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水利论文 > 防洪工程论文

白洋泉河河道设计治理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8-15 共1947字
摘要

  1 概况

  白洋泉河是丹河的一级支流, 发源于陵川县平城镇杨寨村,于泽州县东下村乡棘针掌汇入丹河干流,流域总面积 625.3km2,流域长度 48km,平均宽度 13.65km,平均纵坡 10.2‰。

  河道设计治理长度 9.5km,分县城段和农村段两部分。县城段治理长度 2.65km,起止桩号 0+000~2+650;农村段分 3 段,治理长度为6.25km, 起止桩号为 4+300~5+670、16+670~17+786、39+466 ~43+230;支流入河口治理长度 0.8km.

  2 任务及规模

  工程任务为保护各治理段范围内的人口、耕地和交通道路的防洪安全,理顺紊乱的河道,减少河床摆动,清理河床淤积,根据治理河段现状布置堤防。 县城段河道保护 6 个村、1.2 万口人、800 亩耕地、1 条县道,1 座桥梁及 4 条乡村道路的防洪安全; 乡村段河道保护 6 个村、0.9 万口人、2500 亩耕地、1 条高速公路、2 条县道、4 座桥梁及 7 条乡村道路的防洪安全。

  根据《 防洪标准》( GB50201-94),工程治理范围内沿河两岸村镇人口少于 20 万,工矿企业基本属于小型,防洪等级标准为:县城段Ⅳ等,乡村段Ⅴ等;重现期适合采用县城段 20 年一遇,农村段 10年一遇。

  3 水文地质条件

  3.1 水文

  根据《 山西省水文计算手册》对河道分段进行洪水计算。 白洋泉河治理河段分段洪峰流量结果如下:( 1)云谷图段防洪标准为 10 年一遇,河道最大设计洪峰流量为 47.2m³/s;( 2) 潞城段河道设计标准为 10 年一遇,河道最大设计洪峰流量为 192m³/s;( 3) 丈河村段河道设计标准为 10 年一遇,河道最大设计洪峰流量为 228m³/s.( 4) 支流羊河段防洪标准为 10 年一遇,河道最大设计洪峰流量为 40.2m³/s.

  3.2 地质

  本区地貌形态主要为黄土丘陵区,剥蚀侵蚀严重,沟谷发育,大部为平缓低山,以剥蚀为主。 治理段地形总体平坦开阔,地表覆盖上更新统黄土,侵蚀下切及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普遍淤积提高,沿岸黄土冲沟及阶地发育,主河床较窄,形成较宽的河漫滩。 岩性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物。 地下水含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次为岩溶裂隙水及少量上层滞水,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及堆积层中;裂隙水埋藏于基岩石灰岩岩溶裂隙中,上层滞水零星分布于人工填土和第四系粘性土中。

  区内未见自然不良地质现象。 由于本区地势平坦,不会发生大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 根据实地踏勘和调查区域地质资料,在工程区及其附近不存在全新活动断裂构造,也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等不良工程地质作用。

  根据《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确定堤防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05g( 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Ⅵ度),不考虑地震液化问题。

  4 工程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工程现状

  陵川县位于山西省东南端,属太行山革命老区,是全省“ 两区”开发县( 区)之一,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近年来,全县大力实施“ 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开放活县”三大战略,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河道两岸居民生产活动的加快, 天然河道被挤占现象越发严重。 如本工程县城段全长2.65km 全被挤占或开垦种植; 农村段全长 6.85km, 全部被开垦种植。 以上种种现象致使河道的行洪能力伤失或大大减弱。

  4.2 问题分析

  数十年来,全县降水量偏少,河道基本常年干涸,即便在汛期也是少水,河道防洪重要性得不到体现。 同时由于河道在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难题,城市快速发展产生的大量建筑和生活垃圾随意倾倒河道内,严重堵塞河道;河道沿线居民则大面积开垦河床,加速河道两岸水土流失,岸线破损,生态多样性处于劣势,急需改善。山体森林覆盖水平较低。 如若突发较强降雨,将给河道沿线农田、厂矿和居民人生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因此,治理本工程势在必行。

  5 工程设计

  5.1 工程布置原则及堤型选择

  5.1.1 工程布置原则

  工程堤防布置服从河流的流域规则,利于工程安全和综合效益的发挥;堤线走向与布置位置,应服从河流的治导线;堤距应能满足河道过水断面要求,保证设计的洪峰流量能安全通过;河道底坡基本按河道现状底坡进行布置。

  5.1.2 堤型选择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堤防型式主要有浆砌石护岸堤防和浆砌石重力式堤防两种。 护岸堤防顶宽 0.5m,迎水坡比 1:1.5,背水坡比 1:1.0;重力式堤防顶宽 0.5m,迎水面直墙,背水面坡比 1:0.35;堤内均设有 Ф50mmPVC 排水管,梅花型布置,间距 2.0m,后设反滤;堤防每隔 10.0m 设分缝,缝填聚乙烯闭孔泡沫板。

  5.2 堤顶高程的确定

  根据《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堤顶高程应按设计洪水位加堤顶超高确定。河道设计水深采用规范推荐的公式,逐段试算,公式为:

  5.5 支流入河口治理

  汇入口堤防型式为 M7.5 浆砌石重力式堤防,堤防顶宽 0.5m,迎水面直墙,背水坡比 1:0.35;堤内设有 Ф50mmPVC 排水管,梅花型布置,间距 2.0m,后设反滤。 堤防每隔 10.0m 设分缝,缝填聚乙烯闭孔泡沫板。 对汇入口河床全断面铺设铅丝石笼治理。

相关标签:河道治理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