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工程关键理论与技术--以陈宗基讲座与国家重大项目为例。
为纪念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的奠基人陈宗基院士,《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自 2007 年设立“陈宗基讲座”,每年邀请一位着名专家全面介绍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至今已举办 6 次,讲座内容主要以当前岩石工程的关键理论为主线,其主要研究成果。
值得指出的是,2004 年以何满潮和钱七虎为首席主持了“深部岩体力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第一个涉及岩石工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围绕“深部构造及地应力场分布特征与变异规律”、“深部岩体力学特性与时效特征”、“深部开采围岩变形破坏机制”、“深部多相多场耦合作用机制”、“深部采场瓦斯渗流及相关的非线性动力学机制”等五大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
主要创新性成果包括:(1) 系统研究了矿山开采的深部岩体力学问题,初步形成了以深部地质构造精细探测理论与方法、深部岩体力学特性和工程响应特征、深部采动覆岩移动规律及巷道稳定性控制理论、深部多相多场耦合作用及其灾害发生机制、深部工程围岩分破裂化理论为主体的深部岩体力学理论框架;(2) 探索了深部开采工程稳定性及灾害防治技术,包括深部煤岩精细构造探测技术、深部地应力测试技术、深部采场覆岩隔水关键层防水技术、深部开采围岩控制技术、深部采空区探测与灾害防治技术、深部煤和瓦斯突出预测技术等;(3) 研发了适用于深部矿山开采的原创性试验平台及软件系统,包括硬岩岩爆过程试验系统、破碎岩体渗透性及软岩水理作用测试系统、巷道工程破坏过程及新型真三轴巷道模型试验系统、动静组合加载与卸载试验系统、煤与瓦斯突出测试仪器、岩体区域化交替破裂模型试验装置及深部软岩工程大变形力学分析设计软件等。
附:历届陈宗基讲座概况。
1孙 钧/2007岩石流变力学及其工程应用研究的若干进展/上海。
流变模型辨识及其参数确定;岩石弹–非线性黏塑性流变模型及其蠕变状态方程;考虑岩体非线性流变效应的隧洞围岩–支护系统有限元法分析。软岩和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的流变试验研究、流变模型辨识与参数估计、流变力学手段在收敛约束法及隧道结构设计优化中的应用、高地应力隧洞围岩非线性流变及其对洞室衬护的力学效应,以及岩石流变损伤与断裂研究。此外,讲座还简要介绍了土力学与土工流变方面的进展,并展望今后岩土工程流变研究。
2王思敬/2008论岩石的地质本质性及其岩石力学演绎/武汉。
岩石成因演化的地质作用;岩石地质本质性的物理和力学演绎。岩石循环的地质作用,岩石地质本质性命题,侧重阐述岩石的物质性、结构性和赋存性,及其同地质演化的密切关系;岩石同其他工程建筑材料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地质演化及所形成的地质本质性;通过对岩石本质性的认识,探讨岩石物理本属性,包括不均一性、不连续性的成因及其同地质本质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讨论岩石力学本构性研究中对地质力学属性的考虑,试图通过岩石地质本质性、物理本属性到力学本构性的讨论建立起岩石力学与地质学相互认识和深入结合的知识通道。
3钱七虎/2009岩石爆炸动力学的若干进展/合肥。
岩石中地下封闭爆炸时爆炸空腔及各类破坏范围的半径;岩石中地下爆炸时破坏区内运动参数的衰减规律、弹性区运动参数及地表运动参数和岩石破碎的计算原理;爆炸空腔范围以及各类破坏区范围的理论确定方法,地下爆炸近区的“短波”和“弱波”理论,爆炸远区--弹性区的运动和力学参数以及地下爆炸时岩石破碎等理论;地应力、裂隙、浅埋时等不均匀、不连续性影响因素的实验室模拟爆炸试验研究;实际岩体中的爆炸效应试验,包括近区破坏效应、远区地震效应、不可逆变形区以及地下爆炸和浅埋(抛掷和定向)爆炸中相似关系的最新成果;论述岩石爆炸动力学在不同领域中的工程应用,并就今后岩石爆炸动力学研究的展望阐述若干认识。
4周维垣/2010岩体工程结构的稳定性/武汉。
岩体稳定评价理论与高坝整体稳定多层次评价理论,岩体结构与稳定的意义,结构的稳定及求取极限荷载的方法,论述岩土稳定的基本问题、岩土材料本构关系及结构的正定问题。结合岩土结构稳定的有限元方法、非线性稳定分析的能量判据、有限元分析多余力加固方法以及结构稳定势能原理等;给出结构的极限荷载求法,并区别结构失稳和材料失稳的不同;一般结构的极限荷载可以求得“上下限”的解析算法,并着重阐述结构稳定的能量原理;结合水利高坝工程,表明其工程应用的合理性。综述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结果,将试验超载极限稳定系数和计算结果加以对比分析和工程验证。
5葛修润/2011三维地应力BWSRM测量新方法及其测井机器人在重大工程中的应用/武汉。
地应力测量以及模拟方法理论;BWSRM 三维地应力测量新原理,并认为地壳上层岩体的应力状态是地壳最重要的性质之一。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中常用的几种地应力测量方法和技术;介绍 BWSRM 的地应力测井机器人的研制过程和具体实施步骤;最后给出地应力测井机器人在锦屏水电站埋深达 2 430 m 处科研试验洞内的试验结果。研究表明,测点位置的围岩地应力以水平主应力为最大主地应力,而接近竖直方向的地应力分量则为最小主地应力;第一和第二主应力量值比较高,而且两者量值也比较接近。
6郑颖人/2012岩土数值极限分析方法的发展与应用/长沙。
岩土材料的受力破坏过程分析理论;传统及有限元极限分析理论。简述了岩土材料的屈服准则,并提出岩土材料的屈服准则体系和材料应力场中点破坏和整体面破坏 2 种概念及其定义,并用传统极限分析方法定义材料的整体面破坏准则;回顾和分析传统极限分析法与数值分析法的不足,两者结合形成近年发展的数值极限分析方法,使极限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大幅扩大;就传统极限分析法与数值极限法的内涵、特点做深入的分析,论证了方法的可靠性,同时指出数值极限分析法的优越性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举例说明该方法在边坡、地基以及隧道工程中的广泛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