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生物教学论文

初中生物教学中“121”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2-09 共2091字
论文摘要

  “121”教学模式是指将40分钟或45分钟的课堂分为三段,开头的5-15分钟用作复习旧知识(可用作导入)和自主学习新知识,中间20-25分钟用于师生探讨、教师精讲或点拨,最后10分钟进行当堂练习,巩固新知识和突破学习的“死角”。这个教学模式的命名来自于将40分钟的课堂分为10分钟、20分钟、10分钟,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每一个阶段时间分配并不是如此严格,更有意义的是它的课堂阶段化(自主学习—精讲点拨—当堂巩固)。该教学模式在中学各学科均有可应用之地,但特别适用于有较明确知识系统的课程,如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或者技能类课程,如英语。当然在这些学科里,也不是每一个知识点、每一节课都适用于这种方法。课堂前后知识联系紧密、课堂难度适中、与学生生活有一定关联的课更适合应用此教学模式。而初中生物大部分课时都符合以上情况。

  1、 实践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21”教学模式与传统生物课堂最大的区别在于:第一阶段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第三阶段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进行当堂检测、巩固和死角突破。而它与传统的生物教学一样,同样重视复习导入、教师讲解。

  复习旧知识可作为导入阶段,时间只需2-3分钟,其目的有3个,一是加深对旧知识的印象,激活大脑对知识的保持,防止记忆的衰退;二是给新知识的学习提供组织先行者,有利于为新知识在大脑中“安家”提供一个着陆点,和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联系起来;三是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因为先提起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会打消他们对学习的畏难情绪。

  自主学习新知识阶段是第一阶段的重点,时间为10分钟左右。

  对于初中生物来说,大部分课时都是难度适中、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因此,即使教师不加点拨,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尤其是中等及优等生,也可通过自主学习对课堂全部或部分知识有所领悟。通过自主学习所内化的知识一般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会”。在这个阶段,还可结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小组成员先花六七分钟独立学习,然后就自己有疑惑的地方在小组内讨论。一个异质化的小组(有优生、中等生、学困生,且性别、性格等有不同之处的小组) 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兵教兵、兵练兵的效果。

  在这个阶段,教师主要起协助作用。对于学生学习程度中等、尚未完全养成自学习惯的班级,教师应在自主学习之初,展示这10分钟的学习目标或需解决的问题。这些目标或问题应该紧扣课时目标,且难度中等,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掌握70%左右。而课时目标中特别难的部分,不应直接设成问题,而应设计一些过渡型的问题。如果班级容量较大,部分学生难以获得个别指导,教师应请小组内的自学快、掌握好的学生去指导学困生。而对于学习程度好的学生,教师应提示学生提前完成课堂练习或布置拓展性思考题。

  2、 实践“少教多学”的理念,提高课堂效率

  “121”教学模式中,将原本全部属于教师的课堂压缩了一半,教师讲解时间只有20分钟左右。在此阶段,教师要有的放矢,主要讲本课时的重点、难点。重难点的确定既来自课前对教材、对学生的分析,更要根据自主学习阶段学生学习情况来定。要实现少讲精讲,教师要充分备课,用最易理解、效率最高的方法来突破重点、难点。这对教师业务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最大考验。图片、动画、模型等直观手段常常是生物课堂中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在这20分钟的精讲点拨阶段,教师不一定要全程讲解。在其中设计一些学生活动,如让学生展示自主学习阶段的成果,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来说也非常必要。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的学习效果是决定精讲点拨阶段成败的关键。如果在第一阶段,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完成预期任务,那教师势必要在精讲点拨阶段讲解更多内容,花费更多时间。那不仅会占用当堂巩固的时间,甚至可能完成不了课时目标。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时常渗透学法指导,训练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就是“121”教学模式适合学业成绩中等、学生有一定自学能力的班级。

  3、 巩固、检测、反馈当堂完成,减轻学生负担

  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当堂巩固或称当堂检测,在“121”教学模式中占有重要地位,时间分配为10分钟左右。而传统教学模式中, 当堂巩固一般只占用最后2 —3 分钟或者完全没有。而在“121”教学模式中,与第一阶段一样,教师必需预留足够时间来进行知识检测,并通过反馈点拨突破学习死角。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在课堂实实在在的达成学习目标。如果把这一阶段完全由课后练习来代替,会延长信息反馈的周期,让错误的理解在头脑中长期停留,可能会形成固定印象,难以纠正。在设计巩固练习时,题量不宜过多,应让学生在5分钟之内完成,以便留出时间让学生反馈、教师纠正点拨。每一道练习题应有明确的检测目的,要特别针对课时的重难点来设计。

  由于在“121”教学模式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预习、自学、讨论,以及练习反馈,每一课时的学习目标都在课堂上完成,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减轻了学生负担。不仅如此,此模式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等方面也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胥洪杰,翁素梅.初中化学“121 教学模式”初探.新课堂设计[J],2008,3:71~72.
  [2]何长青“.121 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新课程研究[J],2009,1:52.
  [3]何东华“.121 三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中国校外教育[J],2011,8:71.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