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洪水灾害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重大灾害问题, 已经成为制约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民生问题。 特别是 2010 年汛期,全国极端灾害性天气突发多发,灾害损失程度严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专门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的若干意见》和《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1-2]. 其中吉林省浑江流域即属于洪水灾害多发地区,尚存在防洪标准偏低、现有防洪保护区堤防工程不封闭以及工程年久失修等主要问题[3-4],需尽快治理,以更好的支撑该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流域概况及洪水特点
2.1流域概况
浑江流域地处吉林省东南部, 河流发源于长白山系龙岗山脉老爷岭南麓的三岔子镇西北望火楼山北,自东北流向西南,流经吉林省的白山市、通化市, 辽宁省的桓仁、 宽甸两县最后汇入鸭绿江 . 吉林省部分河长为 228.5km, 流域面积8425km2. 流域内地形起伏较大 , 海拔在 300―1500m 之间 ,河道比降大 ,平均比降为 2.7‰,多急滩哨口, 河槽宽浅、 窄深变化无常, 河宽在 60―400m 之间;河系发达,主要支流有红土崖河、大罗圈河、哈泥河、喇蛄河等。
吉林省浑江流域包括白山、通化的江源区、浑江区、通化市区、通化县以及集安市等 5 个市县。总人口 134.19 万人, 该流域现状国内生产总值478.19 亿元, 流域内耕地多集中在河流两岸阶地之上,耕地资源宝贵。
2.2洪水成因及其特点
浑江流域地处长白山主脉和龙岗山脉之间,山脉走向为东北至西南,地势由南向北增高,西南来的暖湿空气沿喇叭口的山谷向东北而上, 从海洋带来充足的水汽,在台风和气旋的影响下,在迎风坡上形成强烈的暴雨,使其成为暴雨集中地区。浑江属于山区性河流,坡面及河道比降较大,汇流速度快,暴雨常形成洪水,洪水与暴雨相应。根据水文数据统计, 该流域降雨主要发生在夏秋季,7、8 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 50%以上,尤以 7 月中下旬至 8 月上中旬最多。
该流域洪水过程主要分为单峰型和双峰型两种类型,降水量集中、降雨强度大降雨历时短,涨洪历时短,是造成发生洪水的主要因素[5]. 从起涨到峰顶一般一天左右,洪峰持续时间约为 6 小时,退水历时较长,一般为 2―6 天。 一次洪水总量多集中在 3 天之内,洪量非常集中,洪水流速大[6].
3防洪工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吉林省浑江流域现有水库工程 37 座,其中包括桃园、曲家营子、英额布、三家子等 4 座中型水库。 这些水库均处于浑江支流,控制流域面积小,根据工程设计和现有调度运行制度分析, 它们均没有承担干流河道防洪任务的条件, 也未承担干流防洪任务。
目前浑江干流防洪工程主要由干流堤防、护岸及其配套穿堤建筑物等工程组成。 现有防洪工程为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工程历经几次大洪水的检验,堤线基本合理;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建设和完善, 目前工程达标长度占总长度的比重大幅提高。 但根据现场调查、水面线推算以及工程地质勘察等成果分析, 现状工程仍存在防洪标准偏低、 现有防洪保护区堤防工程不封闭以及工程年久失修等主要问题。
3.1部分堤防工程防洪标准偏低
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结合《吉林省人民政府转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关于加强城市防洪工作意见的通知》(吉政明电 [1997]39 号) 和《关于加强城市防洪工作的意见》、1996 年 《吉林省水利厅关于<浑江干流防洪工程规划报告>的批复》、近年批复的白山市城市总体规划和通化市城市总体规划, 以及现状浑江干流各防洪保护区防洪保护指标等资料,确定浑江干流的白山市城区、通化市城区等 2 座城市城区的防洪标准为 50 年,江源区城区的防洪标准为 30―50 年,各规划城区、干流沿岸主要乡镇以及重要居民区防洪标准为 20 年,一般农田保护区防洪标准为 10 年。
但根据干流各区间设计洪水、 现状河道安全泄量(见表 1)以及水面线推算成果,目前浑江干流仍存在部分堤防工程防洪标准偏低的问题: 其中江源城区现有堤防防洪标准从 10―50 年均有存在; 白山城区左岸堤防防洪标准虽达到 50 年标准,但右岸堤防现状防洪标准仅 30 年;干流农村段如白山市上甸子段、 大通沟河左右岸段以及通化县的 4 段工程,虽有工程规划设计成果,但实施的工程较少。 防洪工程建设严重滞后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3.2部分防洪保护区堤防工程不封闭
浑江堤防工程大多修建于上世纪 60―90 年代,受技术、资金以及工程区经济发展状况等的限制, 部分堤防工程建设之初主要为制导洪水而修建,其堤后主要是防冲,不防淹。 随着流域经济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工程所在区域上下游的快速发展、居民区和企事业单位的聚集,相关防洪保护区的保护指标和保护效益大增,保护区不仅不能冲,也不能淹了。 但由于现有防洪保护区不封闭,其堤防工程难以发挥防洪作用。
如白山市胜利村堤防、六道江堤防、通化市五道江堤防以及江源城区上游段现状堤防工程长度均不足,保护区不封闭;而白山市城区、通化市城区以及江源城区的部分与干流堤防相连接的支流回水堤工程建设滞后, 其干支流防洪保护区不封闭。 洪水来临时,极可能出现由于不封闭段的存在而导致现有堤防工程难以发挥防洪作用的窘境。
甚至在省防办制定的 2013 年防汛指挥手册中,浑江干流江源区和白山市区就分别提出了几段未封闭防洪保护区作为重点防洪抢险段, 每到汛期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抢险备战。
3.3部分工程由于洪水冲刷、年久失修等情况,存在质量安全问题
浑江干流堤防工程大多修建于上世纪 60―90年代,受技术、资金等限制,部分堤防建设质量较差,堤防段面偏小,填筑工程质量较差,且由于建设时间长久、洪水的淘刷和冻融破坏等影响,现有部分防洪工程存在可能危及防洪安全的工程质量问题。
其中, 白山市和通化市农村段的部分土堤迎水侧护坡干砌石已出现脱落;江源城区、白山城区和通化城区的部分堤防迎水侧浆砌石挡土墙表面已出现剥蚀,存在水泥砂浆不饱满、局部块石松动(剥蚀孔洞达 0.7m)、基础冲刷等问题 ,甚至江源城区下游右岸公园段已有超过 80m 的堤防挡墙基础被冲坏,挡墙倾斜,堤顶地面已出现裂缝。
根据统计(见表 2),浑江干流现有防洪工程175.506km. 其中堤防总长 172.021km,达标长度128.963km; 护 岸 总 长 3.485km, 达 标 长 度1.138km[6].
4对策措施
针对吉林省浑江干流现状防洪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该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白山、通化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等成果,提出吉林省浑江干流防洪工程治理对策。
4.1对防洪标准偏低的堤防,通过加高培厚等措施进行达标建设
针对现有防洪标准偏低的堤段, 采用加高培厚的方式进行达标建设。 其中,江源城区正岔河上游段现有堤防防洪标准 10 年,设计防洪标准为 30年, 江源主城区现有工程防洪标准 20―50 年不等,设计防洪标准为 50 年;白山城区右岸堤防现状防洪标准 30 年,设计防洪标准为 50 年;设计对其进行达标建设。
鉴于其现有工程主要为浆砌石挡土墙结构,加之其现有挡墙迎水侧存在淘刷、 冻融破坏等问题,设计在进行达标建设的同时进行加固处理,建设方式主要采用在现有浆砌石挡墙迎水侧采用贴混凝土墙进行加高加固, 针对浑江洪水流速大的问题,河滩采用铺设格宾石笼防冲。
对于上甸子和大通沟左右岸段, 受占地和施工材料等制约,设计修建浆砌石挡土墙结构,河滩采用铺设格宾石笼防冲;对于通化县的 4 段工程,则主要是采用雷诺护垫护坡, 河滩采用铺设格宾石笼防冲。
4.2对防洪保护区不封闭的,通过新建堤防以发挥工程的防洪作用
针对防洪保护区不封闭的, 主要通过新建堤防以发挥工程的防洪作用。 其中白山市胜利村、六道江、 通化市五道江等段现有堤防工程主要为土堤结构,对于未封闭段,修建的堤防也采用土堤结构, 迎水侧主要采用雷诺护垫加三维网格草皮护坡结构,河滩采用铺设格宾石笼防冲。
对于江源城区正岔河上游未封闭段、 白山市城区的 2 条回水堤, 其新建段结构型式与采用与其连接段同样的结构型式, 即浆砌石挡土墙对保护区进行封闭。
4.3对工程年久失修的,尽快进行加固处理,以保障工程的正常运行针对工程年久失修的,主要进行加固处理,以保障工程的正常运行。 其中江源城区和通化城区防洪标准足够但浆砌石挡墙已出现淘刷、 冻融破坏等危及防洪安全的城区堤防, 加固主要是在现有浆砌石挡墙迎水侧采用贴混凝土墙进行加固,河滩采用铺设格宾石笼防冲。
对于乡镇及农村段堤防工程, 加固段现有堤防基本为土堤结构, 设计在迎水侧采用雷诺护垫和三维网垫草皮护坡进行加固, 河滩铺设格宾石笼防冲。
根据分析(见表 3),浑江干流需治理的防洪工程总长为 98.874km.其中堤防加固 43.058km,新建29.334km;护岸加固 2.347km,新建 24.135km[6]. 治理后,该流域的防洪工程将达到 228.975km,其中堤防 201.355km,护岸 27.62km.
5结语
浑江历史上洪水灾害频繁,洪灾十分严重。 干流现有防洪工程不连续, 很多段未形成封闭的防洪保护区,工程效益难以发挥;而现有防洪工程多数修建于 20 世纪 60―80 年代, 工程建设时间长久,历经洪水多次冲刷,部分堤身护坡块石脱落,堤身严重冲刷,部分甚至坍塌;部分浆砌石挡墙结构堤防出现迎水侧浆砌石墙表面剥蚀,砂浆脱落,局部块石松动等危及堤防安全的问题; 另外有些地段岸坎抗冲刷能力弱, 洪水期凹岸持续发展严重破坏农田并威胁堤防安全。
通过对浑江干流防洪工程的建设, 可以进一步增强浑江干流的防洪安全, 提高浑江干流防洪保护区 41 万人、13.1 万间房屋、1 259 家企事业单位、4.3 万亩农田以及 14.2km 公路的防洪安全保障,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31号) (Z)。2010-12-07.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有关部委.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R)。2012-03.
[3]李强,刘月英,李孟南.浅议吉林省防洪工程体系现状及对策措施[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4(4):8-11.
[4]艾冬梅,李强,宋乃枫.吉林省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分析[J].东北水利水电,2011(6):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