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 生物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 还应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学。 绝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都隐含在生物学知识中。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理论、 教育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科渗透 、心理辅导与咨询 ,以及 优化教育环境等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心理问题,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和心理机能健康发展的一类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学校全体教师共同的责任,不分学科,不分职务, 是教师日常教学活动中不可推卸的责任和无法避免的问题。 教师处于心理教育的最前线, 需要应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我们生物教师在传授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 应将那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从广泛的生物学原理和生态现象中挖掘出来,以“渗透”的方式反哺给学生。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总结了一些生物教师的经验,特总结如下。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避免产生厌学情绪
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教育评价还是以高考为主。 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都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但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一部分, 学生还面临着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没有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认为学习与不学习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一样的。 这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沉重,讨厌学习,甚至由讨厌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逃离学校寻求不正当刺激。 例如,抽烟、喝酒甚至和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接触,养成更为严重的不良品行(逃学、斗殴、说谎、偷窃、离家出走等)。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也就是离不开生物学。生物教师可以通过把生物学与实际生活的生动事例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努力学好生物科学、掌握生物科学知识的情怀,激发学生探索生命科学奥秘的兴趣。例如,在讲解《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先列举生活现象:将萎蔫的黄瓜浸泡在清水中,黄瓜会逐渐变得硬挺;将少量的酱油倒入盛有黄瓜的盘里,盘里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汤,黄瓜条逐渐变得软缩;在给农作物施肥时,若施肥量过大,会出现“烧苗”
现象;在盐碱地上种植农作物产量都很低等等。 学生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讨论与分析,会激发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从而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忍受挫折的能力
人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员,都有可能面临各种挫折。 中学生虽然生活环境比较简单,但也会有各方面的挫折,比如学习方面的、 家庭生活方面的、 人际关系方面的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法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在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时,学生可以积极应对,不至于对人生和社会失去信心。
例如,遗传学家孟得尔,他的植物杂交试验被同时代的人遗忘,成为科学史上最孤独的天才,但八年坚持不懈,终于利用豌豆杂交发现了遗传定律;又如细胞学说创始人施莱登,早期从事律师行业,由于事业不顺利, 竟然企图自杀, 幸好没有自杀成功,于1833 年开始从事自然科学研究 , 最终奠定了在植物细胞学的地位。通过对这些名人成功经历的讲解,使学生明白忍受挫折是失败与成功之间的重要过程,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挫折,积极面对挫折,使他们懂得一个人具有白杨般坚韧不拔的品质是多么的重要。
生物教师通过在课堂中讲解生命诞生的不易和生命成长的艰辛过程,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宝贵,激发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怀,从而建立完整的生命观念,在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在遭遇打击和失败的时候,能够正确、自信、勇敢地面对生活。
三、经常开展合作性学习,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独生子,在家养成了“太子”“公主”,通常都以自我为中心, 不考虑别人的情绪感受,一般人际交往能力弱, 不善于处理与同学、教师、家长的关系。喜欢独处,认为在家就是吃饭和睡觉,学校就是学习,经常看见一些学生自己带着耳机, 超大音量地听音乐,封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忽略了人际关系,时间长了,就会发现自己“加入不进同学的谈话中”“感到十分孤独、寂寞”“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人际关系”。
在我们的生物课中,尽可能多地开展合作性学习,给学生创造交流、合作、人际互动的机会。 例如,在“交流物种多样性的资料”这次学生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合作学习,分为若干学习小组,通过各种渠道的查资料,总结,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四、适当深入讲解“生殖与发育”,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 中学生自身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这会对中学生形成一个巨大的心理冲击。 由于我国数千年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性” 不登大雅之堂, 不公开交流。 父母不会教孩子这一内容,认为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懂,而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涉及这一内容时,也遮遮掩掩,不好意思讲,一笔带过。 这可能会使中学生产生极大的好奇心, 容易造成他们迫切想从其他渠道了解,甚至会导致青少年性犯罪。
“生殖与发育 ”这部分内容 , 是对中学生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机会。向学生介绍性器官的结构与生理功能,以及相关的生理变化和身体发育的知识,使学生对自己青春期的生理变化有较深地了解。解决了他们青春期的疑惑, 就有可能避免一系列性犯罪,减少社会问题。
我们学校培育出来的人才,不仅是知识上的人才,更应该是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样才可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立于不败之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为祖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的人格健全的创新性人才,我们需要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