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意识论文第八篇: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
摘要:法律意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因素。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后备主力对于依法治国的全面深入推进意义重大。本文以大学生法律意识内涵和功用着手,阐述了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和原因,进而提出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升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 法律意识; 法治教育; 新时代;
一、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法律意识
高校作为大学生人才培养的主要输出基地,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应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升。法律意识也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公民对于法律的一种情感和态度。具体而言,法律意识是由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理论和法律信仰组成,是对社会现行法律、法治、法制的一种情感认知和价值认同[1]。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群体社会意识体系,在学习生活中对法治和法制有着基础性理论了解,同时在学习进程中能形成情感认同和理性认知并形成法治信仰。因此,大学生法律意识内涵是对于法律中权利和义务的思辨性和心理性认知。意识作为行动的主导,能有效支配大学生肢体行为。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中坚力量,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升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平稳有序发展。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将会直接提高我国法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大学生群体对于全社会法治意识的提升有着显着的引领作用,大学生作为知识性的社会群体会融入到社会中的各个群体中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将会促进社会群体法治意识的提升。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缺失成因分析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大学生法律意识问题被推到了敏感地带,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第一,大学生对法律认知程度和水平较低,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而言,缺少对法律基础性知识的了解,缺乏法律知识、概念以及观念。第二,法律情感意识淡薄,情感认知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在法治进程中法律情感意识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法律意识,这也会影响到大学生对法律的正义感、信任感以及责任感。第三,法律信仰原则缺失,法、理、情对于大学生而言应是三位一体的集成概念,法律原则指引和约束着大学生的生活,大学生唯有心中有法律信仰,才能将其作为行为准则。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与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和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校园文化也面临着社会外界文化的影响,网络媒介在学生群体中出现激增的趋势,这些都为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压力。然而,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法治进程中,法制环境尚未完善,大学生对于社会中违法、犯罪知识只是一种表面性认知,对于法律的接触和认识的机会较少,他们仅仅是把法律认为一种惩戒的工具,却没有认识到法律中体现出的公平、公正以及权利和义务等[2]。同时,高校法制教育的不足也影响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高校教育往往对于思想道德教育多为倾斜,而在法治和法制教育中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资源不充足,没有突出法律基础和法律修养的教学,这严重阻碍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而作为学生自身而言,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心理和心智等方面正处于过渡发展期,往往情感因素占主要地位,同时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缺少法律思维的形成。
三、大学生法律意识提升路径探析
(一)重视高校法治教育,创新法制教育内容和形式。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对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高校要重视法治教育,在法治教育中进行创行和改革,丰富法制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其中尤为关键的是,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大学生法律课堂教学水平。在具体实际教学中,优化课程设置,适当增加法律课程的分值和比重,对于大多高校而言仅仅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一门课程,显然这种大课教学模式对于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效果不明显,可以在法律课程上设置一些与学生生活和学习有关的法律课堂,打造“实践性”和“理论性”并行的教学模式。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学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在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融入“翻转课堂”、“慕课”、“案例教学”,呈现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唯有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举办一些实践教学,如小组辩论、讲座学习、模拟法庭等校内实践性活动教学,提升法律课堂的吸引力,也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外实践中去,如社会实践、专业实习中亲身感受法律的魅力。
(二)发挥网络法治作用,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媒体与大学生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对大学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微博、微信、QQ以及论坛、视频APP等网络媒介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智能手机、APP、网络直播越来越流行,这些与网络接轨的网络媒介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紧密的联系。然而,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势必会造成复杂的网络文化。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网络在法治中的作用,积极引导和提升大学生对媒体的使用。在法治教育中,高校要利用网路媒介的优势,在网络平台上开展内容丰富的法治教育。比如,可以学习国家层面的举措,如中共中央宣传部打造的“学习强国”平台,这种综合性的学习平台对于大学生法律专题的学习也是比较重要的。具体而言,高校要充分发掘自媒体的优势,可以创设法治教育微信公众号,定期向学生推介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法治教育案例;完善网站论坛建设,在学校网站上创设法治教育论坛,对一些敏感性社会问题从法律层面进行讲解达到“吸粉”效果;发挥网络直播的优势,精选案例以直播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互动性交流平台;占领网络广播制高点,加强法律教育的宣传和法律意识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媒体素养,邀请专业人士开展专题讲座。唯有占领着网络高地,高校在教育教学中才能集中优势提升法律教育和法治教育,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法治氛围。
法治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同样法治意识也是一种文化表现。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持久、最深厚的自信。在法治教育中文化元素同样占据着重要位置,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提升与外在影响因素———校园文化应当作为法治意识的基础性存在。在大学校园中,大学教育要大力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构建一个和谐、法治文化氛围。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教师、学生、事物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突出法治和法制的特点,以法律文化的导向性与规范性为依托,对大学生品行进行教育和引导[3]。比如,校园活动中可以引入法治教育专题,进行一些公开性的法治辩论赛;大学社团活动要打造一个法律讲堂平台,为学生普及法律常识;学校的日常事务管理,借鉴法治管理模式等。以法治宣传和法制管理为根基,营造“民主参与、依法治校”的法治理念,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律的“熏染”,提升大学生的法律修养,为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提升夯实基础。
(四)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法治信仰。
高校教育可以有效推动大学生法治意识,而作为受教育主体,在法治教育中的前提必须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法治信仰。学生主体的法律信仰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开展的前置因素,唯有学生的法治信仰才能引领、规范、约束和激励学生的成长,学生的信仰就是个人的行为指南。尤其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势必为学生带来一定的冲击,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成长的基石。所以,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提升应建立在忠诚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之上。在新时代社会主义背景下,用法治来引导学生的行事规范以及价值观。从法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法律为辅,将法治思想深入到课本之中,激发大学生的自我觉醒,增强对法律的认同感,内心形成对法律的信仰。
参考文献
[1]王磊.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提升策略[J].法制博览,2017,3:265
[2]邓映婕.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构建[D].华东政法大学,2016
[3]张小晴.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的丰厚意蕴和有效进路[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10):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