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师生们共同成长的阵地。是学生获取智慧,塑造灵魂的殿堂。
如果在教学中只是按照书本上的教学,强调知识的连贯性、信息的准确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生物失去学习的兴趣。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更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让学生在形成技能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知识,学会各种思考方法,在不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如何做到这点,教学实践中,已有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进行了探索,方法很多,我比较喜欢利用古诗词强化生物知识的学习,给生物教学带来富有情趣的感受。
课堂举例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对于枯燥的理工科教学更能显示出它特有的魅力。所以,除了引言中可以用到古诗词,教师在课堂中使用恰当的古诗词例子,画龙点睛,往往会事半功倍。
学习《群落结构》这一节,为了更好说明种间竞争这一现象,列举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的例子,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是种间竞争,一般农作物竞争不过杂草,如果人疏于管理,就会出现“草盛”而“豆苗稀”的景象。还有种间互助的现象,列举了“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黄花即菊花,在秋天开放。菊花以昆虫为媒介传播花粉,属于虫媒花。碟为菊花传送花粉,同时又以菊花的花粉作为自己的营养物质。在这种互利互惠、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它们各自的种族都得以繁衍。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现将常用的几条罗列如下: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
在生态系统中,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落花被微生物分解后,某些矿质元素又回到了无机环境,能够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
2.“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 《增广贤文》) 柳等植物可以用茎进行无性繁殖。
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唐·李绅《悯农》) 农田生态系统中,锄掉杂草,使更多的能量流入到粮食作物中。人通过出汗等方式散发出身体内多余的热量,就出现“汗滴”了。
4.“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唐·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生物具有“生长、繁殖”的现象。
5.“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唐·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6.“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 ·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海拔高的地方的温度与降水量都要低于同期海拔低的地方,所以植物发育的就慢。
7.“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宋·苏麟《献范仲淹诗》)在发育期间,向阳的花木由于日光的原因,温度要比背阴的同种植物的温度高一些,所以会较早的发育。
8.“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的《山行》)因为温度的影响,细胞中的叶绿素合成减少,花青素的含量增加,从而使其颜色变红。
古诗词适时适量的使用,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和效果性。但过多使用或引用很生僻的诗句,就与我们的生物教育主题背道而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