRI平扫联合MRCP不仅对原发性胆囊癌病灶正确显示,而且能对肝内外胆管受累情况有效反映。通常原发性胆囊癌在MRI上表现出T1WI低或略低信号,T2WI高或略高信号,且MRCP表现出胆囊腔形态不规则、胆囊充盈缺损特点。MRI增强扫描提示软组织肿块明显强化,对胆囊内、胆囊壁软组织信号可清晰显示。Sugita R[9]等人通过与胆囊炎、胆囊息肉等鉴别分析,肯定了DWI在胆囊癌诊断中的作用。本组接受MRI检查25例,与手术病理诊断相符率88.0%,比唐广山[10]等人研究的71.4%高。且本组MRI诊断正确率明显比超声检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超声、CT、MRI在原发性胆囊癌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其中MRI诊断正确率最高,其次是CT,临床根据患者需求选择合适影像学检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