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水利论文 > 防洪工程论文

河道治理技术与河道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探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1-11 共2246字

  1 概述

  生态评价是河道管理的核心,可以反映出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对水利方面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对河流治理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文章主要对生态河道技术进行了阐述,包括河道施工与生物修复等,然后从设计、施工与管理方面对河道生态治理模式做出了说明,为我国生态河道治理与评价提供了参考与依据。

  2 河道治理技术

  2.1 河道线性设计

  河道线型主要有直线型和自然曲折型两种。直线型河道多用于城市治理中,利用河道取直、河床挖深满足泄洪的需要,造成河道生态功能的减退,不利用生态河道的发展;而自然曲线的河道保留了河道的自然形态,保证了河道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2 河道护岸技术

  河道护岸形式主要有混凝土结构与浆砌石结构以及生态型结构[1],不同的形式都各有千秋,在实际施工中我们应根据实际的河岸坡面的参数进行结构形式的选择。混凝土结构作为最古老的护岸结构有着占地少的优点,但是与环境的生态适应性较差,对河道生态系统的建立与发展有所限制。

  2.3 生物修复技术

  河道生物修复技术常用的有人工湿地、水生植被恢复技术、水生植被恢复技术、生物浮岛技术[2]等,水生植被恢复技术操作简便、应用广泛;生物浮岛技术等具有较高的科技性,操作也较为复杂;近年来,人工湿地的发展被人们广泛关注,因为人工湿地技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并对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美化效果,但运用地段比较局限,适合较为宽广的河道。

  2.4 河岸植被设计

  河岸带植被的设计有自然与人工种植两种形式,自然式植被能表现出群落的自然性,模拟自然,色彩丰富,具有较高的可视性。人工种植的植被设计相对整齐,但没有较高的景观直价值。

  3 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河道治理的现状是“重建设、轻管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3.1 河岸防洪能力低

  我国相关部门对河道的管理比较松懈,尤其是对于使用周期较长的河道缺乏及时的维护与管理,导致河堤在结构上出现问题,从而造成河岸防洪能力的降低,严重时还会造成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

  3.2 违章占用现象频繁

  我国在河道私自种植经济作物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到河道正常的行洪,还会造成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3.3 乱砍乱伐现象严重

  近年来,对河道非法开发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了河道两边植被的破坏,并造成了航运的不便。乱砍乱伐还会导致生态问题的出现,缩短河道疏浚的周期,为国家带来经济负担。

  3.4 管理力度缺乏

  我国河道的管理任务繁重,但在管理上不够及时与明确,相关的河道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对河道保护的宣传与教育不够到位;对于违法乱纪行为惩治的力度不够。

  4 河道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对于河道的治理应从修复和重建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加强受损河道的生态治理并且要加强河道恢复之后的管理工作。对河道生态水平进行评价有利于具体地了解河道生态系统的基本情况,有利于完善河道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对河道发展有重要的向导意义。

  4.1 水利与水质指标

  水利功能指标应该参考历史上最大洪峰流量与设计排洪流量,这是衡量河道防洪的基本评价标准。河流生态需水量指的是保证生态系统正常运行情况下的最小水量标准,把握好需水量有利于维持河道水系统的平衡。水质指标也是河道评价的重要指标,通常根据水体中污染物的含量来评定。

  4.2 河道生境指标

  生境指标是指河道自然性指标,例如河道渠化、弯曲程度以及护岸指标。河道渠化程度指的是人工渠道占河道全长的比率;护岸是根据河道的透水性和植物的生长状况来衡量。生态护岸需要长期的实际才能发挥其生态价值,可以为植被与生物提供优质的环境生长空间,创造更大的生态效益。在河道设计上面,应提倡自然线性的河道的设计,丰富而蜿蜒的河道有利于维护生态的多样性,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与稳定性,还能够削弱洪峰,对下游的沿线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4.3 水生物指标

  水生生物河道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指标,水生生物指标群由植物量指标、动物量指标和微生物量指标组成[3].水生植物作为河道系统生产者直接反映了生态环境的质量,水生动物和微生物指标也不同程度的水环境的质量。

  4.4 管理指标

  河道生态系统需要长期有效的管理才能维持其健康发展,我们应建立起完善的组织与管理制度从规划设计、植被护理、污染物控制等方面进行规范。

  管理指标有三个衡量标准:

  (1)管理组织:河道的管理都是由具体的部门进行实施,各部分应各司其职,将管理职能与责任具体化,要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并要明确专门的管理人员编制。

  (2)管理制度:我国近年来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环境保护法》等河道管理的法律法规,在河道立法方面的工作较为完善,但是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具体的各项管理方法进行完善与细化,保证各项规章惩罚处理明确,具有较高的可执行性,保证其强有力的约束力。

  (3)管理措施:河道管理的主要内涵是维持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发挥其最大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造福于整个人类社会。对于河道生态评价指标体系要提高其可操作性,技术过于复杂的管理措施不利于河道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与执行。

  5 结束语

  河道作为水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不仅承担着基本的泄洪排涝需求,还需要保持其生态体貌,为生物提供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治理河道除了满足基本的生态安全,主要应以人类的活动作为基本向导。但目前我国已近基本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方法体系,还需要广大研究人员的不懈研究与努力。

  参考文献
  
  [1]郭爽。河流功能等级评价系统开发及其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2]郑靓。兴城市头道沟小流域河道治理效果评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张俊华。城镇河道岸坡生态整治模式及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7.

相关标签:河道治理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