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0年第一次撰写儿童文学论文《安徒生童话的艺术》以来,王泉根在儿童文学领域砚耕不辍,三十年耕耘,三十年砥砺。上世纪80年代,他坚守儿童文学这一寂寞专业,90年代,他大力弘扬中国儿童文学,新世纪以来他不断关注儿童文学新现象……王泉根始终守望着儿童文学这一方净土,同时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提出新的理论话语。在亲历当代中国儿童文学三十年的起步、发展与壮大历程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洞切关注与深辟思考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
纵观王泉根三十余年的儿童文学研究历程,其学术研究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其一,纵观全局,系统整合。其二,注重实证,实事求是。其三,民族立场,世界眼光。其四,创新进取,与时俱进。
一、纵观全局,系统整合
王泉根的学术研究的全局性和宏观性首先体现在“史、论、评”的三维合一。他是一位“一身兼三任”的学者,他的研究始终坚持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三方向齐头并进。
(一)书写文学史
王泉根的儿童文学研究起步于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开掘。其硕士论文《论文学研究会的“儿童文学运动”》(出版名为《现代儿童文学的先驱》),以20年代沈雁冰(茅盾)、郑振铎、叶圣陶、冰心等为代表的文学研究会发起的“儿童文学运动”作为论题,全面论证、考评了文学研究会诸家在儿童文学理论、创作、翻译、编辑等方面对现代儿童文学建设所作出的贡献。文中提出,具有真正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端的。正是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们积极投身于服务儿童、垦辟儿童文学的光荣事业,用自己切实的努力和在创作方面的卓越成绩,彻底改变了中国几千年来儿童文学的落后面貌,加快了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步伐。王泉根率先发掘研究周作人对中国早期儿童文学的贡献,选编了《周作人与儿童文学》一书,并在《论周作人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一文中实事求是地肯定了周作人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开创性贡献。勿庸置疑,王泉根对周作人、文学研究会与儿童文学的研究,在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的史册上写下了开创性的一章。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王泉根持续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探寻与批评,在《八九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的新潮与传统》一文中,他认为八九十年代新潮儿童文学回归“五四”,继承了“五四”儿童文学“以孩子为本位”的传统精神;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三个层次”的儿童文学的分类,直接激活了儿童文学的创作生产力;重建人的意识、塑造未来民族性格,极大地提升了儿童文学的价值功能与作家的人文担当。
这三方面的合力,直接促进了八九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繁荣。世纪之交,中国儿童文学读物三个层次的创作、出版呈现出丰富、活跃、驳杂的景象,他通过敏锐观察,捕捉总结了包括“走向,成长”“幽默总动员”“大幻想文学”等在内十大引人瞩目的现象。新世纪以来,他先后出版了《中国新时期儿童文学研究》《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新观察》《中国儿童文学60年》等宏观性史论着作,先阶段总结,再总体概括,一步步完善着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史的书写。
(二)构建理论体系
在对史论进行开掘与整理的同时,王泉根在儿童文学的基础理论方面独树一帜,提出了“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与两大门类”一说。1985年在大连召开的“全国儿童文学教学研讨会第三届年会”上,王泉根宣读交流了长篇论文《论少年儿童年龄特征的差异性与多层次的儿童文学分类》,该论文成为大会讨论的主要议题。在该文中,王泉根针对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混乱状态,按照少年儿童年龄特征的差异,将儿童文学分为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和少年文学三大类,并深入剖析三个层次划分的必要性。在“三个层次”的基础上,王泉根随后又提出了儿童文学两大门类———“儿童本位的文学”和“非儿童本位的文学”的观点。“三个层次与两大部类”说,“起到了拨开迷雾、廓清发展道路的重要作用”[1],将新时期儿童文学理论的探讨系统、深化,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为学界所普遍重视并获得共识。
除了分类界定之外,王泉根还对儿童文学的本质特征进行了一以贯之的思考。早在1991年的《儿童文学的审美指令》这一专着中,他就将审美功能界定为儿童文学的本质特征。在思考“儿童文学是什么”这一本质问题过程中,他提出儿童文学是两代人之间的文学,是大人写给小孩看的文学这一基本观念。并由此发现,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念,即“儿童观”是儿童文学一切问题的根本。儿童文学的审美创造归根结底是成人审美意识和儿童审美意识之间的“互补调适和交融提升”,由此,从“儿童观”与两种审美意识交融提升的观点出发,王泉根将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大致划分为“教育主义”“稻草人主义”“卢梭主义”和“童心主义”四大形态。
王泉根始终关注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和“儿童观”等问题,新世纪以来他又提出了新的思考。从儿童观的角度出发,王泉根对中国儿童文学史的梳理有了崭新的视角,他在《儿童观的转变与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三次转型》一文中指出,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思潮,集中到一点就是“儿童观”问题。从五四“以孩子为本位”的儿童观,到30年代“配合一切革命斗争”而形成的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再到八九十年代尊重儿童个性的儿童观,它的背后是社会文化变革,通过儿童观来影响儿童文学观和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在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方面,他站在儿童文学发现与发生的源头这一高点,提出“以善为美”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深入论证儿童文学审美创造形态的基本构成,以及儿童文学艺术真实的特殊性与实践个性,强调21世纪儿童文学坚守“以善为美”的美学品质的普世价值与当代意义。
(三)坚持文学批评
王泉根在宏观书写儿童文学史及提出新的理论话语的同时,并不忽视对具体作家作品的批评。早在对现代儿童文学进行发掘时,他就深度解读了叶圣陶、张天翼等的童话创作及其对中国儿童文学的贡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对张继楼的幼儿文学创作、李凤杰的少儿文学创作等进行了考察与评价,肯定其价值,指出其不足;新世纪以来,他对引发儿童文学阅读热潮的三位作家———沈石溪、曹文轩和杨红樱均进行了专题评论,分别从动物小说的生命意蕴、苦难深处的生命哲学和童年文学的空白填补三个方面对他们三人的儿童文学创作进行了肯定;最近几年,他还密切关注崭露头角的年轻一代,对李东华、苏梅等青年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做出了中肯的评价。
王泉根的学术研究的全局性还体现在善于从宏观角度把握研究对象,宏观研究与微观透视互为补充。他进行文学研究,着眼点不仅仅在文学,而是将文学置于整个人类精神产品语境下进行考量;他研究儿童文学,着眼点不仅仅在儿童文学,而是将儿童文学置于人类文学大系统下进行把握;他既是儿童文学现象的研究者,还是儿童文学学科的建设者。
2003年,王泉根在昆明召开的“全国儿童文学教学研讨会”上,作了题为《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中心发言。他首先回顾了我国高校儿童文学教学研究的历史,进而指出了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儿童文学学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回答了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的问题。同时,见微知着,也能看到当代中国学术研究与所谓“学科级别”和“学科专业目录”之间的复杂关系。2004年,王泉根在《学术界》上发表了《评教育部﹤学科专业目录﹥中有关文学学科设置的不合理性》一文。
在该文中,他指出如果文学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有着两种界度的分类方式,那么,其一是按照时空界度来分类,其二是按照生产者和消费者界度来分类。而教育部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包含的文学实际上只有一种,即按文学时空界度分类的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而文学系统分类结构中的第二种界度所客观存在的文学,即生产者界度中的民间文学与消费者界度中的儿童文学,统统被一笔勾销了。
这篇文章被一些报刊转载,引起了广泛讨论。
为了进一步阐释文中提出的“人类文学大系的分类结构”的图表,王泉根又撰写了长篇论文《论人类文学大系统的分类结构》,全文探讨了以“时空界度”和“生产消费界度”两种模式分类的各类文学的基本特征与审美尺度,同时为各类文学(尤其是易受歧视的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存在的客观性、合理性和合法性寻找到了科学依据。这一发现极具创新价值,集中体现了研究者的综合思维能力与宏观归纳眼光,同时也展示了研究者对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的深切关注和殷殷苦心。
在“人类文学大系的分类结构”这一创见之外,王泉根近年来还提出了另一宏观体系———文学的系统工程建设。传统文学研究仅仅局限在作家作品,而他认为文学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包括“作家原创”“编辑出版”“理论批评”“教学研究”“图书典藏”和“阅读推广”等六个方面。各个方面相互影响,整个系统良性互动。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儿童文学的研究将不仅仅局限于作家和作品分析,而是将“童书出版”“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和“儿童文学的阅读推广”等课题涵盖在内,极大地扩展了儿童文学的研究领域。
二、注重实证,实事求是
王泉根曾说,“我做研究比较注重朴学功夫,坚持无征不信,实事求是,不搞天马行空。”[2]他的儿童文学研究正践行了这一点。
王泉根的学术研究伊始便从实证出发,以详实的史料收集整理为基础。早在八十年代,他在研究周作人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关系的过程中,选编了《周作人与儿童文学》一书。该书收录了周作人论述儿童文学的相关文章47篇,于1985年由浙江少儿出版社出版。当时,周作人研究尚属敏感话题,选择这一题目自然需要极大的勇气。紧张的语境、艰苦的条件带来的注定是资料搜集的极端不便。“复印机在当时还十分稀罕,图书馆复印一张A4纸,要5角人民币,差不多等于10个鸡蛋的价格。因而极大多数资料我都是一字一字手抄下来的。最难忘的是1984年12月29日杭州零下三摄氏度,我在西湖孤山脚下的浙江图书馆特藏部,呵着冻僵的手,抖着冻麻的腿,手抄了周作人《童话释义》等文。”[3]这本薄薄的小册子虽并不完备,却饱含了编者的几多辛苦与汗水。它从史料角度弥补了周作人研究中空白的一页,并从源头处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产生进行了学理探寻,为周作人儿童文学理论的重新发现作出了重大贡献。
1989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王泉根选编的1028页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1996年,接力出版社出版了他选编的1070页的《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文论选》。这两部巨着,合计155万字,涵盖了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章,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儿童文学的理论发展线索。在每篇文章后面,还附有选编者的“砚边小记”,对该文的中心思想及历史意义进行了总结,是为导读。从湮灭零星的故纸堆中爬梳钩稽,探赜考评出百篇史料,其辛苦自不必言,但其成果却为新时期儿童文学的理论建构铺下了扎实的学术基石,为儿童文学研究工作者提供了一份现成的翔实可信的理论文献资料。这两部着作已成为儿童文学工作者的案头必备,泽被后学。
王泉根在2000年初版的皇皇69万字巨着《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其体例集中体现了他学术研究的一贯特色。上编“发展思潮论”是史的梳理,中编“个案研究论”是文学批评,下编“观念本体论”是理论构建。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该书的外编部分“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论点透视”。该部分收录了1902-1999年的280篇理论代表作,以存目、内容概要、点评的体例罗列。通过这280篇论文,将现代中国儿童的发展思潮及讨论热点简明扼要地呈现出来,既补充了作者自身的论述,又对一个世纪的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作了一番别开生面的系统考评。
从2001年起,王泉根开始在《中国儿童文学年鉴》上对该年度的理论批评进行综述,总结点评该年度儿童文学界出现的有价值的理论文章,发现年度热点议题。这一工作既体现了他的全局意识,又反映了他的实证精神。
三、民族立场,世界眼光
王泉根的理论研究始终高扬民族大旗,在扶植本土原创作品的同时又具有国际视野,并在考察中外儿童文学交流史的过程中推动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
(一)民族立场
王泉根在给研究生们上的第一堂课上,就提出了十六个字的治学要求:“问题意识,原创精神,中国话语,学术规范”。其中的“中国话语”,指的就是民族立场。他认为,中国儿童文学学术研究西化现象太严重,甚至是恶性西化。在毫不分辨的前提下认为只要是西方的就是先进的,只要是本土的就是落后的。他对这一现象感到十分痛心,并用自己的学术话语来高扬民族大旗,打造本土品牌,试图让儿童文学研究界回归中国声音。
王泉根对民族立场的坚持首先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倡导,对中国古代儿童文学遗产的发掘。针对儿童文学起源的“舶来说”,他认为中国虽古无“儿童文学”一词,但为儿童服务的文学则是“古已有之”,而且源远流长。千百年来民间流传下来大量的口头儿童文学,包括童谣、民间神话、童话、传说、寓言等即为明证。虽然承认古代有着丰富的儿童文学遗产,但他也客观地认识到了中国古代儿童文学从总体上来说是落后的,长期处于一种缓慢发展与年幼一代对精神食粮的需求很不相适应的状态,与同时代的外国进步儿童文学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这体现了研究者实事求是,不盲目崇外,也不妄自尊大的学术胸襟。
王泉根对民族立场的坚持还体现在对中国本土优秀儿童文学创作品牌的打造,集中体现在他对曹文轩、杨红樱两个代表作家作品的鼓励。曹文轩的以《草房子》《青铜葵花》为代表的成长小说,以其反映现实的创作精神、哲理诗意的审美气质、悲悯节制的古典情调,得到了广泛好评,成为本土儿童文学创作的一面旗帜。王泉根认为曹文轩的小说是一种现实型构架与幻想型精神的有机融合,以现实型文学的构建方法为基础,辅之以浪漫、诗意、想像、空灵、飞翔的幻想特质,形成了自己独立的风格,堪称本土儿童文学的范本。他认为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应该寻找、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创作模式和风格,使之既不同于以往的原创又不同于西方的原创,为新世纪的少年儿童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
杨红樱的“马小跳系列”“笑猫系列”等小说,畅销千万册,成为中国儿童文学最卖座的品牌。王泉根对杨红樱现象的认识,跳出了“商业性”与“文学性”之争的层面,独辟蹊径地从“填补童年文学空白”的角度切入,提出杨红樱畅销的秘诀就在于全心全意为儿童服务,认准“为小学生年龄段服务的童年文学”不动摇。他指出,在“幼儿文学”“童年文学”和“少年文学”三类中,童年文学的写作难度最大。长期以来我国儿童文学原创作品存在着“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缺乏代表性的优质童年文学作品。而杨红樱深谙童年文学的个中三昧,及其所承载的巨大的文化价值与教育意义。在积累起了童年文学创作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基调阳光、健朗、向上,幽默、晓畅的作品,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中机智地恰到好处地融汇易于孩子们理解接受的立人、做事、为学的人生道理,启人思悟,引人向上,导人向善,填补了中国童年文学的空白,成为本土原创童年文学的代表作。2007年国际着名出版商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签订了杨红樱“马小跳”系列中8本的版权输出合同,其英文版在英美出版上市。
王泉根充分肯定了这一成就,指出从上个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的儿童文学读物一直是引进大于原创,国人耳熟能详的不是安徒生、格林童话,就是《哈利·波特》。如今,杨红樱的作品大举进入世界少儿图书市场,而且主要是欧美市场,是中国原创儿童文学走向世界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与成就。
(二)世界眼光
王泉根是以《安徒生童话的艺术》一文进入儿童文学研究领域的,多年来他始终关注这位世界艺术童话之父。在安徒生的200年诞辰之际,他主编了《中国安徒生研究一百年》一书,系统回顾了国内对这一童话大师的研究历程。在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开掘过程中,他注意到了“五四”以来,文坛大规模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食粮,而且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儿童文学的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王泉根对世界华文文学中的儿童文学共性问题进行了研究。1996年,北京开明出版社出版了由他主编的130万字的《世界华文儿童文学大系》。2009年,同心出版社出版了他主编的《世界华文优秀儿童文学精选》六册。这套丛书是内地、港台及海外优秀原创华文儿童文学作品的集体亮相。书中汇集众多蜚声海内外的知名华人儿童文学作家的经典作品,展现了当代华文儿童文学作品的丰硕及风格的丰富多彩。这些丛书的选编,反映了王泉根共建世界华文儿童文学精神家园的美好愿望,体现着他的全球意识和世界眼光。
1998年,《哈利·波特》系列首部曲在英国问世,短短五六年时间,引发全球阅读狂潮,中国也不例外。王泉根针对这一现象,连续撰写《哈利·波特的双重解读》《哈利·波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两篇文章,分析了作为儿童文学的《哈利·波特》魅力在于“儿童本位”的写作立场,构建儿童心灵中的理想王国,集魔幻、校园、成长于一体等方面。而作为成人也喜欢阅读的《哈利·波特》,他则指出了其巫术思维及后现代性,其思索不可不谓深入。
王泉根学术研究的世界眼光还体现在始终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本土的儿童文学走向世界。近年来他主编了《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书系,遴选了一批能够代表当下中国儿童文学审美艺术创造最高水平的作品贡献给中外少年儿童。这些作品既有全球视野,又有民族特色。富有时代精神,真实反映正面的中国形象、价值观,反映当今中国儿童的生活、生命状态,贴近儿童生活心理现实。具有普世性与真善美,坚守儿童文学的价值理念,为未来一代打下良好的人性基础。
四、创新进取,与时俱进
作为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亲历者,王泉根密切关注时代进程中儿童文学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不断调整自己的理论方向与关注视点。
新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全面推进,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界出现了一系列新现象和热点问题———幻想文学的风行、多媒体儿童文学的出现、少儿图书出版热等,王泉根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问题。近年来,他把目光投向儿童文学的分级阅读、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少儿图书的出版现状等领域。对于这些新现象、新问题的把握,他并非浅尝辄止,点到即可,而是深入思考、透辟分析,从学理角度对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在分级阅读方面,他发表了《关于儿童分级阅读的思考与对策》《分级阅读的四项基本原则》等文章。作为儿童文学、儿童阅读的研究者、推广者,他就中国的“分级阅读”问题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思考。第一,人生的阅读从来都是分级的。第二,“什么年龄段的孩子读什么书”是儿童阅读的黄金定律。第三,分级阅读是一种开放性、见仁见智的阅读指导,在西方有多种分级阅读体系。
第四,分级阅读是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综合性阅读。第五,分级阅读对阅读推广人提出了更高更难的要求。第六,分级阅读是一项智力系统工程,要整合多学科、多行业的智慧与力量。需要调动与整合有关儿童心理、儿童教育、儿童文学、儿童语言、儿童美术、儿童出版、儿童传媒、儿童文化、儿童社会工作等多方面的资源与人才,然后才能去为孩子们“量身定做“适合他们的分级读物。他在这六个方面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分级阅读需要遵循四项基本原则,即“服务大多数”原则、“群体性差异”原则、“量身定做”原则、“儿童本位”原则。
随着儿童文学被语文教育界重新肯定与推广,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关系成为急需探讨的议题。王泉根的《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专着,便是针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成果。书中认为,中小学语文课程中应该进行以儿童文学为资源的文学教育,这种文学教育在课程组织方式上不应该采取分科教学的方式,而必须强调文学课程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提升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价值功能,必须增加作品的趣味性,为学生提供具有丰富幻想性和形象性的想象世界;增加作品的情感因素;增添作品的叙事成分,注意作品意蕴的多样性,区分作品所属类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今语文教学质量的“瓶颈”在于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加强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已成为推进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与“关键词”。
面对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现状,王泉根敏锐地发现与多媒体相关联的少儿文化产业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他主持承担了《青少年文化产品的生产现状与引导策略研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儿童网游正是该项目的重要研究对象。他指出,优秀儿童文学作家直接参与儿童网游创作,从根本上保证了网游产品的道德底线与文化品质,远离儿童不宜的因子,更多地在作品中融入了宽容、尊重、友谊、信任、爱心、为善等做人做事的正面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对于改变当下网络游戏的芜杂局面、提升网游特别是儿童网游的品质和艺术,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文学行为。
王泉根还撰写了《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主要趋向》一文,分别从开拓新的研究空间、提出新的理论话语、选择新的研究方法、重绘新的文学图志、打造新的学科平台这五个方面对新世纪儿童文学研究的主要趋向与创获及其存在问题,做了概略透视。
结语
“在已过去的岁月,我用自己的理解和话语,于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这一特殊学术领域,做了一些事情,发表了一些看法,也或大或小产生了一些影响。我自问自己的八九十年代没有白过,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在一二件事件上守一存神抱朴见素埋头苦干,才能真正做出一点成绩来,这犹如每颗星星只能在星汉灿烂的天幕守持一己恒定之位置,其发光发亮才能引起人类瞩目……”
这是王泉根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所写的一段话。作为学者,他是中国儿童文学史的构建者,是当代儿童文学的批评者,是儿童文学理论的奠基者;作为教授,他是儿童文学学科的建设者和带头人,是广大有志于儿童文学事业的学生们的领路者和点灯人。三十余年耕耘,他用笔与心描绘出属于自己的儿童文学图志,在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历程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深印记。
参考文献:
[1]晏苏.王泉根的层次说[J].中学生导报,1989,(4):7.
[2][4]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856.856.
[3]王泉根.周作人与儿童文学研究的时空变换[N].中华读书报,2012-02-14.