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儿童文学论文

闽南童谣的发展现状与传承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7-29 共4400字

  闽南童谣最早起源于唐朝,兴盛于明朝,自明朝中后期下南洋,流传至台湾及东南亚一带,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记载于福建地方文学作品《闽都别记》中,唐代时期,福建有位观察使名叫常衮,最早创作了一支俗谣《月光光》,以闽南土音传授,歌曲可以演唱歌词的文字,也可加以识别。这首童谣的内容为:“月光光,渡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小妹撑船来前路。问郎长,问郎短,问郎一去何时返。”同样,当今闽南各地也相继传唱童谣《月光光》,除了歌词的内容有所变动,其他主题结构方面基本相同。闽南童谣根据基本内容大致可分为时政、育儿、游戏、动物、植物、知识、幻想、生活、节令、民俗、趣味等类;从体裁上则可分为摇篮曲、叙述式、问答歌、连锁调、谜谣、绕口令等;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念谣、唱谣、戏谣、舞谣等。闽南语,隶属于汉语闽语的一种语言。适用于潮汕地区、海陆丰地区、湛江、台湾、东南亚等海外华人之间,该语言主要使用于闽南地区。千百年来,后人一代又一代传承了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语言与表演形式,将中国的历史文化发扬光大。如今的闽南语已经成为地球 60 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

  一、闽南童谣发展现状

  当今,随着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童谣的传承问题,正面临一个转型期.在闽南,大量的外来人才涌入,闽南语的流失与危机也使得流传千年的闽南童谣逐渐远离了闽南儿童.目前只有一小部分的传承人在传唱与传授闽南童谣.面临着即将失传的闽南童谣,21 世纪初,福建各个城市相继在传承和保护闽南童谣方面,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在各个社区,文化中心,大中小学校园内举办闽南童谣表演比赛,让闽南童谣进校园。厦门市还相对应的制定实施了闽南童谣保护的“五年计划”.2009 年 6 月,厦门市翔安区闽南童谣文化研究会成立。2010 年,在翔安区建设闽南童谣文化活动中心,作为重点保护闽南童谣文化的基地。近年来,闽南童谣在翔安马巷小学传唱,并建立闽南童谣培养基地,成立了闽南童谣协会。2010 年 9 月,由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厦门市教育局体卫处主办的闽南童谣教学、调查与创作培训班在厦门市外国语附属小学举办。来自全市中、小学、幼儿园、青少年宫、文化馆的 69 位老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干部参加培训。2009 年晋江举办“晋江市首届闽南童谣大赛”.泉州市相继举办“刺桐之杯”等多场闽南童谣说唱大赛。漳州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的活动。闽南童谣被列为福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继录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体现了闽南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闽南童谣的传承

  所谓“传承”之“传”为传授,教习之义,强调技能,技艺,文化,传统等通过传授,教习使之完整呈现和继承.

  闽南童谣是以闽南语为唱词,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早期大部分的歌谣没有系统规范的乐谱,大多数的童谣都是当地闽南百姓自编自唱,演唱对象是自己的孩子,他们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运用生动,诙谐,风趣的闽南语即兴创作而成.

  首先,闽南童谣基本通过口传心授的活态方式传承;其次,传承人对闽南童谣技艺传承及传承群体存在的重要性;再次,传承人技艺的教习,传承人应当有创作,编排,表演闽南童谣的能力;再次,专业化的教学,制度化的管理,奖惩制度,相关闽南童谣机构设置.

  1.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意识的重要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应该引起社会各界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依附于个体的人和群体传播,是一种“活态”文化.这是一个无形、必须以人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因绝大部分信息都集中并生动地存储于传承人身上,因此传承人的保护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闽南童谣的传承人收入较低,社会地位较低,文化程度较低,大部分传承人其主要经济支撑不完全依靠表演闽南童谣。闽南童谣传承人过去大多数仅靠这一技之长为生,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目前仅靠一技之长求生存显然已不现实。由此可见,大量民间艺人赖以生存的某种技艺因适应不了时代的改变或选择而放弃传承,其技艺自然不再成为主要的生存来源。因此其后代也不再单纯依托古老技艺求生存。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提升现有的生存状态,对传承人在法律上做出较完善的保护政策。

  2.民间生态文化机构为依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极力保护,并大力支持相关文化及传播部门对于闽南童谣给予力量支持,制定政策实施的行政保障,并对其具体执行群体进行管理和规范。使机构设置成为闽南童谣面向社会传承的重要平台,发展的动力及核心所在。在各地的少年宫,文化艺术馆等开设相关的课程培训班,建立闽南童谣的艺术研究中心,对闽南童谣进行系统,规范的整理。以艺术研究院和高校为创作阵地,定期集合闽南作曲家进行研讨会,采风等活动,进行闽南童谣的创新。指定演出与比赛艺术沙龙计划,每年安排青少年进行闽南童谣的演出和比赛活动.定期举办闽南新童谣作品音乐会,推陈出新.通过闽南地缘优势,每年安排与台湾进行闽南童谣交流活动,让台湾同胞深深体会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祖,紧紧围绕中央为文化大发展,实现中国梦的方针.将闽南童谣,纳入闽台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划中,对其可持续发展传承无不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3.尝试建立闽南童谣民间艺术数据库当今,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为闽南童谣的整理和保护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通过调查发现,闽南童谣流传在民间的素材十分丰富,仅靠艺人口口相传,手抄记谱,很难保证闽南传承的可持续性,需建立闽南童谣民间艺术数据库,对今后新童谣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对构建具有闽南特色的文化艺术形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数据库的收集、整理、保护等功能将这些最具代表性,有历史意义的闽南童谣,采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形式进行系统整理,利用多种载体对其行为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将老祖宗留下的珍贵遗产完整地保存下来,便于后续研究的查找、使用、共享、信息传递与刷新。避免人亡艺绝的现象发生,为今后的传承研究做好文献典籍的收集和整理工作。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的共享,方便传承闽南童谣的研究人员对于当今闽南童谣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成果状况进行系统的了解,对闽南童谣的传播与发扬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注重与创新型年轻力量的培养及奖惩制度传承一种文化,年轻力量是最优质的传承群体,是社会的主要创造者,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学历背景,并具有归纳整理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操作等环节,使青少年一代对本地区的民间艺术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学习民间艺术的过程是对民族文化更加深刻了解的过程,是塑造学生的文化人格和心理的过程,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体现。首先,在高校中的传播,闽南童谣在高校中的传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①高校具有专业系统的教学资源,有专业的教师,使闽南童谣在音乐的创作上具有规范性,系统性,规律性。

  ②高校的学生遍及世界各地,尤其在福建这个移民大省,许许多多华人华侨的后代回大陆读书,学习中华文化,感受闽南文化的精髓,通过这些青年力量的传播,可将闽南童谣带到世界各地,对于闽王 淼·非遗视角下闽南童谣的传承研究新视野南童谣的传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次,在社会青年演出团体中传承,借助发挥戏曲团体的年轻间力量,传唱古老闽南童谣.其次,在青少年中的传承:在青少年的教学课程中添加说唱闽南童谣课程,在福建青少年音乐课本中,应该补充闽南童谣演唱板块,选择对青少年德育教育身心健康有利的曲目编辑成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系统化的学唱闽南童谣,使青少年对于学过的童谣印象深刻,记忆犹新.定期开办音乐教师系统学习闽南童谣培训班,无论从曲调,唱词 ,唱腔,创作手法,都需要系统专业化的学习,也是为了更好地将闽南童谣系统化传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部门举办相关闽南童谣联校比赛,以及海峡两岸交流,夏令营艺术沙龙等活动,让青少年以最纯粹的表演形式传承和发展闽南童谣,让闽南童谣走入大陆和台湾同胞的内心.提高和激发艺术人才的艺术水平,制定明确的奖励和奖惩制度.

  三、闽南童谣传承意义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童谣整个系统的传承现状均不容乐观,调查研究发现,其生存现状相对窘迫,伴随老一代传承人的相继逝去,相关技艺曲调潜有走向消亡的风险。为此,笔者认为,保护传承闽南童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教育意义闽南童谣历史久远,从古到今,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也是寓教于乐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与路径。

  目前就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课题的研究趋势而言,闽南童谣这一闽南传统乐舞文化逐渐引发学者们的重视,尤其是教育工作者,闽南童谣不但传承闽南传统特色的闽南语和曲调,更有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是闽南人民道德与智慧的结晶。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中如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等古代典型德育教育的教材,让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学会了孝顺父母,尊师重教等最重要的做人道理,弘扬本土文化,弘扬闽南优秀文化传统美德,树立孩子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信念与道德情操。因此,传承和保护创新发展闽南童谣在孩童的基本德育教育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在当前以德治国大方针下,德育教育要从小抓起,传承与发展闽南童谣,不但延续闽南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千古文化,也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良好教材.

  2.现实意义闽南文化是联系大陆与台湾最直接的精神纽带,闽南童谣对于推动闽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现实意义.

  通过两岸青少年的互相交动,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对促进祖国统一实现中国梦具有深远的意义.面对多元化艺术的冲击,我们充分认识到闽南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迫在眉睫,我们不排斥外来文化,并将外来文化与闽南文化良好融合,使闽南文化吸取更丰富的文化养分.作为闽南本土的艺术工作者,要更急积极主动,将行动落实到实处,积极创新,调研,采风,走访闽南童谣的传承人和闽南童谣的老艺术家们,学习借鉴,创作出新的闽南童谣素材与表演形式.

  参考文献:

  (1)舒大清:《中国古代政治童谣的题材、内容和语言形式》,《文艺研究》2011(08)。
  (2)孙星群:《一水隔乡关 一曲连乡情---闽台童谣〈天乌乌〉的嫡亲血缘》,《人民音乐》1984(07)。
  (3)柏互久:《唐俗乐大曲的传承与传播》,《中国音乐学》2014.4.
  (4)李晖:《闽南童谣的多元文化价值及其当代传承》,《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12)。
  (5)王海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环境的思考》。
  (6)苏倩:《刍议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语言资源的传承与发展》,《知识经济》2011 年 18 期。
  (7)周艳玲:《闽南乡土文化与南洋华侨社会》,厦门大学2009.
  (8)林仁川,黄俊凌:《闽南文化与海洋传播》,《海峡两岸之闽南文化---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09.
  (9)陈耕:《闽南文化与台湾社会》,《东南学术》2004(S1)。
  (10)陈燕玲、林华东:《闽南方言的现状与未来》,《东南学术》2011(04)。
  (11)曾婉等:《中国民间儿童歌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年。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