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论文范文三。
题目:偏关河河道治理的必要性分析
摘要:文中通过对偏关河流域及偏关县多年灾害气候情况的基本介绍, 说明偏关县多年来河道两岸县城、村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的损失以及受洪水威胁现状。偏关河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 不仅使沿河两岸人民群众的居住安全受到了影响, 而且严重影响到了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设。为了保护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提高沿河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为县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对偏关河河道治理工程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偏关河; 流域灾害; 河道治理; 必要性分析;
1 偏关河基本情况概述
偏关河属黄河水系, 为黄河一级支流。发源于朔州市平鲁区西南部下木角乡利民沟, 从老营镇进入偏关境内, 由东向西流经老营镇、陈家窑乡、窑头乡、新关镇 (县城所在地) , 最后于天峰坪镇关河口村汇入黄河, 流域面积为1 919 km全长153.5 km, 河道平均纵坡为6.44%。偏关河偏关段涉及总面积1 126 km, 涉及全县10个乡镇317个自然村, 人口7.52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6.37万人, 劳力2.1万人, 人口密度66.7人/km, 耕地面积307 hm, 发电厂、化肥厂、水泥厂、铁厂、乳酸厂等偏关县骨干企业也沿河岸高地分布。本次偏关河河道治理的主要内容是新建部分河段顺坝, 修建护地挡墙、对部分河道进行清淤和疏浚, 防止造成沿岸冲刷破坏, 确保沿河两岸村庄和土地的安全, 使治理后乡村段达到10年一遇防洪标准, 县城段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治理区段为高家湾村至阳坡店村段, 长度为3 801 m, 窑头村铁厂桥段, 长度为3 199 m, 治理总长度为7 000 m。
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1 偏关县旱涝频繁的气候特点
偏关县地处晋西北高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旱中有涝, 涝中有旱, 旱涝交替, 旱涝急转”是本县的地理气候特征, 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恶劣的生态环境, 决定了偏关县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地区。
流域内自然灾害主要以干旱为主, 冰雹洪涝次之, 经气象分析, 干旱:干旱灾害以春早发生机率最大, 几乎一年一遇, 夏旱三年一遇, 秋旱十年一遇, 全年旱五年一遇, 如1999年遭遇全年旱灾, 粮食减产85%, 造成干旱的主要原因是流域内自然条件恶劣, 植被稀疏, 水源得不到涵养。冰雹:冰雹成灾机率为20年4~6遇, 如1982年6月15日14时到16时, 遭大似鸡蛋、蚕豆的冰雹袭击, 受灾耕地9 026.7 hm;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地形抬升, 对流加巨。洪涝灾害:由于气象变化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导致发生区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增大, 局部洪涝灾害几乎每年都要发生。如1979年8月10日23时40分至11日8时, 降雨量最多的地方达104 mm, 县级及大量农作物被冲毁, 粮食减产410 t, 财产损失达260万元;1981年7月23日, 偏关境内降冰雹1 h许, 偏关河流量达1 260 m/s, 洪水冲毁农田33 hm, 育苗13 hm, 道路15 km, 房屋倒塌20余间, 其中1979年洪水经推算大于20年一遇标准。1981年洪水未达到20年一遇标准, 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年内降水时量分布不均, 流域地形支离破碎, 农业基础设施脆弱, 植被稀疏, 局部暴雨历时短, 峰高量小, 暴涨暴落, 致使地表径流集中排泄, 形成山洪暴发, 造成灾害。
2.2 落实防洪减灾任务要求
加强中小河流治理, 作为国家公共服务重点工程, 防洪减灾的主要内容和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已明确列入国家的水利发展规划, 早在2008年中央文件明确指出“各地要加快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 增加建设投入, 中央对中西部地区给于适当补助, 引导地方搞好河道疏浚”, 为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 进一步推动中小河流治理, 加大建设投入, 为确保漂流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进行偏关河河道两岸防护、防冲治理是非常必要的。
2.3 偏关河沿河两岸现状
在治理段的河道两岸, 为县城部分村庄和偏关县城, 高出河岸7~10 m, 其坡脚防冲刷能力不足, 且偏关河该段部分河道行洪宽度较窄, 局部仅为50 m, 多年来县城建设形成的高边坡极易受到洪水淘刷底岸, 影响到两岸高地上房屋的安全, 致使岸侧所居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无法保障。
3 结语
偏关河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 不仅使沿河两岸人民群众的居住安全受到了影响, 而且严重影响到了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设。随着偏关县城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的不断进步, 沿河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其要求居安愿望也越来越大, 为了保护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提高沿河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为县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对偏关河河道治理工程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